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期刊

久美部落檔案(2014/0213期)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舊稱「楠仔腳萬」的久美部落,隸屬於鄒族的鹿都社群(luhtu),日治時期以來,因行政區之劃分,使本區鄒族與阿里山鄒族之間缺乏聯繫而孤立,加上日人強制布農族遷移至鄒族領域,並中止鄒族的祭儀、廢置鄒族會所,在混居、通婚之下,語言、文化、族群認同出現了變化;戰後新一波的華語進入,對久美部落造成雙重壓迫,族語嚴重流失。
本期專題「部落檔案」,介紹這個遺落在阿里山外的鄒族部落:特別摘錄汪明輝教授的《鄒族研究報告書》中對於巫阿寶女士所做的口述;她15歲時以「交換婚」來到久美,熟知習俗、儀式、禁忌、部落變遷,是久美部落史的縮影;長期在久美部落從事部落史研究的文高明老師,鍥而不捨地記錄整理部落檔案,並自費出版《北美鄒再發現》一書,成果可觀,本期由文老師提供的史料與圖檔,有許多豐富內涵值得推介。
尋根-道卡斯族專題(2013/1212期)
 人類學者伊能嘉矩1897年來到道卡斯族的新港社(今苗栗後龍)調查,發現族人的生活風俗、語言都已漢化,但女子仍保留先民的髮式,老人家還記得族語。這些世居於新竹、苗栗、臺中一帶的平埔後裔──道卡斯族,在歷史長河的浪濤中、異文化的沖激下,仍努力保存了先民的語彙、祭儀、生活與歷史記憶。2013年9月下旬,在苗栗後龍鎮舉辦的歲時祭儀中,麻達競走、扮番遊街、巴代祭祖、舉旗、牽田歌舞等節目一一登場;透過這些祭儀,族人重溫了300年前祖先的生活方式……
 本期《原住民族文獻》特別邀請學術顧問詹素娟教授策劃「道卡斯族專題」,概要地勾勒出道卡斯族的族群歷史,從古契約文書看他們的開拓史、生活史,及傳統祭儀內容與變遷、族語傳承的挑戰與努力。透過本專題,提供讀者對於道卡斯族概略的印象,同時也了解族人如何努力尋根,找回流失的母語,建構自己的族群認同。
部落習慣vs.國家法制:再思多元文化中的公平正義(2013/1011期)
在原住民部落傳統中,一切行為的最高準則是禁忌、是習慣,由約定而俗成,為代代所遵循。禁忌習慣是不能輕率冒犯,必須嚴肅以對的祖先智慧,進而形成了原住民的「法」,與漢族社會訴諸典令、講求字契的「律法」,截然不同。然而當這兩種規範相互交會碰撞之時,不免造成無法一體適用的困境。本期專題將從法律判例、部落規訓、文化內涵等角度切入,呈現出部落與國家間最為複雜難解的議題,並藉此重思「公平正義」在多元文化中如何並存的可能。
文化國土:訴說一段真實的歷史(2013/0810期)
考古人類學者的研究指出:臺灣島上的原住民在5000年前已開始向外拓展、遷徙,而成為開啟南太平洋文化研究的一把鑰匙。然而,一提到臺灣史,三、四百年前移入的漢文化與殖民經驗自成主流,而原住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活動空間,每每受到忽略、 銷聲而終至匿跡。本期專題,從小琉球上曾經存在的Lamey人、泰雅族瑞岩部落自祖居地遷出與回返的歷程,以及布農族東埔一鄰祖墳遭受破壞、杉原海岸美麗灣開發案等具體的事件談起,從「文化國土」的角度,探討原住民族文化保存的未竟與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