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期刊
不一樣的歌舞:從國家遭逢到主體出發(2016/12 第30期)
樂舞,在早期原住民生活中,是與傳統祭儀、農作豐欠、狩獵慶功、自然時序、生命歷程相互彰顯的存在。但在近代國家體系介入、政治控管對文化元素的應用,資本主義化帶來的社會經濟變遷過程中,原住民樂舞也經歷了「異化」與「政治圖騰化」的變動;1950年代後所謂的「山地歌舞」,即是其中最為社會大眾「耳熟」卻未必「能詳」的時代名詞、歷史事件。而「原舞者」的成立與發展,則是伴隨原運到後原運階段,原住民樂舞走出國家挪用、他者想像的重要象徵。
如今,前原運時期的「山地」、「山胞」已是歷史名詞,1950年代開始的空間封鎖、人群隔離,以及後續推動的「山地平地化政策」,也成為歷史痕跡;但當時的時空背景如何,相關的人物、組織、制度與活動,代表何種政治氛圍、時代條件,以及這種種的一切如何刻印在臺灣的歷史、造成原住民社會文化的變化,在時間快速流動所造成的相對距離中,已成為可以探究、分析、評論的歷史議題了。無論我們今天怎麼評斷「山地歌舞」,這個因國家操作而形成的歌舞類別與文化想像,不但留下豐富的舞譜歌謠、唱片錄音、影像紀錄,也書寫在檔案文獻、報章刊物上,成為我們認識過去的媒介;更重要的是,作為歷史的一環,還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今天的社會。因此,檢視這個歷程,製作這個專輯,確實有其意義。
如今,前原運時期的「山地」、「山胞」已是歷史名詞,1950年代開始的空間封鎖、人群隔離,以及後續推動的「山地平地化政策」,也成為歷史痕跡;但當時的時空背景如何,相關的人物、組織、制度與活動,代表何種政治氛圍、時代條件,以及這種種的一切如何刻印在臺灣的歷史、造成原住民社會文化的變化,在時間快速流動所造成的相對距離中,已成為可以探究、分析、評論的歷史議題了。無論我們今天怎麼評斷「山地歌舞」,這個因國家操作而形成的歌舞類別與文化想像,不但留下豐富的舞譜歌謠、唱片錄音、影像紀錄,也書寫在檔案文獻、報章刊物上,成為我們認識過去的媒介;更重要的是,作為歷史的一環,還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今天的社會。因此,檢視這個歷程,製作這個專輯,確實有其意義。
都市中的臺灣原住民(2016/10 第29期)
自1960年代以降,由於交通的便利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原住民族越漸遷徙,至今,約有將近一半的原住民移居都會地區,成為所謂的「都市原住民」,這對原住民社會、文化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1980年代以後展開的都市原住民相關研究,將社會學、心理學和教育問題的檢討,帶進原住民社會變遷和社會適應的瞭解、分析與詮釋上。近年則自族群關係的發展、臺灣史的建構等取徑,開啟原住民族研究的學術新頁。
本次專題即透過五篇別具意義的論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都市原住民的各層面貌,期能藉此刺激相關文獻的蒐羅、保存,以至於相關研究的深化與延伸。
1980年代以後展開的都市原住民相關研究,將社會學、心理學和教育問題的檢討,帶進原住民社會變遷和社會適應的瞭解、分析與詮釋上。近年則自族群關係的發展、臺灣史的建構等取徑,開啟原住民族研究的學術新頁。
本次專題即透過五篇別具意義的論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都市原住民的各層面貌,期能藉此刺激相關文獻的蒐羅、保存,以至於相關研究的深化與延伸。
原住民族口述歷史的「源頭」:神話之美(2016/08 第28期)
神話傳說,是原住民進行「口述」歷史時最根本而重要的話題,是原住民歷史長流裡最原初的「故事」。因此可以說,神話傳說是原住民族歷史的源頭。
本期《原住民族文獻》的專題,要介紹的即是有關原住民神話傳說的幾個面向,由由「開創」並持續推廣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卑南族人孫大川老師(監察院副院長)概談臺灣原住民的神話之美開始,接著由原住民文學博士、鄒族的浦忠成老師(考試院考試委員)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凸顯的功能與特色。
臺灣因處於斷層帶,故地震極為頻繁。在原住民的神話傳說裡,自然各族多會有與相關地震的神話傳說。莊美芳教授從文獻著手,細心地將臺灣各個時期、各個原住民族的地震神話分類討論,大量爬梳前行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各族地震神話自日治以降的轉化與融會,蔚為大觀。本期專題也收錄了兩篇從當代文學作品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神話的小論文,其一是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施靜沂,其介紹了唯一居住臺灣島外之臺灣原住民達悟(雅美)族之飛魚傳說。其次則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的碩士生洪瑋其,以小說《絕咒之島》之例,來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與當代小說的結合。通過本期專題文章的介紹,期能與讀者一同開展思考原住民族神話傳說的新頁。
本期《原住民族文獻》的專題,要介紹的即是有關原住民神話傳說的幾個面向,由由「開創」並持續推廣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卑南族人孫大川老師(監察院副院長)概談臺灣原住民的神話之美開始,接著由原住民文學博士、鄒族的浦忠成老師(考試院考試委員)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凸顯的功能與特色。
臺灣因處於斷層帶,故地震極為頻繁。在原住民的神話傳說裡,自然各族多會有與相關地震的神話傳說。莊美芳教授從文獻著手,細心地將臺灣各個時期、各個原住民族的地震神話分類討論,大量爬梳前行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各族地震神話自日治以降的轉化與融會,蔚為大觀。本期專題也收錄了兩篇從當代文學作品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神話的小論文,其一是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施靜沂,其介紹了唯一居住臺灣島外之臺灣原住民達悟(雅美)族之飛魚傳說。其次則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的碩士生洪瑋其,以小說《絕咒之島》之例,來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與當代小說的結合。通過本期專題文章的介紹,期能與讀者一同開展思考原住民族神話傳說的新頁。
原住民族與名源學(2016/06 第27期)
本期專題邀請長期鑽研名源學的學者翁佳音教授主持,期透過對文獻中所保留的臺灣原住民族進行整理,盡可能為讀者呈現出當前的研究者的視野與關注。誠然,歷來原住民族各族相關研究甚多,包含地名、動植物名、部落名稱等,展現出命名政治的名源學。在本期專題有限的篇幅裡,我們也挑選了其中特別精彩的部分,一併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