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期刊

原住民族土地納入國家管理之過程(2019/1039期)
本期專題將透過釐清原住民族土地使用之規範、流失過程、遭奪取手段、社會背景、法律及慣俗,以瞭解原住民族土地納入國家管理之過程,期能重建臺灣的土地史觀。先以鄒族的土地故事來表現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四重敘事,包括鄒族的土地敘事、國家的土地敘事、抵抗敘事、和解敘事,可能嗎?由最初的神話層層推進至近年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工程;再以尖石鄉為例,描述非原住民如何藉由殖民政府制度性的安排進入尖石鄉,進而取得土地產權的過程,並探討如何因應原住民族土地權的當代困境;而林田山林場自日治時期至戰後國民政府領臺的土地沿革,其主要的爭議時點又在哪裡?此外,亦介紹日治初期設置撫墾署之目的及其階段性任務,實為暫時性的機構。最後,藉由老照片訴說Qyawan七家灣溪的故事,回首河流與樹根的來時路。
同化教育下的原住民族(2019/0638期)
本期專題透過不同面向的觀察來檢視同化教育下的原住民族,先以徵集族人實際受國家同化教育的經驗和過程,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參考;再回顧不同時期的同化教育策略,分析同化教育的思維與手段如何於現今教育氛圍裡呈現更為精緻化且隱而不見的現象。而政府推動同化政策,加上西方宗教進入部落時,對於族群原有的祭儀文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同時,經由過去國民政府對臺灣原住民族語聖經的壓迫與管制,瞭解語言同化為文化同化最直接的手段。此外,亦從音樂的角度,討論日治時期同化教育與臺灣原住民族音樂變遷的關係,最後以老照片來介紹日治時期七腳川社公學校的建校過程。
原住民族生活集體空間─以歷史碑文重新論述(2018/1237期)
本期專題從歷史碑文的角度來重新論述原住民族生活集體空間,先對如何透過碑文建構有原住民族歷史記憶的空間與族群認同,達到建立轉型正義中的多元史觀進行概述;再透過目前調查中的歷史碑文現況,以現有文獻的記錄與分析,試圖與《文化資產保存法》規範來討論碑文的設立脈絡;亦從「番管業碑」來探討平埔族群哆囉嘓社傳統生活領域變遷。同時,介紹花蓮地區日治至戰後原住民族歷史相關紀念碑類型,以及2000年之後所設立的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紀念碑。此外,從設立於花蓮市國福里的「紀念1878」紀念碑,展開與族裔的戰役歷史詮釋對話,並以原青的人類學視角,來看四處原住民族歷史碑文調查紀實。最後,藉由劉斌雄教授拍攝的平埔族群公廨老照片,在新、舊公廨對照下,分析變與不變的所在,並對這批珍貴影像文獻的運用提出在地觀點建議。
原住民族語言使用限制之歷史真相(2018/1036期)
本期專題著眼於臺灣戰後時期「推行國語運動」政策對原住民族語言使用限制的影響,透過自1950年代臺灣原住民族國語政策的概述,以及政府公文書的爬梳,勾勒整體政策執行脈絡,以理解原住民族語言流失的原因。此外,也介紹原住民族語言文字系統的發展演變,與探究1951年至1958年山地教育教科書的編輯理念及態度,更藉由老照片講古,述說當時在國語和族語間不斷轉換而後回歸族語文化復育的時代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