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相關研究發展與計畫議題分布-以2014~2016年GRB資料為例(下)
文獻評介
第33期
2017/08
文/賴明豐、李俊毅、張于紳
泰雅族/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副研究員。
研究領域包括科技創新與管理、書目計量分析、應用統計,以及知識管理。
漢族/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助理研究員
研究領域包括認同政治、論述分析、與國際關係政治理論。因接觸西拉雅正名運動與「原住民外交」概念而對原住民事務感興趣。
張于紳
漢族/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助理研究員
研究領域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評估、高階科研人才政策、學術政策。
原住民相關研究發展與計畫議題分布
-以2014~2016年GRB資料為例(下)
綜整來看,科技部補助之研究計畫聚焦的重點領域包含教育、社會發展、文化藝術、法律政治與科技等五大議題(如表4)。教育領域研究計畫著重在課程設計與規劃、將原住民知識與文化融合進教育系統體制與教學內容、培養科學學習動機與素養,以及師資培育(尤其是指族語師資)等方向;社會發展領域著重在健全家庭功能、部落社區發展、產業發展、醫療照護、族群發展、文化認同與社會化發展、宗教的發展與影響等方向;文化藝術領域則著重在觀察原住民族文化發展與演變歷程、文物考古發掘與紀錄、部落歌謠與舞蹈文化研究與推廣、藝術創作推廣等方向;法律政治領域探討的議題則涉及原住民族研究倫理治理架構、部落治理在法律上的主體性、原住民族專庭與公平審判權、傳統慣習與司法制度間的衝突,以及原住民族文化權的制度化等等;科技領域則是從教學面討論包括3D數位技術、眼動狀態追蹤技術、電子書與線上學習平台導入的成效與影響,或是針對多元族語進行自動翻譯等等應用,比較特別的是設計一個以雲端運算平台為主的災害評估機制用做為預警部落與山地社區可能發生落石、山崩、土石流問題的線上系統(註1)。
表4:科技部補助之研究計畫重點議題領域及研究發展方向
重點議題領域
|
研究方向
|
教育
|
原住民知識與環境教學法;科普推廣活動(含科學夏令營);課程開發、推動與師資培育;課程開發、推動與ICT的運用;語言復振與族語教學;科學學習動機與素養;文化差異與學習習慣的探討;原住民族知識與學校教育的研究
|
社會發展
|
部落社區發展及治理策略;家庭功能健全輔導(助)機制;醫療照護方案(或計畫);族群平等制度的研擬與推動(反歧視、性別正義、參政權);族群融合與移動;文化認同與社會化發展;宗教在原住民社會中的發展與影響;災區重建工程的推動與復原;部落產業發展;部落社區照護機制的建立;透過產學聯盟培養部落合作事業營運技術;原住民主體性與部落發展
|
文化藝術
|
文化發展脈絡與演變的觀察;文物考古發掘與記錄;部落歌謠(舞蹈)文化的發展與推廣;藝術創作與推廣;傳統歌謠知識體系的調查研究
|
法律政治
|
原住民族研究倫理治理架構;法制剖析與討論(如兒少法、傳統領域規範、刑法、教育體制);原住民族部落治理法主體性建構;原住民族專庭與公平審判權;傳統慣習與司法制度間的比較分析;原住民族文化權的制度化;傳統慣習之合法性與實用性探討;土地資源治理制度;從法制看教育政策的制定
|
科技
|
3D技術(含科學動畫、攝影、App);地理空間資訊(數位學習)平台;眼動技術;線上教育學習平台發展與建置;電子書;雲端(巨量資料)運算技術;族語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
另外一個重點主管機關則是農委會,農委會雖然件數不多(如圖2),但是從平均計畫經費來看卻是所有部會中最多的,而且許多計畫都是以發展原鄉特色有機農業為主,除了在原鄉發展農業,並協助規劃像生態休閒與部落旅遊等等有助產業發展的輔導工作。同樣進一步以計畫申請人自行勾選決定的「研究性質」來分類分析農委會主管的研究計畫也是以「應用研究」為主(如表5),其次是「技術發展」與「基礎研究」,最少的則是「商品化」。其中,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等性質計畫的前三大議題都是農業、土地環境、經濟。
表5:農委會補助之研究計畫的研究議題取向
序位
|
應用研究
|
基礎研究
|
商品化
|
技術發展
|
議題
|
件數
|
議題
|
件數
|
議題
|
件數
|
議題
|
件數
|
1
|
農業
|
14
|
農業
|
5
|
農業
|
1
|
經濟
|
7
|
2
|
土地環境
|
5
|
土地環境
|
1
|
|
|
健康醫療照護
|
2
|
3
|
經濟
|
4
|
經濟
|
1
|
|
|
|
|
4
|
科技
|
3
|
|
|
|
|
|
|
5
|
健康醫療照護
|
1
|
|
|
|
|
|
|
6
|
教育
|
1
|
|
|
|
|
|
|
在應用研究性質計畫中農業面向的議題包括野生稻種收集與繁殖、蔬菜繁殖與評估、病蟲害防治及安全用藥訓練,以及作物耐抗逆境能力的研究;土地環境面向的議題包括災區農業技術輔導、森林復育與資源管理、土壤與作物營養診斷與系統開發,以及森林生長環境脆弱指標研究;經濟面向的議題則有有機農特產品加值化發展與有機產業與休閒樂活廊道建構等。基礎研究性質中的農業面向議題則有重要糧食作物耐旱種原篩選及栽培、小米及藜品種選育,以及部落農業永續經營的問題;土地環境面向的議題有災區農業發展規劃及技術輔導與智慧生態的推動;經濟面向的議題則是綠色餐飲服務與食材農遊的研究。技術發展性質的計畫則有兩個重點-經濟與健康醫療照護,經濟面議題包括茶葉栽培及茶品加值化、山胡椒栽培及產業化、特色作物產業價值鏈建構研究、農民經營輔導效能與群聚整合機制,以及在地農產品及在地食材創新研發等;健康醫療照護則是利用自然作物開發保健食品。最後,商品化性質的計畫則是在農業面向加強一般型產學合作研發機制。
綜整來看,農委會執行的計畫多以農業拉動部落經濟為基調,另外還有一些關係到森林土地環境管理的議題(如表6)。進一步整理農委會關注的原鄉特色作物包括野生稻(尤其是指陸稻)、番荔枝、臍橙、山蘇、小米、藜、茶葉、薏苡、赤小豆、木鱉子、葛鬱金、紅肉李,以及山胡椒等十三種,除了針對前述作物進行育種、繁殖並進一步尋求加值化與產業化發展機會,也輔導培育原住民部落在地農民生產技術、建立產學合作研發機制,以及協助拓展銷售通路建立產銷供應鏈等等(註2)。另外一個執行重點則是經濟面的考量,整合在地特色食材、原民文化、自然景觀,促成原鄉有機農業、綠色餐飲與食材農遊等生態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也有一些計畫以原鄉植物為基礎進一步開發具高經濟價值的保健產品,以活絡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除了前述執行重點外,對於診斷土壤與作物營養關係、發展作物耐抗逆境能力等議題也有所關注(如耐旱),還有森林的復育與相關資源的管理議題。
表6:農委會研究計畫重點議題領域及研究發展方向
重點議題領域
|
研究方向
|
農業
|
野生稻種收集與繁殖;蔬菜繁殖與評估;病蟲害防治及安全用藥訓練;作物耐抗逆境能力;重要糧食作物耐旱種原篩選及栽培;小米及藜品種選育;部落農業永續經營研究;推動產學合作研發
|
土地環境
|
森林復育與資源管理;土壤與作物營養診斷與系統開發;森林生長環境脆弱指標研究;災區農業發展規劃及技術輔導;智慧生態
|
經濟
|
輔導培育農民經營管理能力並強化合作交流機制;有機農業特色農產品加值化發展;建構有機產業與休閒樂活廊道;綠色餐飲服務與食材農遊研究;茶葉栽培及茶品加值化;山胡椒栽培及產業化;特色作物產業價值鏈建構研究;在地農產品及在地食材創新研發;開發保健食品
|
本文以下就近三年來原住民(族)研究議題中最受關注之教育、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等三大類別,提出進一步的分析。
三、重點研究議題一:教育
教育類別的研究關注原住民(族)的特殊性,並可分為兩大軸線。首先,有鑒於原住民族在語言、文化與傳統等面向有別於漢人,這些差異也未列在以漢人為主體的國家教育體系中,許多研究乃關切如何在教育過程中納入諸如環境、土地、醫療與語言等原住民(族)特有的知識。其次,復由於原住民(族)一般在社會經濟地位與國家資源挹注上處於相對弱勢,相關研究亦普遍關注學生之學習成效與閱讀、數理、科普等能力之培養,以及教育從業人員相關職能的強化,例如課程設計、教材開發、師資培育與數位科技的使用等。這兩大軸線構成教育類別的研究之主體;相對來說僅有少數研究計畫探討學生與教育者之外的更廣泛議題,如教育所處之部落、社會與制度環境,以及社會調查與資料庫的建置及更新。
進一步細分相關研究,則教育面向的研究計畫多注重在族語復振議題上,細部議題包括族語教材的研發、族語教學師資的養成、教學計畫的設計與評估,還有推動族語典藏計畫、持續對族語的研究,以及籌辦族語認證工作等等,其次才是知識學習面向的研究(如圖3),以及回復自原住民族祖先傳承對自然環境與傳統領域的種種知識。
圖3:原住民族相關研究計畫在教育面向的研究議題
在知識學習面向中,主要以如何強化原住民族學生在科學教育上的學習成效,相關研究面向包括教學方法、教材與課程上的設計。在教材設計上強調融入原住民族群文化特色、傳統科學知識,並且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生親身參與動手做等等。而課程的部份則可以加入一些多元文化課程、能夠強化團隊合作的課程,或是將科學實做(如機器人)融入學生學習歷程中,教學工具也開始探討導入像是雲端學習平台、3D虛擬技術,以及電子書等等科技的效益,被關注到的課程則有美術、英語、音樂、數學等等,其他還有學生在幾何概念、閱讀理解能力上的培養,以及性別平等教育、幼兒教育、教學上如何回應融入族群文化等等議題。其他還有研究計畫是在談籌辦推動原住民民族學院的問題,以進一步建構與實踐原住民族傳統知識的傳承工作並持續推廣。
在環境教育面向的研究有三個主要方向,第一是重構傳統知識體系,目前計有以雅美族、泰雅族與鄒族為對象,從各族週遭自然環境為中心蒐集整理傳統科學及文化知識(如樂舞故事等)、設計規劃教材、教學方法與師資培力計畫,並建置數位學習平台。再來是籌備規劃部落耆老學院,首先整理各族群耆老及學者資料資訊,經分群分類後規劃相關課程與專業領域,進一步設計未來原住民族科學教學行動方案。第三個則是在部落社區中推廣環境教育、生態學習課程等,培育未來推動部落自然生態觀光產業所需人才。
在法規政策面的研究計畫議題有多元適性教育政策的研擬、檢討原住民族教育權保障實施現況、研擬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原住民科學教育推動計畫,以及討論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設置問題等等。科普活動方面則是由國內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包括東華大學、清華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臺灣海洋大學、南開科技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屏東教育大學,以及國家實驗研究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等)紛紛走入原住民族部落或學校舉辦科普推廣活動,培養偏遠地區原住民地區學生的科技能力。
其他還有一些研究在討論如何在部落中培訓觀光及社福服務所需人力、討論女性科學家或女性在科學學習上的成效、部落學校領導經營策略,以及原民會針對原住民族學生入學、就學,以及就讀研究所以上狀況進行的年度調查計畫,國教院也針對都會地區原住民族學生在校學習狀況進行研究,以做為研擬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參考資訊之一。
四、重點研究議題二:文化藝術
在原住民族相關計畫中屬於文化藝術面向的研究議題相當多元(如圖4),主要探討原住民族之文化脈絡與不同形式或類型的藝術發展現況。文化藝術的內涵可說是包羅萬象,在語言、歌謠、服飾、飲食、生活禮儀、建築等方面,更為民族的特色與維繫的重點,涵蓋了信仰、實用與審美意義。有別於現代社會主流文化,原住民族擁有特異的社會實踐、價值觀與自然觀來解釋與面對世界,但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卻逐漸失去自身文化特色。此一類別的研究大致有三大主軸。首先,近年來,回應原住民族主義的國際原住民族運動,以及逐漸強調文化保存與多元化發展的政策目標下,相關之議題得到相當的研究投入與關注。尤其,文化藝術具有令人驚奇的力量,可以深化、拓展、轉化民族的生命意義,提供了原住民族認同與身分意義的連結與依附,強化族群主體性。其次,具原住民部落特色的知識累積係屬文化的一項結晶,因此,知識體系之發展與一個民族其文化影響力可說是一體的兩面,此外,台灣原住民各族由於其於歷史上並非擁有完整書寫習慣的民族,因此其傳統知識之形成與傳衍,主要是發生於生活週遭而非高度系統化的過程,無論直接或間接,族群歷史傳統文化認同以及原住民族知識體系重建,可說是同步進行的。第三,原住民藝術創作現況與部落發展亦無法切割,例如:透過共同參與傳統樂舞展演以及族群交流活動,促進部落再造與活化;而編織工藝則是部落的日常生活、生計模式、社群連結與分享、節慶儀式等面向的實踐。原住民族文化產業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如何不流失其文化多樣性並確保其經濟發展自主性及文化主體性,也是原住民族從事文化復振的同時,無法不關心的。
圖4:原住民族相關研究計畫在文化藝術面向的研究議題
從議題內涵來看重要研究主題包括:(1)文學傳記歷史紀錄;(2)原住民族知識與學校教育的研究;(3)文物考古發掘與記錄、文化傳承、認同與保存;(4)傳統慣習之合法性與實用性探討;(5)文化發展脈絡與族群發展的演變;(6)文創、設計與產業發展;(7)策展、文物館治理與觀光;(8)傳統歌謠與音樂藝術創作;(9)研究倫理與語言、詮釋;(10)原住民主體性與部落發展等。相關計畫的主管機關包括原住民族委員會、科技部、國內傳統藝術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以及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要是放在對十六族文化資產之保存、傳承、教育與推廣工作上,以及蒐集整理臺灣原住民族在狩獵漁撈文化知識、文化意義、狩獵文化與環境生態關係,探討狩獵文化與部落發展相關議題,並對狩獵漁撈受國家法律限制而產生的種種爭議進行研究。傳藝中心則是蒐集整理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的發展與現況,在原住民族這塊則是放在祭典儀式音樂上。內政部警政署是針對原住民得合法使用制式獵槍狩獵政策進行研究,探究警察機關在原住民自製獵槍管制政策中扮演的角色及執法可能的盲點,並以槍炮彈藥相關管理條例為基礎提出可能的政策建議。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是延續將志樂溪上游於博可爾山東坡斜面位置結構清晰的石屋群劃設為史蹟保存區之後,進一步收集並建立鄰近地區部落民族誌資料,並進行現地田野調查確認此遺址範圍及現存狀況,以初步評估適合考古發掘位置。
除了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內傳統藝術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以及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之外,科技部仍是補助最多文化藝術研究計畫件數最多的主管機關,而且研究議題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大致包括文學藝術、部落發展、法規政策、族語復振、族群歷史、教育、科技,以及其他。其中,又以與文化主體性相關的計畫件數最多,從不同階段的教育現場(如幼兒、高中職、大學)中探討適度融入原住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除了能藉此強化師生對原住民族文化與族群的認同感,也關切瞭解原住民族學生對學校教育的調適狀況,並從中討論應如何規劃多元輔導適性教育政策的問題。
其次是族群歷史與文學研究。在族群歷史面向的議題包括文化資產的蒐集與保存、祭儀文化的研究(如竹占與治病儀式)、文史研究(如傳世銅器、戰後山地農業發展、教理、部落誌述、皮製壁掛、…等等),以及對舊香蘭遺址與志樂溪史蹟的考古研究等等。文學研究面向的議題則有對戰爭歷程的記述、漢族文學中對原住民的印象、針對部落群民族地文學進行研究、都市原住民現象的討論、清代文學中有關於原住民身體書寫的描述、…等等。
在部落發展的部份大多涉及經濟發展的概念,尤其是以文創或農創意議題為主而延展出其他圍繞如何發展文創農創產業的研究,包括文化遺產保存問題、針對部落人文生態進行調查進而設計相關的文創商品或特色農耕休閒活動等等,例如以月桃葉為材料設計相關文創商品,或是將原住民族傳說故事融入工藝設計中。另外還有研究討論不同族群間通婚議題,以及部落社區發展的問題,如何提高部落對發展管理傳統領域自主性的問題,以及在部落社區中強化對傳統文化的繁衍並從中尋求產業化的契機。
其他還有法規政策、族語復振、科技的運用等等議題。在法規政策面的議題則有智慧創作使用倫理的討論、研擬與其他國家原住民族交流政策、研擬原住民得合法使用制式獵槍狩獵政策、如何落實原住民族對於傳統慣習之合法性與實用性的檢討等等。而科技面的議題則是討論透過基因技術來架構探究原住民族祖先起源進一步詮釋與分析可能存在的種族族群系譜,也有檢討電子繪本融入原住民族文化教育課程中的影響與效益,或是談數位科技對不同社會文化的比較研究。其他還有族語復振、策展規劃、瞭解女性在藝術創作上的表現,以及東部地區在人文創新與社會培力的發展等等。
五、重點研究議題三:社會發展
社會發展面向的研究計畫多以部落治理做為研究構面(如圖5),並進一步從部落再生與發展規劃、促成部落產業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土地資源治理制度等等議題進行分析,其次才是文化認同與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與狀況,以及醫療照護與社會福利輔導機制。
在部落治理與發展議題中,可以歸納出三個主要議題方向:首先是土地資源治理制度,在考量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其特殊歷史背景,政府必須確保原住民族對在地自然資源的治理管理政策與法律研擬工作的參與權。第二,在推動部落再生與發展工作的推動上,基本上,都會以部落傳統文化藝術為基礎,討論部落再生與文化復振工作的推動方向,例如深化探究傳統編織、農耕與歌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議題,搭配學校教育實行部落特色課程的發展與規劃。另外就是如何活化部落的議題,主要是希望能讓青少年願意回到部落發展,例如交通運輸便利性的影響或是提供在地就業機會等等。因此,也有相當多研究著眼在如何促進部落產業與經濟發展相關議題上,希望從生態旅遊觀光產業的發展與規劃來思考在地資源觀光商品化的可能性,包括有機農業、特色食材研發、生態保育等等,也規劃餐飲行業的搭配發展計畫,或是透過產學聯盟培養部落合作事業營運技術。
圖5:原住民族相關研究計畫在社會發展面向的研究議題
災區重建議題主要針對災區重建工程的推動與復原進行研究,相關研究除了關懷部落民眾遭遇災害的心路歷程與重建工作進度外,也追蹤橋樑重建、地理景觀與生態空間變化狀況,以及規劃設計可供緊急狀況發生時使用的淨水設備以妥善安置災民並提供乾淨水源的使用,避免後續環境污染和疫病的產生。除此之外,也進一步針對重建工程完成後,如何回復部落觀光旅遊產業的發展。醫療照護議題中,主要集中在原住民部落醫療資源差異的探討,以及部落居家照護機制的規劃與發展。尤其針對部落老人的照護需求,討論政府長照政策推展至部落可能遭遇到的問題,例如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足、社福資源(含人力)不足,以及經濟與文化語言障礙等等。因此,如何讓照護機構在地化、深耕化也是這類研究的重點之一。
在社會福利與輔導議題中,可以歸納出三個主要議題方向:首先是社會福利制度,針對老人、兒少、特殊境遇家庭、主要照護者照顧需求等討論各縣市與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的急難救助制度推動狀況。尤其關心部落中老人、兒童少年與外來新移民生活狀況,並檢討調查社會福利機制對老人、兒少與新移民福利關懷與落實推動的狀況。第二,則是嘗試結合部落耆老解決家庭暴力狀況的發生,並進一步以衛生所為基礎規劃發展相關預防及醫療處理訓練課程。另外,則是分析研究縣市政府徵收土地可能會對原住民族產生的影響,以及瞭解各縣市政府如何回應並確認偏鄉部落民眾在公共運輸上的需求與交通安全。
文化認同與社會化發展議題中,可以歸納出三個主要議題方向:首先是文化認同與社會化發展,主要是從史料中找出原住民族部落在不同時代統治下族群遷移政策對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影響性。進一步瞭解處於現代社會中的原住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並透過紀錄片方式寫實紀錄下來。也針對宗教在原住民族社會中宣教的歷史過程與對文化觀念傳統信仰的影響進行研究。另外,也有研究族群融合與移動議題進行分析,包括原住民與其他族群通婚的歷史脈絡與動態、分析部落文化受到現代化社區模式發展的影響,以及原住民移居都市面臨的問題等等進行研究。在學校教育發展與輔導議題中,主要立基於原住民青少年的視角,分析學校教育與原住民青少年發展與文化需求上的落差,進而針對多元輔導適性教育於原鄉的政策規劃提出建議。另外則是在部落推行MUSIC合作學習模式,運用部落各項資源發展特色化課程、培養學生科學興趣。
在法規制度議題中,可以歸納出兩個主要議題方向:首先是就傳統領域規範、刑法、兒少法與教育法規等等進行討論,制定符合在地條件的地理自然資源治理與使用規範,並將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轉譯為法學語言的可行性先期研究、整理保護兒童及青少年政策與法律的制法歷程與立法論述,以及從文化復振角度看現行教育體制對原住民族族群發展的影響。另外就是討論反歧視、性別正義與參政權等問題,為求個人尊嚴的保障與社會和平,國家應有義務制定相關法律或政策來遏止對原住民族具有貶抑或仇視的言語、因應不同社會情境中的女性發展適切的性別平等政策,特別是性別平衡與平權之間的差異。而且,需要瞭解原住民族政治參與制度,包括國會、行政制度、以及選舉辦法上的設計,以及探究原住民族自治體制的規劃問題。
六、結語
為了瞭解近年來有關於原住民族知識發展方向與範圍,本文以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overnment Research Bulletin,簡稱 GRB)為基礎檢索出過去三年間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研究計畫並據以原住民族積累的知識存量,希望能藉由本研究之分析結果協助國內原住民族知識社群掃瞄盤點重要知識議題,並做為相關政府機關研擬原住民族相關政策思考方向之參酌。不過,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許多原住民(族)相關研究計畫並沒有在GRB系統上提供其研究成果或是要求研究者需逕自向主管機關提出閱讀需求,有些研究計畫甚至連摘要資訊都沒有提供,這些限制或資料不全的問題都可能會對推廣或促成社會大眾瞭解原住民族知識發展現況造成一定程度的難度與不便性。
從前面的分析內容可以知道,以計畫主管機關來看,受補助計畫件數最多的是科技部,其次是農委會與衛福部。但如果從投入每件計畫的平均經費來看則以農委會最高,其次才是衛福部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從領域別來看,近三年原住民相關研究議題以教育、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為主。進一步從各計畫議題是否屬於原住民事務的強弱度區分為三個不同群組,其中完全屬於原住民事務的群組一研究計畫係以教育、社會發展及文化藝術議題為主;群組二是以教育、文化藝術與健康醫療照護為主;而研究主體或研究樣本皆非原住民相關事務,但於其研究效益中提及可應用或推廣至原住民族相關領域的群組三則是以健康醫療照護、土地環境與農業為主。整體來看,原住民(族)研究計畫在議題取向上會以教育、文化藝術與社會發展為主。
在這重點關注的三大議題中,教育面向的研究多注重在族語復振議題上,項目包括族語教材的研發、族語教學師資的養成、教學計畫的設計與評估,還有推動族語典藏計畫、持續對族語的研究,以及籌辦族語認證工作等等。文化藝術面向的研究則多聚焦在原住民族文化脈絡、文資保存、不同形式或類型的藝術發展,以及強化文化回應教學、族群主體性、以及文化與身份的認同感等議題。社會發展面向的研究計畫則多以部落治理做為研究構面,並進一步從部落再生與發展規劃、促成部落產業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土地資源治理制度等等議題進行分析,其次才是文化認同與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與狀況,以及醫療照護與社會福利輔導機制。
不過,本文囿於人力及時間等因素,僅就民國103至105年間原住民族相關研究計畫進行分析,屬於橫剖研究結果。因此建議有興趣的研究者可以繼續將時間範圍往前延展,即能在加入時間趨勢後理解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流變歷程,比較分析不同時期知識議題發展差異並從中發掘原住民(族)發展動態進而研擬討論政策面需求。第二,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運用研究計畫涉及的多面向議題屬性架構出潛在關連知識的複雜網絡。事實上,每個研究計畫涉及的議題可能有多個,以教育議題為例就會關連到社會發展、法律政治、科技應用、農業、土地環境、經濟、語言與族群發展等等多重面向的整合思考,未來透過理解不同議題面向間存在的關連性就能針對特定議題架構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有益於深化原住民族知識發展架構內涵與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