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期刊

原住民族衝突與和解(2019/1241期)
本期專題先初步探究臺灣原住民族和解習慣與規範,透過文獻資料彙整及田野訪談調查,整理各族群和解習慣相關詞彙和處理衝突之和解方式,並提出符合當今各族群認可的和解管道建議。接著以羅妹號事件和其後的南岬之盟為著眼點,重點放在事件的主角─龜仔律(甪)社,結合考古資料進行不同視角的探討,究竟是誰的衝突?誰的和解?而轉型正義視野中的鄭成功銅像又是如何?另由生態思維切入,延伸至由原住民族狩獵文化得到的啟示,思考衝突與生存的課題。此外,追溯西拉雅族後人之母親口述資料與文獻資料,嘗試呈現臺灣經歷清國、日本及國民黨政府三個殖民統治時期的平埔族群樣貌,並回應當今臺灣政府提出的平埔族群相關政策。最後,藉由老照片,從高雄市拉瓦克迫遷案來看都市部落的生成與消散。
都市原住民生命史(2019/1240期)
本期專題先以對都市原住民田野實作與生命史研究,提出個人經驗分享以供讀者參考;再由身為都原第二代青年,探討都市原住民的健康議題,嘗試釐清、反思長輩們「被迫遷徙」的歷史遭遇,目前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又將從何而去?宗教方面,也以一貫道為例,來探索都市布農族當代宗教信仰生命歷程。而有關「家」的觀念,將討論國宅帶來的特殊制度條件與物質基礎,如何與當代阿美族人的「家」相互共構。此外,1970年代的原住民青年遭遇迫害與打壓,反抗後的結果為何?北投保德宮和凱達格蘭潘姓家族之間,關於番仔王爺信仰中的原漢互動關係與發展又是如何?最後,藉由老照片講古,述說都市原住民一路走來的生命故事。
原住民族土地納入國家管理之過程(2019/1039期)
本期專題將透過釐清原住民族土地使用之規範、流失過程、遭奪取手段、社會背景、法律及慣俗,以瞭解原住民族土地納入國家管理之過程,期能重建臺灣的土地史觀。先以鄒族的土地故事來表現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四重敘事,包括鄒族的土地敘事、國家的土地敘事、抵抗敘事、和解敘事,可能嗎?由最初的神話層層推進至近年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工程;再以尖石鄉為例,描述非原住民如何藉由殖民政府制度性的安排進入尖石鄉,進而取得土地產權的過程,並探討如何因應原住民族土地權的當代困境;而林田山林場自日治時期至戰後國民政府領臺的土地沿革,其主要的爭議時點又在哪裡?此外,亦介紹日治初期設置撫墾署之目的及其階段性任務,實為暫時性的機構。最後,藉由老照片訴說Qyawan七家灣溪的故事,回首河流與樹根的來時路。
同化教育下的原住民族(2019/0638期)
本期專題透過不同面向的觀察來檢視同化教育下的原住民族,先以徵集族人實際受國家同化教育的經驗和過程,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參考;再回顧不同時期的同化教育策略,分析同化教育的思維與手段如何於現今教育氛圍裡呈現更為精緻化且隱而不見的現象。而政府推動同化政策,加上西方宗教進入部落時,對於族群原有的祭儀文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同時,經由過去國民政府對臺灣原住民族語聖經的壓迫與管制,瞭解語言同化為文化同化最直接的手段。此外,亦從音樂的角度,討論日治時期同化教育與臺灣原住民族音樂變遷的關係,最後以老照片來介紹日治時期七腳川社公學校的建校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