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期刊

部落的主街—原民生活場景故事(2020/1043期)
人們在生活領域中說說唱唱,也努力不懈於母語習得,而它們的落實之處,正是各個聚落的空間。不論在傳統時代,還是當下時間,部落地點應有一個中心區域,大多數人在此見面談話,交換各項心得,取得或購買生活用品,以及參與公共事務,接受醫療照顧,或者與國家政府互動往來。部落的主街上,族人碰到經常互問「去哪裡?」,這是交換山林獵場與部落外他族群訊息的時刻,它常常就成了個人行走於外的安全準備機制。另外,現今部落社區營造的藝術造型美化等等,也多半選擇於主街行之。顯然,主街作為社區代表,內外人士的視覺感應之首位之處也在此處。它的變遷地景必定涵蓋了許多精彩歷史文化故事,值得逐一挖出分享。
族語文字化—表意與學習的憂和喜(2020/0942期)
無論以唱的,還是用說的,都是自口裡傳出於外,即立刻消散於空氣中。它們再怎麼美好,千百年來,只有依靠文化記憶才子的超人能量,後代方可傳承繼續。然而,現代世界的降臨,逼使了此一口語口唱傳統,不得不選擇以文字記錄種種事務,族人學到國家官方文字是其一策略,但,那總是以另一思維模式來寫自己文化(如以中文寫南島原民文化),再怎麼努力,總有失卻精準度之缺點。於是,專為原住民族語言創出一套類文字符號範疇於焉成功,那就是現行原民會和教育部共同頒布通行的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
現在學習族語的機會多,原住民族語言也已經是國家語言,族語認證考試,每年都積極辦理,母語的保存發揚似乎前景可期。然而,口語與口唱傳統的千百年精髓,有許多正是文字所難以完全取代者。因此,學習族語、考取認證、以及使用新型態羅馬拼音文字表達等等的場域裡,總引來不少族人的疑惑、或甚至出現反彈的心情。換句話說,那新文字符號明明不是我的傳統,為何一定得透過它們來與自己的文化接融?再問,有真的融接嗎?那到底是對文化的學習,還是實際上係對整體文化精神的破壞?凡此掛心聲音,陸續聽聞。族語文字化先是喜上了頭,隨後憂慮即至,學習然後學會了的成就感,與表意錯位的沮喪相抵銷,造成茫然不知所措。顯然這是當前國家以最進步最現代技術保存原住民族傳統語言文化策略實施過程中,必須面對討論解決的關鍵部分,我們都應嚴肅面對。
原住民族衝突與和解(2019/1241期)
本期專題先初步探究臺灣原住民族和解習慣與規範,透過文獻資料彙整及田野訪談調查,整理各族群和解習慣相關詞彙和處理衝突之和解方式,並提出符合當今各族群認可的和解管道建議。接著以羅妹號事件和其後的南岬之盟為著眼點,重點放在事件的主角─龜仔律(甪)社,結合考古資料進行不同視角的探討,究竟是誰的衝突?誰的和解?而轉型正義視野中的鄭成功銅像又是如何?另由生態思維切入,延伸至由原住民族狩獵文化得到的啟示,思考衝突與生存的課題。此外,追溯西拉雅族後人之母親口述資料與文獻資料,嘗試呈現臺灣經歷清國、日本及國民黨政府三個殖民統治時期的平埔族群樣貌,並回應當今臺灣政府提出的平埔族群相關政策。最後,藉由老照片,從高雄市拉瓦克迫遷案來看都市部落的生成與消散。
都市原住民生命史(2019/1240期)
本期專題先以對都市原住民田野實作與生命史研究,提出個人經驗分享以供讀者參考;再由身為都原第二代青年,探討都市原住民的健康議題,嘗試釐清、反思長輩們「被迫遷徙」的歷史遭遇,目前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又將從何而去?宗教方面,也以一貫道為例,來探索都市布農族當代宗教信仰生命歷程。而有關「家」的觀念,將討論國宅帶來的特殊制度條件與物質基礎,如何與當代阿美族人的「家」相互共構。此外,1970年代的原住民青年遭遇迫害與打壓,反抗後的結果為何?北投保德宮和凱達格蘭潘姓家族之間,關於番仔王爺信仰中的原漢互動關係與發展又是如何?最後,藉由老照片講古,述說都市原住民一路走來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