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排灣族石板屋──夏以繼冬,柴火不斷 文物掌故 8 2013/04

文╱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物02「以小石片竹圍牆基,大木為樑,鑿石為瓦,寢處以鹿皮,屋中置火爐,無冬,無夏,燃榾柮不令絕。」這是1891年(光緒17年)清代臺南知府唐贊袞在《臺陽見聞錄》中對於石板屋的描述。以大木為樑、鑿石為瓦搭建的石板屋,是排灣族、魯凱族、布農族的傳統建築。主要取材自當地河床盛產的黑灰板岩及頁岩,經過簡易加工,形成規則片狀之石板,然後堆砌而成。

石板屋之建築結構為:以石板鋪設室內地板、堆砌房屋兩面側壁、後牆;房屋之正面,以大型粗厚的石片砌成,設有大門及窗戶,因為窗戶小,採光不足,室內顯得較暗,因此唐贊袞所見的石板屋,不論夏天冬天都點燃榾柮(木頭),兼有照明、保暖的作用。屋頂呈兩坡式,以木頭搭架成樑柱,屋頂先鋪設木板,再覆蓋石板。本圖為日治時期的石板屋模型,正面寬度85公分,高度31.5公分。(石版屋模型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