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期刊

平埔族,你在哪裡?(2012/063期)
  在臺灣歷史上,平埔族曾是長期「失聲」的族群。他們是臺灣原住民族中最早接受外來文化的族群,以絕對少數置身在漢人社會中,伴隨土地的流失,語言與文化也日漸諳啞、消沉,卻仍奇異的維持著各種文化形式與歷史記憶,保存有朝一日得以復甦的種芽。
  日治時期的「種族」登記制,長期以來學界對平埔各族語言、宗教祭儀、歷史活動的調查與研究,持續維護了再起的能量,而在1980年代末爆發一連串平埔族追尋身分、認同的復名運動後,則一路到21世紀。
  復名的路途艱辛,因為還有太多人內心疑惑:平埔族是「誰」?在歷經數百年的變化後,他們以什麼方式維繫自己的存在呢?為此,本期【平埔族專輯】,特別邀請對平埔族有長期、專精研究的詹素娟教授,規畫五個主題:「馬尼拉手記」圖像中的平埔族、「新港文書」中的平埔社會、教會洗禮簿裡的平埔族、平埔聚落遺跡的見證、平埔族的人口調查與身分的認定。透過這幾個面向,對平埔族群的變遷脈絡作一概要的介紹。
漂流文獻──300年來的漂流與邂逅(2012/042期)
  16、17世紀大航海時代以降,歐洲、亞洲的冒險家、傳教士、軍艦、商船、漁民等因遭遇風暴、迷航等因素而漂流到臺灣的事件層出不窮,一次漂流事件,意謂著不同族群的邂逅、不同文化的交會、不同勢力的擦撞。每一份漂流文獻都為歷史開啟一個視窗,留下斯土斯民一頁珍貴的樣貌身影。
  本期專輯分別從口傳文學、族群遷徙、海權競逐、文學創作等角度,介紹與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相關的幾種漂流文獻。
打造一座原住民族文獻館──「原住民族文獻現況」座談會(2012/021期)
《原住民族文獻》創刊號特別企劃一場座談會,邀請專業領域的學者,描述各種類型文獻的範疇,翁佳音教授舉例說明史料若未經考訂,會將一擔(picul)譯成「皮卡」;詹素娟教授指出從日治時期警察須知簿,到當今日常生活器物、地籍資料與歌譜,皆為重要文獻;魏德文老師點出「山水畫地圖」裡蘊藏著多少原住民部落資訊……。「原住民族文獻的現況」座談會,為一座想像中的原住民族文獻館勾勒出可能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