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政時代的原住民史料與史觀
本期專題
第24期
2015/12
文/康培德
17世紀初期,與臺灣南島語族(含今日原住民族委員會認定的「原住民族」,以及原住民族委員會未認定、通稱為「平埔族群」的人群)展開首次接觸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經營東亞海域的區間貿易,以及管理日益在臺灣擴張的領地與接觸到的人群,因而留下不少文獻資料;當中,已出版品的文獻資料中,以文獻記錄的所在地來看,首推以臺南安平為中心,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與福爾摩沙議會為主所留下的《熱蘭遮城日誌》(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4 delen)(註1),目前有荷文版與華文版譯本(註2)出版;其次則是以印尼雅加達為中心,由東印度公司爪哇總督與東印度議會為主所留下的《巴達維亞城日記》(Dagh-register gegouden int Casteel Batavia, vant passerende daer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l Nederlandts-indin)(註3),目前有荷文版以及日文版(註4)、華文版譯本(註5)出版,譯本僅摘譯與日本、臺灣相關的資料。若以文獻記錄者來看,則有臺灣長官致印尼總督書信收錄而成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De missive van de VOC-gouverneur in Taiwan aan de Gouverneur-generaal to Batavia)(註6);抄錄自《一般政務報告》(Generale Missiven) (註7)中印尼總督致荷蘭十七董事會書的信收錄而成的《荷蘭人在福爾摩莎》(De VOC en Formosa 1624-1662: een vergeten geschiedenis)(註8)。另外,還有收集當時東印度公司在臺公告(Plakaatboek van Formosa, 1629-1643)、婚姻登記(Trouwboek, 1650-1661)、出生兒登記(Doopboek, 1655-1661)的《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記簿》(註9)。
《熱蘭遮城日誌》荷文版四冊。(圖片提供/康培德)
另外,也有將文獻重新揀選、編輯後的出版品,如甘為霖(William M. Campbell)牧師揀選、以宣教事業為主的文獻編譯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ptions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註10),為國內相關研究人員相當熟悉的文獻資料彙整。原出版品為英譯,國內另有華文版譯本出版。其次為以包樂史(Leonard Blussé)教授為首,揀選、編譯荷蘭文文獻中與原住民族相關的資料而成的Formosan Encounter──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4 volumes(註11),原出版品為荷文與英譯對照,國內也有華文版譯本出版。
Formosan Encounter第一冊封面,封面插圖為福爾摩沙獵人。(圖片提供/康培德)
Formosan Encounter第四冊封面,封面插圖為地方會議集會。(圖片提供/康培德)
荷蘭東印度公司紀錄的文獻資料,自然不會顧慮被紀錄者的主體性問題。事後採用這些文獻材料從事原住民族的歷史書寫時,即得注意文獻資料紀錄者的立場,以及這些文獻資料的性質屬性。以2014年1月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的《山海尋跡:臺灣原住民族文獻選介》的分類為依據,可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文獻資料屬性約略區分為「情資搜集」、「正式初次遭遇」、「深度民族誌」、「他者眼下的人群分類」、「交戰紀錄」、「地方會議召開」、「公司雇員訪視紀錄」等(註12)。以下即約略介紹其特色。
「情資搜集」為外來者為了解臺灣南島語族時所收集、整理的紀錄,部分內容屬道聽途說性質。如1623年東印度公司雇員康士坦(Jacob Constant)、貝撒(Barent Pessaert)造訪蕭?社所留下的〈蕭?城記〉,即屬於此範疇(註13)。
「正式初次遭遇」為外來者首度與臺灣南島語族接觸時留下的第一印象,為現場一手經驗的紀錄。如1638年東印度公司隊長范林哈(Johan Jurriaensz. van Linga)航往卑南覓的日誌中,紀錄了范林哈與卑南社攝政武士(regent van Pimaba)Magol間的初逢情形;內容包含類似雙方外交互動的儀式與陣仗。此為荷蘭人作為一外來者,以充滿新奇、謹慎的態度,對與之初次遭遇的卑南族互動過程,提供屬於親身經歷的記載(註14)。
「深度民族誌」為針對某一特定聚落住民的描述,為作者長期與當地人親身接觸後的經驗報導。最有名的例證為宣教師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完成於1628年的新港社人民族誌(註15)。直到18世紀,該民族誌一直為歐洲人視為「福爾摩沙人」的代表(註16)。
「他者眼下的人群分類」為從外來者角度描寫當下的人群地域分類,往往是事後回憶錄性質。如蘇格蘭人David Wright將臺灣南島語族分為11區塊,描述地區包含臺灣西部與南臺灣的人群,對1650年代臺灣南島語族政治社會組織的地域範疇描述,相具時代意義;如第7區塊以當時由女性主政、對往來荷蘭人相當友善的加祿堂(Cardeman)社為代表。
「交戰紀錄」,顧名思義,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南島語族的交戰紀錄。如發生在1645年底的撒奇萊雅、馬太鞍戰爭,即詳細記載了東印度公司與卑南社人合組的聯軍,在前往今日立霧溪口一帶的哆囉滿社從事探金活動時,如何在途中擊退來襲的荳蘭社與撒奇萊雅戰士,並對撒奇萊雅社實施焦土。以及回程途中如何從原本計畫中的逮捕馬太鞍首領Rourongh,意外發展成卑南社盟軍砍殺對方而導致雙方交火,最後馬太鞍社的家屋、糧倉、豬舍等全遭燒毀的過程(註17)。
「地方會議召開」,地方會議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南島語族的年度會議;一方面作為聯合村的慶典,另一方面則為荷蘭人展演其治權的場域。如1656年的北路地方會議,紀錄了當時參加的村社代表,除平原地區的平埔族群外,也包含今日所熟悉的鄒族(如阿拔泉、奇冷岸、干仔霧社等)、布農族(如大龜佛社)、以及邵族(如水沙連系統的Serrien Tallau、Serrien Takamoesa、Serrien Souvallen等社)的前身。透過長官於地方會議上宣讀、告誡的事項,我們可了解當時東印度公司加諸於原住民族身上的政策,並可透過告誡的內容,略窺當時以西部平原地區為主的原住民族社會文化。
「公司雇員訪視紀錄」為荷蘭東印度公司針對特定人群或地區,派員訪視後所留下的紀錄,內容有針對貿易狀況調查或佈道成果檢視等。如1659年10月普羅文遮城城主?難實叮(Jacobus Valentijn)、宣教師牟士(Petrus Muns)、列奧拿(Johannes de Leonardis)、長老Daniël Six及二名政務員前往虎尾?及赤嵌地區教區的巡視紀錄;巡視村社,虎尾?教區有虎尾?、?兒干、二林、大突、馬芝麟、阿束、半線、大武郡、東螺、眉裡、西螺、猴悶及他里霧等十三社,赤嵌教區有打?、諸羅山、哆囉嘓、麻豆、蕭?、目加溜灣,及為了宣教目的已將大目降社併入的新港等七社。此二十個村社的佈道成效並以統計數字呈現。
雖然荷蘭時期臺灣島上的主體人口是南島語族,外來的歐亞大陸人口仍是少數;不過,當時這些零零種種的記載,其實多是外來統治者的觀點,紀錄的角度也並不是立於臺灣南島語族的立場。因此,當人們使用這些素材編寫歷史時,即可能落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視角,甚至於複製外來者的立場而不自覺。如荷蘭多產的作者Pieter de Zeeuw所著的《福爾摩沙的荷蘭人:一頁我們的殖民與宣教史》(De Hollanders op Formosa 1624-1662: een bladzijde uit onze koloniale- en zendingsgeschiedenis)(註18),顧名思義,從書名副標題即可得知係為荷蘭人觀點的著作。其他如興瑟(Willy Abraham Ginsel)的《改革宗教會在福爾摩沙》(De Gereformeerde Kerk op Formosa)(註19),荷蘭作家Josephus Carel Franciscus Last的《戰鬥、貿易與海盜: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Strijd, handel en zeeroverij: de Hollandse tijd op Formosa)(註20),或是國人耳熟能詳的東印度公司末代臺灣長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所著的《被遺誤的福爾摩沙》('t Verwaerloosde Formosa)(註21),亦屬於此類;特別是後者,主要書寫動機是為作者本人答辯為何國姓爺鄭成功勢力能自其手中奪得臺灣,荷蘭時期的福爾摩沙則為此答辯的敘事背景。
另一方面,相對於前述外來者論述立場的觀點,則是一般所謂反殖民、反抗外來者的歷史敘述。如中國學者楊彥杰的《荷據時代臺灣史》,書中第三章〈殖民統治〉與第六章〈經濟掠奪〉,係以中國國族主義及馬克思主義史觀,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性的整理與詮釋(註22)。該書雖然是中國國族主義的立場,而不是原住民族為主體的史觀,不過是立於荷蘭統治者立場的對立面,將荷蘭時期的臺灣南島語族歷史發展,責成是對抗外來、反殖民的單一過程,只不過一切的反抗行動係為了中華民族的延續與發展。此一詮釋,其實也是受到外來者立場的制約而不自知,將此一時期的歷史化約成單線性、目的論式的解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南亞地區脫離殖民統治的國家,則多採用此類史觀。
當代原住民開始寫自己的荷蘭時期歷史時,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方向?是值得我們一同關心的議題。
【作者介紹】
康培德
現職為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兼主任,著有《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17至19世紀的歷史變遷》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