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2015年0219

我們 ‧ 噶瑪蘭  Aida ‧ Kavalan
我們 ‧ 噶瑪蘭 Aida ‧ Kavalan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共同主辦之特展於2014年底舉辦「我們‧噶瑪蘭 Aida‧Kavalan」特展,展中將博物館收藏的噶瑪蘭生活文物與族人提供的文字、影像、工藝結合的合作模式,並透過博物館和部落的共同合作,提供族人復振文化的資源與決心。為了呈顯噶瑪蘭族人過去很長時間備受殖民者欺壓的歷史背景,展覽策畫單位刻意於介紹文字中著重描述族人復振文化的成果,輔以影像與族人至今仍持續探索與研發製作的工藝品展示,讓展區的展品跳脫文物的死板,與當代族人的生活與生命處於相同頻率的脈動。
在噶瑪蘭族顛沛的遷移歷史中,不但數度歷經外來者對族人土地的巧取豪奪喪失傳統生活空間,甚至在官方不公平的政策下連尊嚴也被奪走。對此,清廷通判柯培元在感慨之下,曾對噶瑪蘭族受壓迫的現實做了一首「熟番歌」,詩中呈顯的便是弱勢族群於亂世中的卑微與悲苦,如今看來更能知道族人聚焦「我們」以復振文化背後所承載的深意。
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強者畏之弱者欺,無乃人心太不古!熟番歸化勤躬耕,山田一甲唐人爭。唐人爭去餓且死,翻悔不如從前生。竊聞城中有父母,走向城中崩厥首;啁啾鳥語無人通,言不分明畫以手。訴未終,官若聾,竊視堂上有怒容。堂上怒,呼杖具,杖畢垂頭聽官諭。嗟爾番,汝何言?爾與唐人吾子孫,讓耕讓畔胡弗遵?吁嗟乎!生番殺人漢人誘,熟番翻被唐人醜!為民父母者慮其後。
本期的專題規劃延續該展的視野,試圖打破過去由博物館主導的觀點呈現與以往殖民者的思考邏輯,採用噶瑪蘭族人的視角做為主體的凝視角度,配合相關研究學者專家的論述,翻轉「平埔族」已被漢化的刻板印象外,也讓讀者可以在「他者」研究與「我群」敘述中看見屬於自我論述的噶瑪蘭族的主體位置與意識以及被他者研究的族群詮釋。除此,我們試圖透過文獻文物的探討、傳統祭儀、族人顛沛的遷徙歷史、文化復振歷程、傳統服飾復織、無形文化資產、當代文化商品轉化、老照片等多重面向中,去呈現噶瑪蘭族的多元且豐富的內涵。
本期目錄
項次 類型 標題 作/編/譯者
1 本期專題 從掠奪、離散、認同、復名到主體建構 文/潘朝成 Bauki Angaw
2 本期專題 祭祖(paspaw tu baqi bai)──噶瑪蘭族創新的儀式傳統 文/劉璧榛
3 本期專題 噶瑪蘭族的遷徙與新空間之形成 文/ 詹素娟
4 本期專題 噶瑪蘭無形文化資產的現身與保存 文 / 王昱心
5 本期專題 從傳統智慧到文創商品─噶瑪蘭香蕉絲工藝創新之路 文/連佩君Umay Siki
6 時事快遞 科技部「建構原住民族研究倫理治理架構」整合型計畫簡介
7 文獻評介 收藏的平埔記憶──博物館文物中的噶瑪蘭身影 文/胡家瑜
8 老照片講古 噶瑪蘭族復名運動 圖、文/潘朝成Bauki Angaw
9 老照片講古 Kisaiz與Pakalabi 圖、文/ 潘朝成Bauki Angaw
10 老照片講古 香蕉絲編織 圖、文/潘朝成Bauki Angaw
11 新書視窗 《蕃鄉風物誌》
12 新書視窗 《台灣土俗誌》
13 新書視窗 《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
14 新書視窗 Living Dead in the Pacific: Contested Sovereignty and Racism in Genetic Research on Taiwan Aborigin
15 文物掌故 復織噶瑪蘭族傳統新娘裙的心路歷程 文/偕淑月Ng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