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文獻》第32期出刊囉!
更新日期:2020-10-30
從「還我土地」到「還我傳統領域」,歷經二十餘年的權利運動後,從原住民保留地的增劃編到集體空間權利的訴求,傳統領域的內涵和劃設方式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從領域的主體為誰?以家族、部落、族群等哪一種層級來理解?不同主體的領域之間的界線形式、領域內的土地使用方式,都是懸而待解且眾聲喧嘩的討論。我們將由實踐的案例經驗出發,來看族人、族群的歷史經驗和當代的選擇如何詮釋傳統領域的概念。
可以確定的是,傳統領域並非實線的「劃界」之爭,而是游移、擺盪、動態變化的虛線範圍,在政策擬定及族人的認同需求當中,猶待建構出一個肯認「當代」經驗的傳統領域認識方式。
***封面圖說:2017年,由屏東縣來義鄉Tjala'avus(來義村)的青年、耆老與屏東大學合作,在莫拉克風災後遷村的新來義社區,進行林邊溪流域的地形模型製作。模型選取範圍主要以Tjala'avus的口述地名與活動區域資料為中心,包括來義、義林、丹林、舊古樓、舊望嘉、舊來義等村社。藉著模型製作,除了希望建立Tjala'avus的耆老們的傳統領域空間知識,以及呈現風災後的地貌變化,同時帶動青年去認識、認同家鄉的土地、歷史與文化。***
相關照片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