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期刊

卑南族.南王部落(2014/1218期)
部落,是原住民族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承載著共同血緣的氏族所共同擁有的歷史、語言與文化,並藉此發展出各自的部落特色。舊名普悠瑪(puyuma)的南王部落(臺東市南王里),屬於「卑南八社」之一,人口僅一千多人,卻擁有十餘座金曲獎座,以及陳建年、紀曉君、昊恩與家家、南王姊妹花等金曲歌手。
南王部落的族人在少年年祭、大獵祭、婦女除草完工祭、海祭等傳統祭儀裡,一同吟唱祭祀古歌謠;在天主堂裡,合唱著卑南族語的聖歌。跨越日治時期到戰後,被譽為卑南族音樂靈魂的陸森寶,將卑南古調譜在五線譜上,間接原本口傳心領的歌謠得以源遠流長;他創作幾十首歌曲,並為天主堂創作聖歌;他間接促成了原住民歌謠與唱片工業接軌,南王的民生康樂隊是原住民歌手灌錄唱片的先聲。
文學之眼: 文學史料中的原住民形象(1895-1945)(2014/1017期)
史料的蒐集、彙編,是一切學術研究的基礎。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所主持的學術團隊,於2013年12月編纂出版了《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目錄(1603-1945)》、《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選集(1603-1945)》,這一套具豐富性意義的文學史料,不僅可以做為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獻的一塊入門磚,而以這一成果為基礎,更可刺激產生許多研究主題,進以探索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際遇、文化內涵、生活樣貌。
為此,本期《原住民族文獻》特別邀請黃美娥教授以「臺灣原住民族關係作品目錄暨作品選集」為基礎,挑選其中多種文學文獻,規劃「文學之眼: 文學史料中的原住民形象(1895-1945)」專題,經由相關研究論文的撰稿,藉此勾勒、還原時人眼中的原住民族相關樣貌。
搶救瀕危語言─在家說族語(2014/0816期)
本期針對被列為瀕危語言的語系、搶救過程、復振之困境、族人自發的行動、現有的成果等角度,介紹族語復育的概況。行政院於2014年公布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第15族、第16族,將會加強語言復振與文化傳承,也讓瀕危語言的復振露出一線曙光。透過政府單位與族人共同守護及復育語言,豐富呈現各族文明的多樣性,將有利於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原住民族文化光采重現。
樹皮布的溯源與重生(2014/0615期)
本期從樹皮布的沿革歷史、南島語族與樹皮布的關聯、樹皮布材料與植物學、臺灣原住民部落發展樹皮布發展、樹皮布的製作工序與文創的發展,以多元面向來探討樹皮布文化,從根本溯源,觀察全球的樹皮布文化推廣情形,借鑒國外經驗,並從中延伸討論樹皮布文化的傳承與再造的可能性,如何與國際交流接軌,樹皮布文化不該只是古老的工藝符號,而是具有更高的文化意涵與多元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