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牡丹產業發展的領航者 老照片講古 24 2015/12

文/華恆明

前排:高枝葉、丁清妹,後方:林花妹 周義雄。(圖片提供/華恆明)

 

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牡丹各部落,汝乃、牡丹大社等,便開始一連串與清、日政權接觸。在帝國主義政權統治下,部落的文化受到很大的衝擊,在管理政策上,逐漸地由原部落位址遷住,便於集中管理,並引導以農耕為新的生活方式,於是族人在短期內習得農耕技術。在日本領臺時期,牡丹社的周義雄先生即照片中後方著西服者),他在日據時期是在地人尊敬的地方領袖並受日本人重視的菁英,為了改善生活,他招集了牡丹社族人至savalivali今牡丹鄉石門村第二鄰、牡丹水庫及上游區域開闢水田,種植水稻。因水源充足,產量豐富,而榖倉豐盈帶來生活的改善,族人們的生活方式就由以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進入農耕的時代,也從自給自足以物易物的社會進入了使用貨幣交易的市場經濟。

 

部落進入農耕時代,周義雄先生也開設碾米廠及鋸木場,經濟發展興旺在當時屏東原住民部落中以牡丹地區生活最為富庶。好吃的白米的傳說,也吸引後來其他部落的移住牡丹地區。當時日本人稱周義雄先生為安藤先生,而這個地方就逐漸的被稱為安藤部落。國民政府來臺後,又有農業發展的定耕政策等,讓當時族人的生活習慣改變甚多。而安藤先生富有而樂於助人,當貧困族人於生活困苦時向他求助,他從不讓來者失望,總會準備好乾糧給族人帶回。

 

但好景不長,國民政府施行地方自治,當代行政區域確立,國家產業政策發展密集式的往都市集中,部落的生活開始依賴貨幣薪資應付生活所需,而邊陲效應工作機會很少,年輕人口只得往都市尋求生活所需。部落由於年輕人口外移缺乏新一代的年輕階層為部落建設發展因此快速地老化,發展遲緩。

從這張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治時代的牡丹社族人的服飾的現代感,及後方建築的防雨水工法,而前排著族服左側的是我的外祖母,穿著族服是因為參與傳統歲時祭儀,這張歷史照片是當時傳統祭儀完成後所合影的。我的家族係來源於大武山古老的頭目家族,在恆春半島山與海間有漫長的歷史與文化的積累,從古陶器及祖先留下的文物觀察,不論是器物、服飾甚至於思想生活各方面,處處可以見得,因泛靈崇拜信仰的核心價值觀。

 


【作者介紹】

I:6-台灣原住民文獻雙月刊24-史觀專題最終上網【老照片講古】牡丹產業發展的領航者-華恆明cc.jpg

華恆明 Sasunud Mavaliu

 

藝術家,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碩士,屏東縣牡丹鄉牡丹村,擅長陶、鍛造、目石雕刻等創作,作品融合家族圖紋與對自然與祖靈的崇敬,呈現濃厚的文化族群色彩,交織山林和海洋交織等文化意象,透過幾何紋樣的表現和現實化的儀式形式,轉換為藝術創作的精神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