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馬尼拉補給船制度 本期專題 6 2012/12

文/陳宗仁

1626510日,臺灣東海岸外海出現一支船隊,是西班牙派出的兩艘戰船(galley)與12艘中國式帆船,載著3連的步兵;511日船隊進入基隆港,在港灣入口的島嶼(和平島)建立堡壘;516日帶隊官巴爾德斯(Antonio Carreño de Valdés)舉行占領儀式,代表菲律賓總督,宣告西班牙王國占領臺灣島、島上堡壘、住民村落及其他所有東西,名義上,臺灣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宣告占領是一件榮耀的事,但如何維持占領則是一件麻煩、費力的事,例如如何建設一個可以防禦、居住的堡壘?士兵的吃穿、薪水如何解決?怎麼補充武器彈藥?向基隆的馬賽人收稅嗎?馬賽人見到西班牙人出現,早已放棄住家,往內山躲起來。要維繫西班牙人在北部臺灣的生存、發展,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斷地從從馬尼拉派出補給船,運送資金、各種生活必需品及軍事物資至臺灣,此一後勤補給制度稱為“socorros de Manila”(馬尼拉的補給),成為西班牙駐軍命脈之所繫。

圖一西班牙人占領北臺灣後,在不同時期,有二、三百名至四、五百名西班牙人與菲律賓人駐守基隆、淡水各處堡壘,這些駐軍初期生活所需,都依賴馬尼拉的供應,後來發現有福建商人會來貿易,甚至可以雇用唐人做工,而且可以向華商或淡水的原住民購買米糧、建材等物品,因此,需要馬尼拉的長官提供足夠的白銀。

從馬尼拉發出的補給船,第一次就碰到了問題。因為新任菲律賓總督Juan Niño de Tavora16266月底才抵達馬尼拉,由於剛接任總督,來不及於在南風季節派補給船到基隆,結果當船派出後,因風向不對,在呂宋島的港口拖延4個月;再次出發,卻被強風吹襲,結果漂到澳門;第三度出發,又遇風暴,漂至中國海岸;最後在1627429日才到達基隆。這項延誤使得攻占基隆的西班牙人將近一年沒有補給物資,據史料記載,西班牙駐軍「因為帶來的糧食用盡,而馬尼拉的補給尚未到,他們甚至吃狗、老鼠與蟲等。後來因很多船隻從中國來,帶來食物,情況才轉好」。

其後補給船來往正常,但還是偶有船隻會遇到海上風暴,因而漂至琉球群島或中國海岸,這時臺灣的駐軍就得不到白銀與葡萄酒。依據學者鮑曉歐的研究,西班牙人占領基隆、淡水的16年中,馬尼拉當局每年派遣兩次補給船到基隆,但有少數幾年(1631-1633)只派出一次補給船。最常啟航的月份是8月派船來臺灣,這是因為西班牙大帆船遠從美洲載著白銀、各類補給物資,於夏天到達菲律賓後,馬尼拉當局再將物資分發到東亞海域各處西班牙據點,如臺灣的基隆或香料群島的Terrante;另一次通常在春季進行,主要是為了避開冬天盛行的東北風,故船隻於345月間開航,以支援經歷寒冬的基隆守軍

根據1634-1642年運到基隆的補給清單,銀幣、糧食是最重要物資,銀幣用於駐軍的薪餉,以及向基隆原住民或唐商購買貨物,建築堡壘、教堂及雜務支出;每年運來的銀幣數量不一,有些年度達一萬多比索,較少亦有數千。補給船運來的糧食包含稻米、食用油與醋、葡萄酒、醃製的豬、牛肉等等;其次是武器彈藥,如火繩槍、鉛製子彈,衣物有鞋、衣服或布料等,另外還有醫療用品與建材等。為了管理運補的物資與白銀,1627年馬尼拉當局規定一套會計制度,指派專任的會計、財政人員到基隆,詳細記載帳冊要如何建立、管理等。

補給船除了運輸官方的貨物、資金外,也扮演交通船與貿易船的角色,即載運輪調的官員、士兵以及往返於馬尼拉基隆間的商人;私人的貿易商品如絲綢、銀幣等也由補給船運送。因此,基隆的貿易興衰與補給船的派遣密切相關。1632年來臺視察的一位西班牙主教Diego de Aduarte表示,福建的商人希望西班牙補給船能定期來基隆,如此,他們才願意帶著商品來貿易,「如果他們沒有看到補給船在五月來,他們無法確定八月時也會來,這樣他們就不會持續他們的買賣。而如果沒有利潤,他們不會前來做生意。」1636年荷蘭人在大員得到的情報亦是如此描述:

通常每年有四艘小船從馬尼拉到基隆,兩艘在5月,兩艘在8月。船隻抵達後,他們與唐人交易,貿易品包含一些絲、絲織品和大量的棉布、麻布衣料、南京棉布以及其他商品。在船隻離開後,商品的供應變得很少,因為缺乏白銀購買。在停留基隆約三週至一個月後,船隻一起回馬尼拉。

因此,基隆、淡水的貿易會受到補給船影響,若補給船定期來且帶來大量銀幣,則基隆、淡水的貿易會興盛、繁榮,反之,則唐商會離開基隆,轉到東亞其他港口做生意。

另外,補給船制度無法解決的是米糧問題,因為馬尼拉運來的米糧無法貯存太久,所以西班牙駐軍必需向原住民或唐人買米。唐人係從福建運米來賣,有時西班牙人會到淡水買米,1627年西班牙人還因此而與淡水當地住民發生衝突。此年基隆的駐軍司令派人到淡水買米,命Antonio de Vera隊長帶著20名士兵到淡水。有一天,原住民突然攻擊西班牙軍隊,使得隊長及七名士兵死亡,其餘逃回基隆,衝突的原因不明。等到馬尼拉派來的補給船抵達基隆,船上載有60名士兵,於是基隆駐軍司令派這些士兵與基隆士兵共一百名前往淡水,報復先前的攻擊行動。淡水河口的原住民見到西班牙軍隊前來,紛紛跑離開村落,西班牙人進入住民的穀倉搶米,米糧塞滿一艘戰船和四艘大舢板,據說,如果船隻夠多的話,他們可以裝滿五十艘船的米糧。最後,西班牙軍隊帶著大量食物離開淡水。此事也促使西班牙人在淡水設立據點。

另外,補給船來往於馬尼拉與基隆之間,在進入臺灣海域時,是行走於臺灣東部外海,此一船線增進了西班牙人對於臺灣東海岸的認識,如將三貂灣稱為“San Diago”、宜蘭海灣稱為“Santa Catalina”,至於宜蘭海灣南端的蘇澳港則成為西班牙船隻的備用港口,如果船隻因氣候不佳或有敵人(荷蘭人)船隻攔截,無法停泊基隆港時,則可停泊於蘇澳港,此港稱為“San Lorenzo”

總之,基隆、淡水的西班牙駐軍依賴補給船帶來的軍需與銀幣,西班牙人占領期間,補助船制度是維繫基隆、淡水這兩個據點的最重要支柱。(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參考書目】

1.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臺北:聯經,2005

2. 李毓中,〈西班牙殖民臺灣時期的史料:聖薩爾瓦多城的財務報告〉,《臺灣史料研究》14199912月),頁119-146

3. Borao, José E., “Fleets, Relief Ships and Trad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Manila and Jilong, 1626-1642.” Leonard Blussé ed., Around and about Formosa, pp. 307-336.


【注釋1】比索是當時流通的西班牙銀幣單位,1比索un peso de a ocho real)約重27.67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