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期刊
歷史機遇─17世紀荷蘭時期文獻原件重返臺灣(2013/02 第7期)
一批典藏在雅加達「印尼國家檔案館」的臺灣史料,在沉睡350多年之後,於2002年被荷蘭的檔案員發現,這一偶然機緣,喚醒了一段失落的臺灣史──原民會與印尼國家檔案館進行文化交流,讓673頁的珍貴文獻重返原生地臺灣,將於4-5月間舉辦「歷史機遇─17世紀荷蘭時期文獻原件重返臺灣」特展,讓這批文獻與失散了幾百年的臺灣子民,溫馨地重逢。敬請期待!
本期率先刊載學者對這批文獻的介紹與部分譯稿,從文獻可以了解雞籠、淡水教區不同族群的通婚狀況、荷蘭文推行的困難、酗酒敗德的教師等內容;下一期將接續介紹精采的篇章,包括:有些原住民部落的教師必須走上一天的行程,前往蕭?(今佳里)領取薪水;而南方各個部落的學童,有幾人會寫、會讀、會拼字,或是還在學abc,都有詳細的統計數字,從這裡,可以一窺350年前原民部落的豐富樣貌。
本期率先刊載學者對這批文獻的介紹與部分譯稿,從文獻可以了解雞籠、淡水教區不同族群的通婚狀況、荷蘭文推行的困難、酗酒敗德的教師等內容;下一期將接續介紹精采的篇章,包括:有些原住民部落的教師必須走上一天的行程,前往蕭?(今佳里)領取薪水;而南方各個部落的學童,有幾人會寫、會讀、會拼字,或是還在學abc,都有詳細的統計數字,從這裡,可以一窺350年前原民部落的豐富樣貌。
從馬尼拉到臺灣(2012/12 第6期)
在阿美族、卑南族、噶瑪蘭族的起源傳說中,都有海外移來的故事情節;蘭嶼達悟族則流傳:部落的巨人與菲律賓巴丹島的巨人因互相做生意而認識,成為好友;清代方志《恆春縣志》記載紅頭嶼(蘭嶼)居民的「語言有與大西洋相似者,實莫測其所由」,人類學者研究指出,蘭嶼與巴丹群島居民在語言、文化上有著密切的關係;醫學界則從血緣、基因的研究,推斷臺灣人的基因大概一半來自臺灣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族群。
16世紀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建立殖民地,1624年進而在北臺灣拓展據點,因此,從菲律賓來的原住民、道明會傳教士、補給船等,往返臺、菲之間;鄭成功逐退荷蘭人後,曾經致函告誡馬尼拉總督:不得「凌迫我國〔舢舨〕商船」,並要求「對我俯首稱臣、獻上貢品」,將不咎既往,給予穩固完好的信誼。
本期【從馬尼拉到臺灣】規劃六個單元,從地理、歷史到語言文化,呈現臺灣、菲律賓「厝邊隔壁」之間的連結與關係。
16世紀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建立殖民地,1624年進而在北臺灣拓展據點,因此,從菲律賓來的原住民、道明會傳教士、補給船等,往返臺、菲之間;鄭成功逐退荷蘭人後,曾經致函告誡馬尼拉總督:不得「凌迫我國〔舢舨〕商船」,並要求「對我俯首稱臣、獻上貢品」,將不咎既往,給予穩固完好的信誼。
本期【從馬尼拉到臺灣】規劃六個單元,從地理、歷史到語言文化,呈現臺灣、菲律賓「厝邊隔壁」之間的連結與關係。
火塘邊的約定──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專題(2012/10 第5期)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涵蓋口傳文學、書面文學兩大部分。口說與吟唱,一直是原民族文學創作、參與的形式,其內容包括創世神話、始祖傳說、民間故事以及與祭儀有關的樂舞詩歌等等。
從17世紀以來,西方人、漢人陸續以各種語文進行「原住民書寫」,也記載了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文獻和資料,基本上屬於「他寫」,由別人「代言」;日治時期人類學者有計畫的調查紀錄,開啟口傳文學研究之先河,臺灣人、日本人作家也相繼投入原住民書寫;戰後到了民國70年代,莫那能的《美麗的稻穗》、田雅各的《最後的獵人》等作品開始反映了文學自覺,其後原住民知識菁英「重返部落」,開啟原住民族深化文學內涵、母語表達的創作之路。而隨著原住民文學創作梯隊的形成,一面透過文學的手段,重燃部落火塘的根苗;一面張起文學的大旗,邁向世界,迎向未來。
本期由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規畫【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專題】,邀請學者專家,分別從口傳文學、西方文獻、清代文學史料、日治時期原住民書寫、戰後原住民文學創作,全面而概要地介紹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多元豐富的樣貌。
從17世紀以來,西方人、漢人陸續以各種語文進行「原住民書寫」,也記載了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文獻和資料,基本上屬於「他寫」,由別人「代言」;日治時期人類學者有計畫的調查紀錄,開啟口傳文學研究之先河,臺灣人、日本人作家也相繼投入原住民書寫;戰後到了民國70年代,莫那能的《美麗的稻穗》、田雅各的《最後的獵人》等作品開始反映了文學自覺,其後原住民知識菁英「重返部落」,開啟原住民族深化文學內涵、母語表達的創作之路。而隨著原住民文學創作梯隊的形成,一面透過文學的手段,重燃部落火塘的根苗;一面張起文學的大旗,邁向世界,迎向未來。
本期由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規畫【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專題】,邀請學者專家,分別從口傳文學、西方文獻、清代文學史料、日治時期原住民書寫、戰後原住民文學創作,全面而概要地介紹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多元豐富的樣貌。
原住民族影音文獻(2012/08 第4期)
清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這一年法國照相業者盧米埃發明電影機,十幾年後,第一部臺灣電影《臺灣實況紹介》在全臺206個地點拍攝,影片中出現原住民產物交換所,以及用重演方式拍攝日警對原住民用兵之經過,是現存最早的原住民影音文獻。近一百年來,在不同的政權、不同族群觀點下呈現的臺灣原住民,是怎樣的形象?
本期專題「原住民族影音文獻」,由長期從事民族誌影片拍攝與與學術研究的胡台麗教授規畫五個主題:介紹〈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電視媒體對臺灣原住民的呈現〉,以及臺灣原住民民族誌影片,從無聲的黑白默片時期,到1980年代16釐米電影攝影機和16釐米底片攝製的有聲影片,再到1990年代以後原住民導演為族群權益、復振文化而投入攝製的紀錄片。同時介紹兩位傑出的原住民導演:馬躍‧比吼以及龍男.以撒克.凡亞思,分享他們拍攝紀錄片的理念;此外尚有「臺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計畫」概述,此一計畫目前已完成建置排灣族、賽夏族、阿美族等之祭儀歌舞、傳統樂器、祖屋重建等子計畫,是近30年臺灣人類學界採集的珍貴民族誌影音文獻。
本期專題「原住民族影音文獻」,由長期從事民族誌影片拍攝與與學術研究的胡台麗教授規畫五個主題:介紹〈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電視媒體對臺灣原住民的呈現〉,以及臺灣原住民民族誌影片,從無聲的黑白默片時期,到1980年代16釐米電影攝影機和16釐米底片攝製的有聲影片,再到1990年代以後原住民導演為族群權益、復振文化而投入攝製的紀錄片。同時介紹兩位傑出的原住民導演:馬躍‧比吼以及龍男.以撒克.凡亞思,分享他們拍攝紀錄片的理念;此外尚有「臺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計畫」概述,此一計畫目前已完成建置排灣族、賽夏族、阿美族等之祭儀歌舞、傳統樂器、祖屋重建等子計畫,是近30年臺灣人類學界採集的珍貴民族誌影音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