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期刊

世代對話—原民家庭的親子圈(2021/0948期)
近幾十年來,原民部落和都市新鄉間的整合與分立問題,日受關注。吾人亟欲知道兩地連線的機制,以及族人渴望以「老人家」口語象徵來和祖先相銜接的作為。此外,當代家庭的組成和運作,及其與舊家新鄉互動,以及其間所顯見之前舉「老人家說」的細膩親子關係文化內涵,都值得認真觀察說明。我們盼望居家生活的人生觀點,能被寫手們溫馨道出,原民的今日奮鬥,基本上都來自家裡的一份支持和從中所建立的信心。凡此,都是文章書寫好題材。總之,這是原住民族今日家庭生活的闡述場域,我們從此一底層文化出發,期待有較多文獻得以充分闡釋新世代無論身居新舊家園,均能透過老人家的隱喻,與祖先文化進行溝通。
南島內外—南北半球的國際線(2021/0847期)
臺灣常常被視為是國際原住民族政策實踐的模範區,也就是我們有相較上先進許多的作為,而且仍不斷進步中。據此,臺灣才能在過去十幾二十年間,陸續將視角投向世界。政府和民間紛紛聯繫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南島語族群體,大家建立了良善的關係。今天,除了應繼續闡述相關事蹟之外,也應同時關懷與北半球甚至接近極區之北方民族的接觸。這是全球原住民族團結合一追求傳統智慧與時代貢獻的時刻。從臺灣出發,許多珍貴的紀錄均值得學術上的進階闡釋。總之,臺灣居於國際中線,往南往北都有第四世界國際原住民族夥伴的聯繫需求,以往向南較頻繁,今天我們亦積極鼓勵北方的路線。各篇文獻將就此發揮影響力,繼續推動國家的宏觀原民政策。
文獻田野—閱讀裡的原民世界(2021/0646期)
在此一專題中,我們鼓勵寫作者重回一般所熟知的各類文獻,在研讀中,發現過去可能被疏忽或者僅僅輕描淡寫的原民族人生活點滴,繼而將之整理成系統的論述。接著,或許可以試著提升層次發表文化模式建置的理論。當然,古典資料或已經具有歷史地位的著名文獻,皆仍有被拿來與他者紀錄進行比較討論的需要,畢竟,從中或能化解一些歷史詮釋史上的謎團。而歷史學如此,人類學也類似。換句話說,人類學研究原住民族已有百年歷史,部分約定俗成的論調,在新資料出土以及新研究方法的催促下,也應被重新檢視。總之,本專題直白地說,即是研究史上的原住民族,更白話的說,就是過去都怎樣書寫原住民,例如,某一族某一區域某一部落或某一課題曾被多位研究者描述過,那我們就來重回論述現場,予以比較討論,並提出嶄新觀點。
社群人物誌—我妳他的生活故事(2020/1245期)
  生命史或人物誌足以讓人生成感動心得。傳統上,原住民擁有部落,而遷出的人依然可以於新地點親友聚合再造社區。凡此,無論新家故鄉,都是原住民族生命力展現之所在。目前原住民人口剛好半數在原鄉,另半數則居處新鄉。每一原鄉山海部落抑或都會新居聚落,族人們都在此出生成長並建置高度認同感,因此,人人得以述說著自己與鄉里綿密關係的動人故事。我們期望在此一以人為本的生命史探索專題中,包括根生部落和離鄉邁入「後部落」場景的人物均得以現身說故事。從歷史推演至今,他們或許是極富盛名的英雄,也可能是過去時光悲劇的代表,更有許多就是主體社會標準下的小人物,卻有著引來眾人思念不已的位置。本刊亟欲呼喚寫故事者,生動地道出箇中原委,或者分析要項,解釋道理。
  社群必有認同向心之意涵,而人物在其中,正是烘托出該等同心的奉獻者。耆老被人注意,研究者與族人皆然,人們總會以「老人家說」云云之口頭禪為終,也常見學術師生到場,多立即奔往長者家請益。然而,文化是穿越年齡範疇的,青年一輩,或更幼甚至正值成長期等等,都是構成社群部落的一員。我們也鼓勵視野廣闊地寫人物,畢竟他們均能在被啟發動念後,開始細數家珍,任一族人都是生命史或人物誌的邀選寫錄對象。基於此,本刊提示如下五項寫作重點,只要是人物故事的各類範圍,都歡迎。囊括各個主題書寫之後,必有我妳他的眾多好故事集中,我們嚮往成就一份原民族人古今老少人生哲學彙總的專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