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從奇美拉船到瑞穗 老照片講古 20 2015/04

文/吳明季

吳明季

 

這批珍貴的老相片要感謝陳銘義的提供,民國60年代末至70年代陳銘義在奇美村擔任村幹事,在部落連外道路未通的年代,每個禮拜都要走三、四個小時的山路進來奇美。這幾張相片應該是鄉公所請奇美部落的居民幫忙拉木船走水路運送東西到瑞穗時所拍攝。

 

逆著陡峭壯闊的秀姑巒溪,從奇美拉船到上游的瑞穗,是一段辛苦而危險的過程。因為座落在山間的奇美交通不便,使得奇美各項「現代化」的發展相當緩慢,部落一直到民國53年時才有電力,民國70年代時族人還普遍住在茅草屋,甚至到了81年才有電話。部落聯外的瑞港公路,一直到民國75年才開通,在那之前,陸運是一人寬的森林山徑,再來就是仰賴秀姑巒溪的水運了,於是竹筏是當地族人渡河的必備工具,而木頭船則是部落唯一共同實用的運輸工具。拉船,為的是將部落種的農作物運到瑞穗去賣,並從瑞穗帶回日用品,養活一家大小的溫飽。

 

在當時大船只有一艘叫做「勝利號」,是整個部落共有的,幾個家族說好,用互助與換工的方式,一起拉船運農作物到瑞穗。一趟大船大約可以載二十包約莫一噸重的穀物,通常需要七個人力來分攤工作。後方掌舵的是經驗老到的船長,指揮號令著一切。前方撐船的副船長必須要很機靈,當船遇淺灘時要下來抬船頭。拉船的部落族人怕將衣服弄溼,常常是只著內褲,有些年紀較大的老人家甚至會全身脫光,但拉船是相當耗費體力的工作,就算脫光了衣服使盡力氣還是汗如雨下。在那個物資貧困的年代,族人們奮力與生存搏鬥,對於裸露的身體,並不會存有異樣的眼光。族人在乎的是,小心不要翻船,家族辛苦務農的血汗付諸東流。耆老Tapolo就說:「右手握推竿,左手操船舵,往下流時都要閃過大石頭,真的很難操作,翻船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流的流,米、貨物全部都沒了,過去曾經有船翻的經驗。」

 

後方掌舵的船長,一手撐竹竿推開石頭,一手掌舵控制方向。船長要非常懂水路,知道秀姑巒溪每一段河域哪裡有暗流、哪裡要怎麼走。相片中的船長是年輕時候的mama楊秀松。(照片提供/陳銘義)

 

前方撐著竹竿的是副船長,他必須很有力氣,船如果擱淺,要下水抬船。舀水的人通常找小孩子,因為孩子體重輕,不會增加拉船的負擔。村長蔣國雄剛剛進入年齡階級第一級dep'dep'時,曾經上船負責舀水,他說,很累耶!一直舀!但是不得不舀,老人家會罵,整船的農作物不能溼,不能沈。(照片提供/陳銘義)

 

 

拉船拉到一半吃中餐,老人家說通常能在定點吃中餐大概都兩點了,很辛苦。面對鏡頭者,即為當時的村幹事陳銘義,也是相片的提供者。另外五人為:三個拉船者,一個船長、一個副船長。後方即為奇美部落的大船。(照片提供/陳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