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探訪臺灣原住民的女性人類學者──珍妮.蒙哥馬利.麥高文
文獻評介
第4期
2012/08
文/蒲琮文
英國女性人類學家珍妮.蒙哥馬利.麥高文(Janet B. Montgomery McGovern),在90多年前以第一位女性人類學者的身分,探訪臺灣原住民部落,撰寫《福爾摩沙的獵頭原住民》(Among the Headhunters of Formosa)一書,1922年在倫敦出版,為臺灣原住民留下珍貴的記錄。
珍妮於19世紀初受僱於日本政府,在東京和鹿兒島教授英文,本著對臺灣原住民的強烈興趣,大正5年(1916年)9月從日本請調臺北。大正5-7年間走訪原住民部落,記錄民情風俗與生活習慣。在日本官員的眼中,她熱愛冒險的個性讓人十分不解,尤其身為女性而要求入山探訪原住民部落,更是讓他們困擾不已。
20世紀初,臺灣總督府推行的「理蕃政策」造成原住民人口銳減,相較於中國在1895年前的統治,在日本的統治下,銳減的速度還要更快。19世紀末葉,福爾摩沙原住民的數量佔島上總人口的18%,但不到50年光景就銳減為3%。有鑑於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原住民滅絕之後,並未收集詳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等資料,作者呼籲這種錯誤不該再度發生在福爾摩沙原住民身上,應該立刻收集臺灣原住民的人類學資料。書中除了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也記述許多引人入勝的臺灣趣聞。其中有一段記述臺灣名稱的由來,一說來自於日本作家石井真二(Shinji Ishii)的看法,他認為臺灣之名乃「排灣」這個原住民族的名稱,經過訛轉之後才用作為「臺灣」;另一說認為臺灣是由「海灣」所包圍的「臺地」組成,因此才有臺灣之名。作者親眼見過臺灣的山脈與臺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所呈現出來的美景,因此在書中她傾向支持後者的說法。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一、福爾摩沙島及其島民的記述;二、原住民部落的民情風俗。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記述她對福爾摩沙島的第一印象,福爾摩沙獵頭原住民的傳聞,說明當時島上的客家人、漢人、日本人與原住民的人口狀況,以及和原住民接觸的經驗。作者在新年期間造訪東部原住民部落,受到泰雅族的款待,作者的西方臉孔,甚至被原住民奉為17世紀的荷蘭「祖先」轉世降臨。
第二部分記述原住民的種族起源、社會組織,作者特別將獵頭的儀式放在社會組織的類別下說明,因為以她的角度來看,獵頭儀式並非社會習俗,任何獵頭部落的成員都和自己的社會組織密不可分,獵頭決定男人在部落中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也和婚姻有直接的關係,若沒有成功獵頭,就不能娶妻。獵頭是一種「規定」,就好比文明社會的紳士必須遵守的規範一樣。此外還記錄原住民的宗教信仰和儀式;婚姻習俗;疾病與死亡相關的習俗;藝術工藝,如房屋、吊橋、糧倉、武器、紡織、竹籃、製陶、農業工具、魚網、鼻笛、弓琴、口簧琴等;刺青和身體毀飾,如穿耳與鑿齒,以及交通運輸方式、造船技術與航海術。書中還收錄豐富的圖片,例如福爾摩沙的人種分布圖;雅美族、泰雅族、布農族等原住民的衣著服飾照;山區的樟腦工廠;泰雅族的頭骨架以及排灣族榮耀祖先的石板紀念碑。
珍妮的兒子威廉.蒙哥馬利.麥高文,生於1897年,曾任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是20世紀初公認美國的拉丁美洲和中亞史專家,他的經歷與故事,成為探險小說、好萊塢電影中的著名考古學者兼冒險家「印地安納瓊斯」的創作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