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期刊
原住民族的自然文化(2015/10 第23期)
在臺灣變異性極大的自然環境中,原住民族社會幾乎每個聚落都有自己對環境的獨特認識,大自然給與的條件與限制,以及人們長年與自然互動後所歸結的經驗與規範,便是對於聚落所處環境知識體系基礎,也表現出這個人群對自然的認知,直至今日則成為臺灣在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上的重要的成就。今日的我們不僅須要了解這些寶貴知識與經驗究竟包含著哪些方面,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追尋,如何保留與承傳;延續至今日,更應該積極尋求如何將之與當代生活型態、技術與環境認知進行對接,以更有效的協助我們在理解傳統的同時,亦能更深入的理解時代的環境危機本質,並採取行動取得更平衡與適切的民族發展與自然資源利用。
原住民族的農業文化(2015/08 第22期)
「農業」是滋養各族群的重要基礎之一,臺灣島內地形豐富,自然資源條件隨地區各有不同,為因應地形、地勢、土壤、氣候、水源、雨量、物種特性??等等不同條件限制,祖先們各自透過數百年的時間,在所居住的環境中重複實踐,累積了難以計數的農業智慧,並與各族的文化脈絡緊密結合,一代一代的承傳,每一項農業知識與技術的流傳背後都涵蓋著一套寶貴的文化系統。然而在人們過於仰賴科技的今日,這些珍寶流失的速度遠比人們所能想像的快速,為了避免這些前人的智慧成為再也無人可敘述的故事,本期「原住民族的農業文化」試圖以不同角度進入農業的諸多面向,看各地如何透過不同的探索與實踐,試圖讓新、舊產生連結,讓農業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續。
原住民族涉外事件(2015/06 第21期)
位於東亞大陸外緣的臺灣於16、17世紀成為荷、西、中、日等東西勢力交接的重要地帶,西方海權國家的陸續航進,及至其後的明鄭、清領、日據、國民政府等不同時期均使島嶼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面向面臨持續的動盪與變化,世居於此的原住民族更是經歷了諸多難以盡數的流變。今年2015年係布農族人抗日之「大分事件」滿百週年的重要紀念,藉此機會本刊邀請多位學者專家針對歷來重要的「原住民族涉外事件」進行引介,透過不同的史料、文物、老照片、文獻、訪談等諸多面向,更希望從原住民族內部觀點切入歷史的解讀,提供讀者們更多元的思維角度。然重要的事件何其多,部分事件或經歷曾於過往期刊中刊載,抑或礙於稿擠而無法於本次盡訴,在情非得已的狀況下只能暫時有所取捨,希望未來我們都能夠持續引入刊物,以豐富原住民族的史觀視野。此外新書視窗專欄今次導讀宜蘭縣史館歷經二十年方編譯完成的《臺北州理蕃誌》,以及文物掌故介紹奇美部落如何透過族人的力量共同打造一個「活」的在地文物館,均是值得一讀的文章。能值此重要時節與讀者們分享,實感榮幸。
原住民族知識的承傳與實踐(2015/04 第20期)
原住民族各族及其知識領域涵蓋範圍甚廣,與其相關之各項研究主題無法以一次單期專題所涵蓋。然而, 對於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之主體性建構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卻是刻不容緩,因為文化主體知識牽涉民族之永 續發展外,更重要的是傳統族群智慧的當代實踐與挑戰。本期各篇作者分別從各族群的傳統知識探索與 研究、年輕族人重新學習的途徑與心路歷程、以及部落大學於建構原住民族教育實踐等不同面向進行「原 住民族知識的傳承與實踐」論述討論與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