:::

歷史期刊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中的他者與自我(2017/1235期)
在第一個統治政權到來台灣之時,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處於強調聲韻運作、而非文字的時期,因而並未發展出表音或表意的文字系統。隨著歷代政權的語言政策介入,留下了原住民族語言各個時期的樣貌、也進而影響原住民族語言的發展。
本期專題關照的是:一、原住民族語言發展中的「他者」如何作用:荷蘭人統治之下發展的臺灣教會語言如何推展?日本時代理蕃警察所接受的原住民語言訓練如何進行?以及,二、原住民族主體「自我」的應對和回應:原住民族語言的書面化及語言活力如何展現?以宜蘭泰雅族的克里奧爾語為例,原住民族如何在社會文化鉅變的背景下,依舊保留其語言的韌性和彈性?
族群邊界的互動、變遷與重構(2017/1034期)
20世紀以來,透過學術調查的分類、政府的民族識別工作、以及族人自我的認同歷程反覆形塑,台灣原住民族成為現今被認定的16個族群。本期欲呈現原住民族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跨族群的文化互動、生計樣態和變遷、族群身份的形成和構建。
本期專題透過鄒族的赤崁經驗,述及鄒族遷徙路徑與途中族群的關係;以及噶瑪蘭、撒奇萊雅、阿美族族在歷史上交纏的對峙與共生;更有噶哈巫族族與賽德克族間頻繁的交易、馘首;甚而,南投布農族傳說綠豆的種子與名稱來自於西拉雅族、目前還成為一家姓氏;最後以「誰是斯卡羅?」的提問,重新審視恆春半島複雜多樣的族群關係和身份實踐。
原住民族的土地實踐與變遷(2017/0833期)
在各族群的神話傳說中,小米的出現既是神靈的迴返、又彷彿是在異空間的探索經驗;邁入市場經濟和國家治理的巨輪之後,作物、土地與人的關係重新被鏈結,高雄布農族拉芙蘭部落和尖石泰雅族那羅部落的經濟圖像,分別經歷了南橫公路的開通、和艾莉風災的摧毀,並都面對勞動力外流和產業急遽汰換的危機;後者的案例裡,更提出了以「階級」視角來觀察和理解當前土地利用面貌的嘗試。
在族人為了維生所做出的選擇中,如何呈現出文化機制存續的韌性和困境?勞動關係和資本的運作是如何從傳統的社會關係轉化而來?接續著前兩期從地圖出發的空間歷史、到傳統領域調查過程中的思辨,本期專題從粟作、青梅到溫泉觀光,讓我們來細讀族人的土地實踐和部落歷經的產業變遷。

(封面照片:「家在南沙魯」粉絲專頁提供。)
虛實之間— 當代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2017/0632期)
從「還我土地」到「還我傳統領域」,歷經二十餘年的權利運動後,從原住民保留地的增劃編到集體空間權利的訴求,傳統領域的內涵和劃設方式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從領域的主體為誰?以家族、部落、族群等哪一種層級來理解?不同主體的領域之間的界線形式、領域內的土地使用方式,都是懸而待解且眾聲喧嘩的討論。我們將由實踐的案例經驗出發,來看族人、族群的歷史經驗和當代的選擇如何詮釋傳統領域的概念。
可以確定的是,傳統領域並非實線的「劃界」之爭,而是游移、擺盪、動態變化的虛線範圍,在政策擬定及族人的認同需求當中,猶待建構出一個肯認「當代」經驗的傳統領域認識方式。
***封面圖說:2017年,由屏東縣來義鄉Tjala'avus(來義村)的青年、耆老與屏東大學合作,在莫拉克風災後遷村的新來義社區,進行林邊溪流域的地形模型製作。模型選取範圍主要以Tjala'avus的口述地名與活動區域資料為中心,包括來義、義林、丹林、舊古樓、舊望嘉、舊來義等村社。藉著模型製作,除了希望建立Tjala'avus的耆老們的傳統領域空間知識,以及呈現風災後的地貌變化,同時帶動青年去認識、認同家鄉的土地、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