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日治時期以來原住民族口傳文學調查 本期專題 5 2012/10

文/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在原住民族多樣的文化內涵中,口傳文學和儀式、舞蹈、巫術、信仰、禁忌、信仰同屬無形文化資產,成為族群部落精神世界與知識範疇的基石。在沒有文字的年代,口傳故事更擔負著傳統部落內部習俗運作與教育傳承的角色,對於宇宙的形成、四方的蘊藏、人類的起源、歷史的興衰、文化的創造及人群的接觸等都有獨具一格的呈現方式。人類進入21世紀,科學及數位網絡更加發達,生活環境改變,科技產品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而人類心靈終極關懷的與古早的先人並無二致:我來自何處?我將回歸何處?天地宇宙究竟存在何種奧秘?諸如此類,即使人類來日可以遨遊星球之間,大哉斯問,依然縈迴於人類集體的思緒。口傳文學經常與儀式、禁忌一起嘗試澄清這些疑慮,以求得人類心靈的安頓;一直到外來的移民者進入,部落猶然傳承著這些珍貴的資產。謹自日治時期以迄現在,略述原住民族口傳文學調查、整理的梗概。

 

一、日治時期的官方調查

根據李福清1的研究,光緒11-13年(1885-1887年)間駐守鵝鸞鼻的英國人GeogeTaylor曾經在倫敦的雜誌Folk-lore Journal發表他在當地原住民的風俗、信仰與神話故事(1998);但是臺灣原住民族部落包括神話在內的口傳文學的調查與研究一直到日治時期才正式開展2。對於原住民族有計畫的科學調查是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科成立以後開始,明治32年(1899年)臺灣總督府聘請京都大學教授岡松參太郎、愛久澤直哉開始計畫臺灣舊有習慣調查,翌年2月著手工作,同年11月刊行《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明治344月舊慣會組成。但是第一次調查是針對臺灣漢族社會有關法治的固有習慣及農工商經濟的固有習慣為主要工作,而有關原住民到明治42年開始進行。此時期恰逢西方新學術傳入日本的階段,對於臺灣的調查研究正是日本學術界實際應用新學術思維與方法的機會,因此該工作已經引入相當嚴謹的觀念與方法3。調查會蕃族科人員共有36人,其曾主編的調查研究著作自大正2-10年(1913-1921年)出版《蕃族調查報告書》8部;自大正6-9年出版《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至第五卷之五,共8部;以及《臺灣蕃族圖譜》(森丑之助,1915)、《臺灣蕃族誌》(森丑之助,1917)、《臺灣蕃族慣習研究》(岡松參太郎,1921)等巨幅的報告和論著。

 

《蕃族調查報告書》8冊其內容有:總說、社會狀態、季節行事、宗教、戰鬥和媾和、居住、生活狀態、人事、身體裝飾、遊戲及玩具、歌謠及舞踊,附樂器、教育,附數目及色彩觀念、口碑及童話等,而口碑及童話一項即指部落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8冊共7編,阿美族有2編,其餘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鄒族各佔一編;各編均分為總說(第3編作風俗)、人、親族、財產、相續(第56編無此章)、社會等6章。第7編分3門,體例有別;《蕃族調查報告書》與《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2書之內容有別,前者偏重物質文化和生活習慣,而後者則偏重社會組織和親屬關係;惟兩者都分別記載部落神話口碑,其累積篇幅已經相當豐富,為原住民族部落故事文字化奠定基礎。惟二書對於故事口碑是將其置入族群與部落歷史、制度沿革的脈絡,而非有意將之區別為獨立的一門4。足見當時對於神話傳說的態度。

大正12年,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出版,該書涵括原住民族各族故事,包括創世神話、蕃社口碑、創始原由、天然傳說、勇力才藝、怪異事蹟、情事情話、南洋類話等八類,主要是故事文本的呈現,並未進行深入的分析。昭和10年(1935年),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出版;此一書主要是語言學語料採錄的成果,包含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每一則故事均有羅馬拼音及日文譯文,所錄多者如排灣族73則,布農族63則,泰雅族38則,少者如鄒族7則,卑南族8則,雅美族3則;此書也將一則故事的不同說法納入,同時將採錄時地及講述者清楚註記,成為嚴謹的故事採錄文本5

 

昭和2年,俄羅斯語言學者NANevskij由日本來臺,赴阿里山鄒族特富野(tfuya)部落進行調查,撰成Materialy po govoram tsou(《鄒語方言資料》),leningrad,1935(中文版《臺灣鄒族語典》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其間有13則阿里山鄒族的故事。在菲律賓大學的德籍教授Otto Scheerer1930年到桃園角板山泰雅族的payasan部落採錄神話故事,並出版Sagen der Atayalen auf Formosa(《臺灣泰雅族故事》)Zeitschrift für Eingeborene-Spachen, Jahrgang ⅩⅩⅩⅠ,Wien, 1930-31,s. 81-215Jahrgang ⅩⅩⅩⅡ, 1932,Heft 2-3

 

二、戰後神職人員與學者的調查與整理

《釣到雨鞋的雅美人》(臺中:晨星出版,1992)《三條飛魚》(臺北:遠流出版,2004)

法國神父GBoyer50年代開始在花蓮地區採錄阿美族故事;另一法國神父ABareigts亦在豐濱鄉進行採錄;民國65-83年曾出版6本阿美族神話傳說6,由於該書未能藉由翻譯流通,對於臺灣神話研究者而言甚為陌生。語言學家董同龢(1911-1963)等人曾赴阿里山地區鄒族部落進行調查,得到時任達邦國校的鄒族教師安振昌等人的協助,蒐集有關生活習俗、神話傳說故事等豐富的語言材料,後來在民國53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鄒語研究》(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tsou language, Formosa),其講述材料均由寬式國際音標標音,並有語法分析,是探討阿里山鄒族文化、語言與神話故事非常重要的典籍。50年起,李亦園赴南澳泰雅族部落調查,得47則故事,並撰成〈南澳泰雅人的神話傳說〉。陳春欽於55年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發表〈向天湖賽夏族的故事〉。

 

德國籍兼具學者與神父身分的DSchröder53-55年赴卑南族採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後來在德國出版《古人之話:知本卑南族歷史故事》(1981)。民國76-77年,文化大學金榮華教授赴卑南族採錄故事,也將DSchröder錄下來的神話與故事予以整理,編成《臺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這本書還附上每一則故事的情節單元、故事類型的索引,堪稱是臺灣地區最嚴謹的民間文學科學文本。金榮華教授後來還繼續採錄與整理臺東卑南鄉大南村魯凱族的故事,並在84年出版《臺東大南村魯凱族口傳文學》、87年出版《臺北縣烏來鄉泰雅族民間故事》;88年出版《臺灣高屏地區魯凱族民間故事》、89年出版《臺灣花蓮阿美族民間故事》、93年出版《臺灣賽夏族民間故事》這些書都有情節單元及類型的分析。81年,呂美容《泰雅傳說:祖先的故事》出版;84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方有水、印莉敏所撰田野採錄成果《布農: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收錄故事35則,此書雖列報導人資料,惟未列時間與地點及由何人講述,由民間文學角度言,尚無法稱為科學文本。瑞士籍神父HEgli1989年在瑞士Olton出版《古事:排灣人神話與民間故事》;其中收錄了由27個人所講述的100則故事。民國85年,林道生在花蓮縣立文化中心出版《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並由漢藝色研出版社出版《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2001-2002)、陳枝烈在86年於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排灣族神話故事》;86年,南天書局出版由小林保祥著作,由松澤員子編的《????傳說集》(排灣族傳說集),此書收錄24則神話故事,一部由日文,一部由中文呈現。潘立夫出版《1996年排灣部落訪問及其文明探索》,該書為採錄計畫與材料的彙編,但是其中有相當珍貴的口述資料。87年,南天書局出版清水純的《噶瑪蘭族神話傳說集》,此書收錄14則神話故事,先以族語拼音,次以日文翻譯,再以漢文翻譯。87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宋龍生《卑南族神話傳說集:南王祖先的話》,收錄陳貴英(70則)、陳天財(7則)、周喜熟(8則)、陳光榮(4則)、林仁誠(拉拉鄂斯族毀滅記)以及自明治43年(1910年)以後學者記錄的卑南部落神話。87年,余光弘、董森永合著《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其中「神話傳說」、「部落歷史」、「對外關係」等章節都包含許多神話故事,只是由於董森永屬於漁人部落,這些材料也多半屬於該部落。89年,陳運棟、張瑞恭編著《賽夏史話:矮靈祭》,收錄神話傳說故事8則。91年,里仁書局出版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為中心》、92年,陳萬春翻譯鈴木作太郎《臺灣之蕃族研究》第二章而成《臺灣蕃人的口述傳說》一書,收錄各族神話故事61則。97年底,胡萬川在里仁書局出版《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其中收錄部分原住民族故事的分析。

 

三、原住民族文史工作者的採集與整理

近年來原住民族學者及文化工作者也陸續進行神話故事的蒐集與整理;80年多奧.尤給海、阿棟.尤帕斯編寫《泰雅爾族傳說故事精選篇》;81年雅美族夏曼.藍波安(施努來)出版《八代灣的神話》;雅美族人周宗經(夏本.奇伯愛雅)出版《釣到雨鞋的雅美人》,收錄故事48則;93年,周宗經再?《三條飛魚》一書,收錄7篇故事。阿里山鄒族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於82年出版《臺灣鄒族的風土神話》;阿美族李來旺(帝瓦斯.撒耘)校長於83年出版《阿美族神話故事》;83年,賽德克群曾瑞琳(Temi Nawi)出版《賽德克族神話故事》;83年,卑南族林豪勳、陳光榮出版《卑南族神話故事集錦》;85年,屏東縣好茶部落的奧威尼.卡露斯盎(邱金士)出版《雲豹的傳人》,其中卷2「傳說」收錄故事13則,惟其他敘述歷史文化時,亦常有神話故事的引述。86年,布農族霍斯陸曼.伐伐出版《玉山的生命精靈《走過時空的月亮》(臺中:晨星出版,1998)——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收錄24篇神話傳說,此書屬於改寫的作品,並非由原始的材料整理而成。86年,南鄒卡那卡那富(kankanavu)群余瑞明出版《臺灣原住民曹族卡那卡那富專輯》,書內輯4「神話傳說篇」

7則神話傳說。87年,曾因參與剿共戰爭而滯留中國大陸的布農族瑪哈桑.達和(漢名林太)和漢族李文甦合著的《走過時空的月亮》,其中收錄神話故事22則。87年,臺東知本卑南族曾建次神父出版《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收錄知本部落神話故事42則。87年,賽德克群沈明仁(巴萬.韃那哈)出版《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其中收錄神話5則,先以族語,再以漢文翻譯。91年,臺東縣海端鄉霧鹿布農族人余錦虎與漢族老師歐陽玉合著《神

《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臺中:晨星出版,1997)

話.祭儀.布農人》,此書以布農語陳述,再以漢文翻譯,其中包含「射太陽」等神話故事數則。92年,泰雅族天狗部落的游霸士.撓給赫(田敏忠)出版《泰雅族的故事》,此書收錄神話故事27則,先以泰雅族語拼音,再以漢文翻譯,惟其間有部分是描述一些生活習俗語觀念的材料。賽夏族人伊替達歐索在9711月出版《巴卡山傳說與故事》,其中有傳說故事,也有長者口述的生命故事,還有他親身的經歷。

 

四、小結

口傳文學在原住民族部落生活裡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其學習、傳承也在生活的過程逐漸完成,除了掌管族群或部落文化習俗最神秘精微部分的智者如頭目、祭司、巫師之類,一般的口傳文學內涵是部落或族群的成員都能熟悉的。口傳文學的內涵結合部落重要儀式、習俗、價值觀念及歷史傳述系統,成為教育文化訓練的主要媒介。進入新的世紀,口傳文學對於原住民族而言,依然是思念的原鄉、創意的沃土與掌握文化本質的起點。

 

口傳文學有集體、無作者、變動等主要特色,隨著時空轉移,它的形式與內容就可能產生各類變化,所以對於口傳文學作品必須經常從事調查、觀察與分析,方能掌握它的演進及風格。擁有儀式、禁忌的部落,足徵其口傳文學仍然存在,這是原住民族得珍惜的文化資產。(本文作者為考試委員)



 

 

【注釋1】BRiftin,漢名李福清,據說那是他早年留學中國時,段祺瑞的女兒為他取的名字;1932年出生於聖彼得堡,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中國語文科,後來成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民間文學、古典文學、俗文學,國際知名漢學家。1991年受淡江大學文學院長龔鵬程教授邀請來臺講學;1992年再應清華大學中文系胡萬川教授邀請來臺,講授中國民間文學、三國演義等;1996年赴靜宜大學講授臺灣原住民文學等課程。1991年來臺時攜來俄國語言學者NANevskij1927年到阿里山鄒族部落蒐集整理並出版的《鄒族方言資料》(Materialy po govoram tsou)一書,並與阿里山鄒族學者浦忠成、安徽大學教授白嗣弘一同翻譯,以《臺灣鄒族語典》之名出版。李福清曾與浦忠成到布農族地區採錄民間故事、到泰雅族部落進行調查,對於當時剛起步的原住民族口傳文學調查研究與教學,有很具體的引導與啟發作用。1998年,晨星出版社出版他對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故事研究《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

【注釋2】清代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有:居處、飲食、婚嫁、喪葬、器用、附番歌、附載之目,餘如《閩書》、《雜記》、《稗海紀遊》、《東寧政事集》、《臺海采風圖》、《番俗雜記》等皆以地勢、聚落、服飾、習俗、體能、歸化與否等予以陳述;諸多史料顯示當時對於原住民族只能籠統區分為熟番、生番(或稱野番),甚或在其間增加化番(即「歸化生番」),尚非嚴密意義之民族分類;清代文士與官吏偶而記錄平埔族群的歌謠,如〈番俗六考〉「麻豆社思春歌」、「新港社別婦歌」之類,郁永河〈土番竹枝詞〉24首、孫元衡〈裸人叢笑篇〉15首之類;但對於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等材料的蒐羅,卻沒有明顯成果。

【注釋3】《臺灣舊慣調查事業報告》(1917)記載蕃族科調查工作之方針和方法為:(一)蕃族可分為若干不同種族,其言語、風俗、習慣各不相同,故本科之調查應依族別進行之。各族調查工作完畢後,應分別編述報告書。(二)本科之調查,在工作著手時,製作調查綱目,以為工作之準據,但因時地情況有出入而難於達成時,可作權宜變通。(三)蕃族多強梁自恃,非有武力之支援不能達成調查工作,本科之調查,應常與總督府蕃務本署及當地駐在警察官吏連繫,以取得其助力。(四)蕃族古來無文字,一切以口傳,調查時應了解其用以敘述其風俗習慣等諸般事項之言語真義。各族之語言不同,同族也有方言之差異,除泰雅族外,通譯人員以在當地臨時雇用為原則。又警察官吏通曉當地語言者,應予借重。(五)蕃族之風俗習慣,尤以服裝、居住、器用等之記述,圖說尤易使人明瞭,在調查之際,宜予照像或寫生,添附於報告書中。(頁63-64

【注釋4】譬如《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第二編花蓮港廳阿美族第一章總說第四節「傳說」就區分為:族群沿革之傳說、婚姻之傳說、動植物之傳說、其他傳說、食人族之傳說等;第四編臺東廳puyuma族第一章總說第一節「族群沿革」,分別有卑南社、知本社、呂家社、太麻里社、射馬簡社、tamaLakaw社、北絲龜社、aLipay社、bunubunun社及pinasiki社起源故事;第二節口碑傳說則有陰部長齒婦人、變成鳥的人、小米祭由來、卑南溪由來、魚與人類結婚、火之源、織布源起、烏鴉祖先、猴子由來、老鼠由來等故事。(2000

【注釋5】本書後由陳千武譯述而成《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包含274則故事。譯述者筆名桓夫,1922年生於南投名間,二戰時期曾任臺灣志願兵於爪哇帝汶島;戰後歷任八仙山林場人事管理、臺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臺灣筆會會長、臺灣兒童文學協會理事長;出版詩集《密林詩集》等多種,曾得吳濁流文學獎小說獎等。

【注釋6】Bareigts Ales principaux mythes de I’ ethnie Amis (阿美族創世神話),Hualien-Fengpin,1976-1993,v1-6。(李福清,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