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Yukeh Batu, betunux balay!──石門水庫顛沛世紀中的泰雅奇女子 老照片講古 59 2024/06

文/李慧慧

李慧慧

桃園市原住民族行政局教育文化科科長

  

  Betunux balay是泰雅族語讚賞女性「聰明又有智慧」的詞彙。傳統上,泰雅族是父系群社會,家族以父系血親為中心、父系繼嗣為原則(衛惠林 1963:21)。生活中依循的祖訓、規範(gaga),分工係以男主外、女主內為常態。當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透過對話、匯合民意,協調解決方案,影響政府決策的公共領域,傳統上擁有話語權、言說通常都是男人的事,女性就算身處公眾之中,也必須保持沈默(利格拉樂.阿𡠄 2006;賴淑娟 2006; Beard 2019[2017]: 25)。因此,女性角色在泰雅族部落社會定位與要求為:扮演被動、溫柔和依賴的人格特質與行為模式,對於勤奮持家,又能使家庭關係和諧的女性,會以泰雅族語betunux balay來肯定。

  筆者碩論以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族移民為研究對象時,訪談對象以男性為主,他們參與水庫遷移政策的公共事務,也了解族人生活的難題(李慧慧 2007)。但,受訪的男性提及Yukeh Batu這位女子,並以betunux balay形容,並以嘉許的口吻說,她是kneril balay(意為:真正的女人)。主要是她在遷移離散的弱勢處境中,發揮關鍵力量,帶領族人解決難題,發出正義之聲,並讓族人看見希望,成為泰雅族女性在公共領域實踐的典範。

  1963年石門水庫完成興建,泰雅族人經過二次集體遷移。最初第一次遷至桃園大溪中庄移民新村,但不到四個月時間,葛樂禮颱風催毀新村,於是有了第二次遷移,1965年遷至近海的桃園觀音大潭新村(圖1)。海邊生活困苦,遠不如山上原鄉,後來生活稍有改善,卻又無奈再面臨了土地遭遇鎘污染的慘酷事實,被迫第三次遷徙,但這次不再是集居一地,而是各自散處不同地方。

  

P75_0001

圖1 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族移民於1965年集居之「大潭移民新村」(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

  

  當年無論是共同對外爭取遷住權益,或內部事務協調,男性在公共事務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不太願意提起往事,因水庫遷移是心中抹不去的傷痛,每說一次,就痛一次,種種遷移經驗與記憶不堪回首,聽著耆老娓娓道來的傷痛聲中,筆者也曾感性地哭了幾回。族人近海生活困苦20多年間,望洋興嘆、一籌莫展時,激起了Yukeh Batu的堅毅與柔韌。

  當時所居的大潭新村是海水倒灌區開墾出來的海埔新生地,缺乏工作機會,謀生不易,女性的日常是操持家務及照顧孩童(圖2、3、4)。新村內的基督長老教會是族人信仰中心,1968年臺灣世界展望會實地勘察,發現泰雅族人生活困苦,於是在大潭新村設置「臺灣世界展望會大潭兒童計劃區辦事處」,Yukeh Batu擔任輔導員(圖5、6、7)。辦事處每個月提供孩童500元日用品,解家庭學童就學的燃眉之急,減輕家長負擔(康培德 2009:110-111)。由於Yukeh Batu的先生於觀音鄉公所擔任里事幹事,在族人遇到困境時,與夫婿一同主動協助及聯結社會資源,協助族人的生活。

  

P75_0002

圖2 大潭移民新村泰雅族婦女於林投樹下洗衣(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

  

P75_0003

圖3 大潭移民新村泰雅族婦女照顧孩子為其日常(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

  

P75_0004

圖4 大潭移民新村泰雅族婦女與族人可愛的幼兒合影(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

  

P76_0002

圖5 Yukeh Batu擔任臺灣世界展望會大潭兒童計劃區辦事處輔導員(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

  

P76_0004

圖6 Yukeh Batu於大潭新村長老教會說明展望會之資源(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

  

P76_0005

圖7 大潭新村長老教會為泰雅族人信仰中心(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1970)

  

  為了改善經濟生活,Yukeh Batu提議女性從事臨時工,於是商請附近閩客族群提供插秧、鋤草、收割等幫農工作(圖8)。又在1969年,有來自彰化的王姓商人,Yukeh Batu透過這位商人成功爭取教導婦女在沙地上種「蔥」和「蘆筍」。1970年,接受觀音鄉農會輔導養豬,增加女性工作機會,收入雖微薄,但讓困苦的生活出現轉機(李慧慧 2007:68)。然而,安穩居住大潭20幾年後,1988年又面對鎘污染的挑戰,無法居住,散處各地。Yukeh Batu深感族人分散都市之後,需有管道凝聚散處族人的向心力。由於原住民女性富有好歌喉,又愛好音樂,於是在2005年集結在都會區的女性移民,成立「桃園縣原住民婦女音樂協會」,藉由合唱練習的機會,凝聚認同並讓不同世代的族人認識泰雅族文化,Yukeh Batu擔任第一屆理事長(圖11)。

  

P76_0003

圖8 泰雅族婦女至附近閩客族群幫農貼補家用(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1970)

  

P77_0001

圖11 Yukeh Batu於2005年成立「桃園縣原住民婦音樂協會」凝聚散處之婦女並參與都會區各類活動展演。(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2005)

  

  Yukeh Batu用心組成合唱團,邀請專業老師指導,她們精湛的展演獲外界肯定,經常受邀參與活動及喜宴。顯現了隨著社會大環境女權意識的覺醒,產生女性自覺團體,女性也能站在舞台找回自信與尊嚴,讓不同世代族人能從傳統樂舞,了解泰雅族文化精髓。至今該協會仍持續運作,並成為石門水庫移民聯繫的重要臺。音樂協會是較為柔性的組織,當族人離散在都市的大環境中,協會有其對外意義,亦即能強調我族與他族差異,且是易被欣賞與接納的一種積極方式;同時,又提升了女性的文化素養與人際網絡。Yukeh Batu帶給族人力量與信心的聲音,讓族人倍感溫暖並充滿盼望,有助於穩固處在困頓中的移民家庭。

  石門水庫移民社群面對國家重大公共政策未被擊垮,Yukeh Batu積極在困境中爭取生存機會,帶領族人改善生活。因此,在公共領域被認同、被肯定,開始代表女性,有了對外發言權,例如復興鄉歷史文化館2013年的「石門水庫原鄉敘事」常設展、桃園市政府2016年拍攝的〈失根的部落:卡拉社部落的泰雅族人遷徙史〉影片及2022年出版《流動的社群:卡拉社群族裔生命故事》專書,她都是水庫移民故事關鍵的敘事者。她展現了女性溫和柔韌的生命力與智慧,受族人推崇,也因身體力行成了典範,並影響家人(圖9、10)。她的長子是桃園市前市議員,媳婦及長孫是現任桃園市議員,一家都在公共領域為族人發聲,爭取權益,受到族人肯定。

  

P78_0002

圖9 Yukeh Batu大潭新村時期全家福照(圖片來源:Yukeh Batu提供)

  

P78_0003

圖10 中間紅衣為Yukeh Batu,後方左為曾任市議員之長子蘇志強,後方中間為其媳婦現任市議員王仙蓮、後方右邊為孫現任市議員蘇偉恩。(圖片來源:蘇偉恩提供,2023)

  

  傳統女性生活在父權制度束縛下,不利於表達自己想法,又難以發聲,從田野印證此一普遍狀況。不過,女性也不是只能嘆息、人微言輕與無力改變。Yukeh Batu雖是平民百姓,但她說的話有人跟從、有人聽進,她引領了時代往前走,以不同方式、不同的行動在公共領域挺身爭取族人權益,讓族人生存困境被外界看見,因而被重視,她的努力改變了族人生活景況,也讓人看見女性對部落的貢獻,女性重新被認識,所以族人用betunux balay來稱讚她,實至名歸。

  女性能超越父權文化的限制,筆者認為一是因教育的力量,二是應情境所需。首先,Yukeh Batu是同一世代中少有機會能讀到高中,女力透過教育提升;再者,時勢造英雄,族人面對國家政策興建水庫的不利生存處境,Yukeh Batu找出有利族人的生存之路,成為群內重要的意見領袖。換個角度看,傳統文化對於女性的期待,在事實情境需要時,仍可被超越、修正,以及適應改變,這代表傳統文化自身其實也有一定的調適彈性。

  2023年11月26日,Yukeh Batu參與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之「2023南島民族女性意見領袖論壇」,分享了她的生命經驗(圖12)。隨風飄憶,她於2024年2月安詳的離世。在她78年的人生旅途,引領族人在困苦中勇敢往前邁進,讓身邊的人看見生存盼望,也透過音樂療癒族人無奈傷痛的心,並讓婦女朋友透過音樂緊緊相繫,彼此打氣勉勵、互相提攜,將希望與快樂帶回生活,以族語betunux balay稱,她當之無愧!以她生前提供的照片為文,共同追憶這位泰雅族奇女子的風範。

  

P79_0001

圖12 Yukeh Batu參與2023年11月26日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2023南島民族女性意見領袖論壇」,與同樣來自桃園市復興區之女性合影。(圖片來源:李慧慧提供)

  

引用書目

利格拉樂.阿𡠄

2006 〈從根著到流動─泰雅婦女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之轉化〉。刊於《舞動民族教育精靈─臺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六輯家庭與婦女教育》。林志興編,頁89-124。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李慧慧

2007 《社群經驗與文化變遷─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人移民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桃園市政府

2016 〈失根的部落:卡拉社部落的泰雅族人遷徙史〉。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8VPruzgDR_c,2024年4月5日上線。

康培德

2009 《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系群家族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賴淑娟

2006 〈從根著到流動─泰雅婦女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之轉化〉。刊於《舞動民族教育精靈─臺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六輯家庭與婦女教育》。林志興編,頁125-160。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衛惠林

1963 〈泰雅族的父系世系與雙系共作組織〉。《台灣文獻》14(3):20-27。

稽景芬、呂紹凡、Yawi Yukex

2022 《流動的社群:卡拉社群族裔生命故事》。桃園: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Beard, Mary

2019[2017] 《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Women & Power: A Manifesto)。陳信宏譯。新北: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