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
新書視窗
第36期
2018/10
文/本刊編輯部
本刊編輯部
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
編著者:胡家瑜、歐尼基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8/09/10
ISBN:9789863502869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提供。
耗費超過十年時間,歷經繁冗的海外調查研究、資料數位化和編輯出版等過程,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胡家瑜教授與英國學者歐尼基(Niki Alsford)博士合作編著的《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於2018年9月出版。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約370件早期臺灣文物,衣飾和織繡布塊所占比例高達50%,其中絕大部分為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其入藏時間主要於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為特殊時代脈絡下外來者與臺灣交會碰撞的結果,雖然文物數量不多,但卻保留了過去珍貴的物質生活訊息,呼應早期臺灣社會與西方接觸互動的片段歷史。自十九世紀中期起,亦有不少臺灣文物隨著來臺的西方探險家、傳教士、領事官員和研究者腳步,逐漸跨洋越洲,成為海外博物館的藏品,而鮮少為大眾所知悉。
長年致力於臺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研究的胡家瑜教授,本次進一步和專精於臺灣歷史研究的歐尼基博士合作,將大英博物館的臺灣藏品編輯成圖錄出版。歐尼基博士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提供不少有關文物採集的重要背景資料,重啟博物館藏品與臺灣原住民族的連結。
本書精選165件代表不同類型與族群的文物,包括「衣服與織品」、「服飾佩件與首飾」、「竹籐草編器」、「木器與其他生活用具」等四大類,詳加解說歷史脈絡和文物圖像(中、英文對照),當中亦可見到十九世紀西部平原地區原住民如噶哈巫族、巴宰族和西拉雅族,以及推測可能是恆春平埔族或斯卡羅族的衣飾。除了藏品圖說,當中收錄兩位編著者各一篇文章,透過他們的描述來了解當初這批臺灣文物入藏大英博物館的經緯;而附錄部分亦列出大英博物館臺灣藏品清單。
藉由本書出版,讀者可一窺「他者」目光凝視下精彩且美麗的臺灣多元文化,以及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與力量,同時能理解跨文化採集背後複雜交錯的歷史脈絡和動力,進而思考海外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成為可供當代社會活化應用的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