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期刊

搶救瀕危語言─在家說族語(2014/0816期)
本期針對被列為瀕危語言的語系、搶救過程、復振之困境、族人自發的行動、現有的成果等角度,介紹族語復育的概況。行政院於2014年公布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第15族、第16族,將會加強語言復振與文化傳承,也讓瀕危語言的復振露出一線曙光。透過政府單位與族人共同守護及復育語言,豐富呈現各族文明的多樣性,將有利於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原住民族文化光采重現。
樹皮布的溯源與重生(2014/0615期)
本期從樹皮布的沿革歷史、南島語族與樹皮布的關聯、樹皮布材料與植物學、臺灣原住民部落發展樹皮布發展、樹皮布的製作工序與文創的發展,以多元面向來探討樹皮布文化,從根本溯源,觀察全球的樹皮布文化推廣情形,借鑒國外經驗,並從中延伸討論樹皮布文化的傳承與再造的可能性,如何與國際交流接軌,樹皮布文化不該只是古老的工藝符號,而是具有更高的文化意涵與多元的創造性﹗
原住民族曆法(2014/0414期)
原住民族的主觀時間(季節區分、小米農作、漁獵採集等時序之安排)、生活時間(每日、每月、每年之週期性時空律),與漢民族的時間觀迥然不同,因此在清代中文文獻中說原住民族「不知年月」,是文化養成不同而形成的偏見。近世以來,臺灣原住民族雖已依循國家曆法而行事作息,但各族仍保有自己傳統紀年、計時的時間文化,包括:以鳥的叫聲定時間、以天黑為一天的開始、依據花開花謝而作息等等,各有特色。
本期專題「原住民族曆法」,分別介紹卑南、布農、鄒、雅美(達悟)、魯凱,以及泰雅族,獨具特色的時間觀念。各族對於年、月、時、日雖然沒有固定說法,但卻有其共通性,就是與大自然萬物共生的理念。
久美部落檔案(2014/0213期)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舊稱「楠仔腳萬」的久美部落,隸屬於鄒族的鹿都社群(luhtu),日治時期以來,因行政區之劃分,使本區鄒族與阿里山鄒族之間缺乏聯繫而孤立,加上日人強制布農族遷移至鄒族領域,並中止鄒族的祭儀、廢置鄒族會所,在混居、通婚之下,語言、文化、族群認同出現了變化;戰後新一波的華語進入,對久美部落造成雙重壓迫,族語嚴重流失。
本期專題「部落檔案」,介紹這個遺落在阿里山外的鄒族部落:特別摘錄汪明輝教授的《鄒族研究報告書》中對於巫阿寶女士所做的口述;她15歲時以「交換婚」來到久美,熟知習俗、儀式、禁忌、部落變遷,是久美部落史的縮影;長期在久美部落從事部落史研究的文高明老師,鍥而不捨地記錄整理部落檔案,並自費出版《北美鄒再發現》一書,成果可觀,本期由文老師提供的史料與圖檔,有許多豐富內涵值得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