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期刊

神旅中—南半、北半、全球誌(2025/0864期)
國際議題很重要,因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原運起始,就有強烈與域外各國原民接觸的動機,而的確過去的數十年間,政府與民間正式非正式出訪之頻率不可謂不高,大家多少都具有國外原民經驗。在此等前提下,一個世界原住民族的意象,或許已被建立起來了,那,它是怎麼一個模樣? 而我們的出訪,又給自己原民帶來什麼交流養分? 它們會是原民現代思想建置的主要依循管道嗎? 再者,如何決定走往世界的那一角落? 也就是說,如何決定何處最有益於我? 凡此,猶待研究者貢獻心力,找出解答。
筆觸中—寫寫、謅謅、文學誌(2025/0663期)
原住民族文學在臺灣是一朵已然燦爛數十年的豔麗之花,不只人才輩出,佳作頻傳,更有邁向國際大獎認可的潛力。那麼,這支原民之文學大筆從何而來? 不可能憑空而降,那,又是何人的訓練有成? 這是提問之一。提問之二則是,作品內容固然精彩,卻似有多篇相似的論述基點,也就是描述山林故事者特多。難道這是原民文學的必然? 今日已有半數族人居住城市的情景下,繼續寫山林敘事,還能是主流? 山林是傳統,都會是現代,二者對話或者合一所建成的新原民文化叢體是否存在,或者正在醞釀中? 大家一起來探討。
路途中—田野、交通、民族(2025/0462期)
田野不會是釘止於一地,然後刻板地進行所謂的訪談。今日的田野必然涉及各項流動的事實,其中有時間流轉,有人員遷動,有物質交換,有觀念變革,有訊息傳遞,有知識創造等等。每一位田野工作者都會遇上該等情境,而據此寫下之資料,以及日後的完整文本產出,才會有一定的生動屬性。我們與原民似乎咫尺交往,卻也常常距離甚遠。而各地區耆老數十年飽受叼擾,繼而衍生出真實傳統與誇張演出等的矛盾問題。研究者人手一冊的經典,在此一流動時代,應有其被重讀評論之必要,畢竟,它們所倚靠的資訊來源,業已有前述之真虛疑問釐清的需要。總之,本期主題就是期盼對民族誌書寫有一本體性的討論。
報章影視電商—媒體與原民的絲縷緣(2024/1061期)
各類傳統與新式媒體,在自由民主臺灣一向發達,原民過往多為被記錄訪談報導的對象,而近數十年來,族人從專屬報紙媒體一直發展延伸至電視廣播資源的掌握,其成果豐碩,令人驚艷。惟關於原民與媒體關係之各類研究課題,尚待更具細膩內容的學術成績出爐。也就是說,外在的豐碩表現,還需要較具分析性價值的評鑑,以期使大家進一步了解原民社會文化在媒體界定與描述範圍內的狀況。我們等待優質論文來告知讀者媒體與原民的絲縷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