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鋸木與射箭的黏身原民 文獻評介 59 2024/06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李慧慧

2023 〈鋸木賽事的文化脈絡─從一個傳統與新穎兼備的泰雅族類家族團隊談起〉。《運動文化研究》43:9-40。

林志興

2023 〈文化力量射出來的運動─原住民傳統射箭與運動自治社群的生成〉。《運動文化研究》43:41-83。

  

  人類學家跑到與己屬文化大不相同的人類群體間,目的就是找文化。在如政治、經濟、宗教、社會關係等等學術分類範疇上,被認定總存有與大眾或主流相左的文化實體,找到多了,解釋得當,出版著作即刻成了經典排行的候選者。臺灣原住民族有不少運動健將,這是普通常識,幾乎人人皆知。然而,它之得以成了全國盡悉的訊息,其中之一的理由,無疑是該等運動項目必須是絕對主流者,分秒都有被關心,畢竟,其若不是爭鋒國際名次(如奧運項目),就是代表國家榮光(如棒球隊),或者資本主義賺取相對巨額錢財的幾樣(如職業球隊)。原民的確參與不少這三類的公開運動,也成績斐然。不過,回到人類學旨趣的判準上,此等大項目賽事,全非屬在傳統文化概念之下,有機會被挑選分析研究的排頭,甚至永遠排不上。那麼,原民的文化登錄項目,是否與體能運動相關項次就此闕如?答案也不盡然。本文所比較討論的二篇文章,就是作者們找出了與傳統生活密切關聯的運動比賽,它們或許欠缺國家與國際的焦點目光,惟卻也能上到公開檯面,被參與者渾身解數地競逐搶標,從而述說著今日原住民族身體動能之傳統風格的再次展現樣貌。

  泰雅族的山林領地分布於北臺灣。傳統時代的居家所需者,勢必與周遭環境資源密切關連,至少,建築材料當取自林間,所以,樹木本身的原始價值,自然就非同小可。族人將樹木轉化成住家或存放各類物品的建物,即是其物質文化的一關鍵環節。李慧慧出自復興區泰雅族,深知此等道理,於是在各方矚目原民運動為國增光之際,卻能於也是正式比賽過程中,發掘出可能為人忽略之鋸木項目的文化意涵,這是原民學者敏感體會到原民運動賽事中的文化跡象,她在文章裡,更且將之連結到外來國家及其引進的鋸子物質力量,因為,它改變了傳統處置木頭的方式,也加速了泰雅文化的變遷。今日的運動比賽有此鋸木一項,團隊夫妻淚汗交加,戮力爭取勝利,也是向百年以降之統治者,宣告自身基礎力量強韌不饒的象徵。

  李慧慧看到族人傳統用物取得的逆殖民力道,而林志興則關注到原民各族古時代「蕃弓」野地強項的現地精準。他認為,當代原民在追求自治的歷程中,事實上係於各個事業角落呈現它的績效,而其中最見張力者,就是運動的範疇。射箭已不再被用於狩獵途中,槍枝早已取代之。但是,手握武器抵抗敵人,可茲象徵者,弓箭或許最令人心儀,因為它可以轉而被使用於運動項目中,巧妙地移開了本質上的克敵功能。象徵性的「克敵」一項,在林文中沒有特別強調,不過,射箭之所以很快地遍傳各地大小原民運動比賽場合,那當然是作者所言族群文化接觸地帶的因素使然,卻也是克敵較量的關鍵場域。唯有接觸地帶才有機會克敵制勝,阻擋外來勢力於外。此等互動模式,百年間已然自獵場與戰場轉至另一賽場,惟族人們仍全力以赴,大家參與,不只自治需求,也是強我的宣告。

  這二篇原民族籍學者的運動人類學論文,是臺灣難得一見的研究著作,它們的價值在於一方面延續學科尋覓傳統所在的百年努力,另一方面也跳出運動項目固制化了的約定俗成慣習。人類學者總會主張,運動比賽和生活,必然息息相關。過去的百年史透露出,僅僅只是為了取得木頭,而人們的經驗卻是從資源多到眼見即是,惟必須極其艱難地徒手轉化過程,變成了很容易機械取得,惟資源全貌早已被國家掌控支配。於是乎,就在今天賽場上,家人一起合力鋸木砍切,那應即是弱勢者反制歷史的當下勇氣。而更多族群成員隨處隨時射箭比賽,專注靶心的一刻,表面上是一娛樂休閒為上的活動,卻也給予了族人唯一武器在手的隨心所欲之機。同樣地,另類於鋸木的射箭內涵,也十足展現原民抓住場域,以期得以長久演練象徵性武器,確保自我剛性文化的永續。人類學看得到此等運動文化的展現模式,它存在於曾被征服或被全然治理的原住民族當今生活之中。與主流運動理當歸屬國家不同者,鋸木與傳統射箭就專屬於原民,而原民也必然會設法使其長久圓繞於或黏身在自我群體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