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的「福爾摩沙第一天團」
老照片講古
第33期
2017/08
文/王子碩
王子碩
漢族/聚珍臺灣總監
臺南人,既是邏輯至上的駭客,卻有文史人的靈魂。走在追尋記憶的道路上,立志把臺灣找回來。現為聚珍臺灣創辦人、點子貓科技創辦人、臺灣古寫真上色創辦人、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專欄作家、臺灣回憶探險團專欄作家、臺灣網路文學「貓咪樂園bbs」創辦人。
1871的「福爾摩沙第一天團」
西元1858年,清國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其中臺灣三港口因此對列強開放並允許遊歷、傳教,使得外國人士從此得以進入清國治下長期與國際隔絕的臺灣。1871年4月,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師的介紹下來到臺灣打狗(今高雄),展開一連串旅程,從打狗、安平、臺灣府(臺南城)、並往東進入大目降(新化)、木柵(內門)、六龜等地拍攝風景人文風情,留下目前已知的臺灣第一批照片。最後這批照片及玻璃基板在1920年代賣給英國收藏家衛爾康,也成為英國威爾康圖書館的珍貴藏品。
圖1:1873年刊載於皇家地理期刊的約翰‧湯姆生來臺路線圖(原圖出自"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XLIII(1873); facing p.97)(
約翰‧湯姆生帶著笨重的裝備,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濕版攝影術」,千里迢迢來到臺灣拍攝照片。看著現在已被數位化的檔案,不得不讚嘆其畫質的優良,即使是現代攝影器材要拍到那樣的品質也不是很容易呢。當時曝光時間必須由攝影者的經驗來判斷,拍攝一張照片的曝光時間可能需要長達一分鐘以上,被攝者必然會被要求在曝光完成之前不能晃動。也因此在這批照片中難免還是會看到人物邊緣出現殘影的現象,但要維持那麼長的時間保持不動,想必湯姆生應該和被拍攝者已經建立了某種程度的互信。
在這批照片中,令筆者最為驚嘆的,就是這張在木柵地區(今內門一帶)拍攝,被網友戲稱為「福爾摩沙第一天團」的團體合照了。由於拍攝地點是西拉雅族的聚落,相信畫面中的人們應該有相當比例是西拉雅族原住民,服裝風格也有部分融合的跡象。最特別的是,裡面每個人都不看鏡頭,若有所思的表情,配合樸素中帶著高雅的服裝,這樣難以形容的氣質神韻,定義了一百多年前屬於臺灣的時尚。也難怪會被網友留下「第一天團」、「可以來走秀了」、「原來百年前就有文青風」等評語。
圖2:約翰湯姆生拍攝木柵地區居民照片(。
也有不少人認為眼睛不看鏡頭,是因為害怕「靈魂被吸走」。雖然我們無法親臨現場,聽聽雙方對於攝影是怎麼溝通的,但是在同一系列其他照片中,卻有不少眼睛直視鏡頭的照片,包含經典的木柵地區母與子,因此可以推斷,被拍攝者是照著湯姆生的要求擺出他希望的角度。
圖3:約翰湯姆生拍攝木柵地區母子照片(。
要為這張經典的照片進行數位上色,照片中的服裝顏色顯然是最困難的關鍵。我們由原始相片色階進行分析,並以當時的染料普及狀況來推測,深色應是藍黑色系為主(,淡色服裝則可能是未染色布料原始的顏色。上色採用的軟體為photoshop,為了尊重相片原始細節與色階濃度,上色過程不做任何顏色深淺的調整,並且避免會破壞細節的塗色,僅單純將原始色階染上對應顏色。因此上色成品可以看到原始照片中所有的刮痕、缺損,當然照片中其他細節都完整的保留了。由於原始照片畫質非常好,上色後幾乎和彩色照片一模一樣,看了彷彿又回到了1871年的那一天,照片中地面上隱約可見的攝影器材影子,觀者就如當時的湯姆生先生,用眼睛見證著這塊土地的寶貴記憶。
圖4:約翰湯姆生拍攝木柵地區居民照片經臺灣古寫真上色(。
( 引用自Wellcomeimages資料庫。網址:https://goo.gl/TnVVB7
( 引用自Wellcomeimages資料庫。網址:https://goo.gl/Xx6xvX。
( 參考:臺灣藍染工藝發展脈絡–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網址:https://www.ntcri.gov.tw/dnatypelist_196_12.html)
( 網址:http://fb.com/oldtw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