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復現於臺東縣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中的salletriban獵猴陷籠 文物掌故 65 2025/10

文/林志興

林志興

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筆者曾在本刊51期中發表〈卑南族的生命教育:猴祭中的人猴關係〉,在該文中略提到猴祭1中,捕猴、養猴及刺猴的儀式過程。在該文中,筆者曾經介紹過,為了祭儀使用而捕猴的概要(林志興 2022):

  

其實,深入了解耆老們的記憶,會發現卑南族猴祭中的人猴互動是頗為複雜的關係。以南王部落為例,猴子通常是由trakubakuban(青少年會所組織)中的maredawan(約高中生年齡的高年級生)到南王山上設陷獵捕猴子(只獵一隻,兩個青少年會所時期則兩隻)。為祭典所用之故,所獵之猴不能有傷。為此,獵猴的陷阱是專門搭建的陷獵設施,是三角狀的木製陷籠,空間足夠一位青少年進到裡面活捉猴子。只夠一個人進入之故,那是一人一猴對決的獵捕行動。猴子不能受傷,所以傷的常是maredawan自已。筆者之父(林仁勇Sabulo)與二叔(林仁誠Toyosi / Gilrasay)曾分別告訴我,徒手入籠捉猴的時候,最常出現的尬尷姿勢是:雙手捉住猴子以後,不得不把手撐直,以人的身長優勢防止猴子掙扎,抓傷身體與臉面,以致常常形成對視中對峙的姿勢。人的手雖比猴子的手腳來得長,但是,掙扎著四肢利爪的猴子,仍會將其敵人的手腳抓滿傷痕。陳光榮長老說,入籠捉猴很容易受傷,所以要勇敢的孩子才敢進去。受傷的maredawan是驕傲的,由獵場回來的時候,會故意展示被猴子抓傷的身體部位,無聲地表達他曾經歷了一場勇敢的徒手戰鬥。

  

  雖然,長輩們對於捕猴的細節記憶豐富而詳細,但是對於上段引文中提到的「專門搭建的陷獵設施,是三角狀的木製陷籠,空間足夠一位青少年進到裡面活捉猴子」專用獵猴用陷籠(卑南語稱為salletriban)的製作方式,卻缺乏直接經驗。

  對卑南族祭儀文化有深入了解的陳光榮長老說,民國37年(1948)後,由於警察部門的勸導,血淋淋的刺猴場面被停止了。那時他大約是11或12歲的年齡,剛進入trakubakuban成為低階的marenagan,雖然曾經親身參與到最後階段養猴與旁觀十分慘烈的刺猴場景,但因禁殺猴子之故,之後的猴祭皆以草編的猴子替代,以致於獵猴的行動也中止了,不再獵猴當然就沒有製作獵籠的必要。所以,這項技藝就不再經由maredawan傳授下來。

  陳光榮長老進一步說,雖然他聽說過,也知道怎麼做的道理和方法,但是他就是沒有親手參與製作過salletriban。而部落中唯一趕上最後一批捕猴刺猴的長輩是已年逾90歲的陳明男長老,他很擔心,這項技藝會隨著長輩的凋零而失傳。所以,陳長老就向筆者提及重建salletriban之事。然而,在我可影響的範圍之內,一直沒找到適當的經費與場地進行重建salletriban的工作。

  2024年3月4日臺東縣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南王實驗小學)召開了一場「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共識會議」邀請了部落耆老及文化工作者與會諮詢,商議如何強化校園環境內的文化設施,以增強卑南族文化教育的功能,若有好的建議,校方好在新的年度中編列預算爭取經費。在那場會議中,我看見陳光榮長老也與會參與,想起了他之前的提議,所以,我以臨時動議的方式提出了這個建議,立即獲得在座所有的耆老們的認可,salletriban就納入了計畫之中。討論的內容如下段所引之決議共識:

  

一、學習場域若能增設獵猴的陷阱salletriban,需在施作過程中仔細田調考究其型制、原尺寸、木料與工法,並透過工藝師與師生向耆老訪談紀錄,詳盡保留其在會所文化、狩獵文化的意義,並將完整施作過程用影像與文字作完整記錄,也做為未來延伸捕捉各大小型獵物不同的陷獵、狩獵方式,並增加對外導覽,讓卑南族文化傳承與推廣朝向更多不同族群的人。

二、相關製作陷獵的細節以族語進行討論(記錄略)。

三、摒除文化禁忌,僅卑南族有捉猴的陷獵與祭猴的文化,其捕捉獵物的陷阱設計與搭建工法,應可結合自然學科領域知識,不單是保留傳統文物,更具教學上用途,也能夠彌補狩獵文化難以施行的缺失。

四、若校園空間尚有餘裕,建議種植校內課程中工藝所需樹木,若遺址公園已有成樹即不用考慮。

  

  筆者記憶中,重建salletriban提案一出,即引發與會長者熱烈的回應與討論,他們很自然地以卑南語交流意見,成為珍貴的文化知識與語料蒐集的好機會。可惜會議記錄不及呈現,而予以從略。會議中也討論了傳統文化實踐時的文化禁忌與教學場域中必須開放的體諒(例如性別接觸禁忌)。當然,也提到希望文化知識的呈現不要只想到文物的重建,若能連帶呈現製作技術、陷機的力學原理,並含括涉用的植物品種復育在文化場域中的話,更能多面呈現系統性的文化知識。當然,配合「全民原教」之需,在居民、族人及他族各方人士,有文化學習之需時,也要考量對外導覽的準備。

  後來此一興建與製作計畫的執行,交給了部落中的青年團體來承作。製作期間,還特別請到已行動不便的陳明男長老,坐著輪椅到學校指導年輕人如何製作。

  南王實驗小學在今年(2025)7月1日舉行了「文化場域啟用典禮」,salletriban因此而正式出現在該校的校園中(如圖1、圖2)。該陷籠長250公分,寬200公分,高175公分,呈三角型狀。展示於校園中,理論上它具有捕獵猴子的機能,因為製作小組曾請小朋友體驗,入籠去觸動機關,確實是具有功效的陷籠。但它存在的目的不是用來獵猴,而是用來展示與猴祭(basibas)有關的文化,它的性質更似教育用品或文物了。

  然而,筆者為文之際,正值楊柳颱風過境臺東,風雨飄搖,待截稿,卻愕然聞悉salletriban耐得住猴搖,擋不住風吹,斜斜地躺下來了!令筆者一嘆,看來還將再歷一場復建。

  

P77_0001

圖1 南王實驗小學的文化設施:salletriban陷籠(東側柵門)
(圖片來源:林志興攝,2025/6/1)

  

P77_0002

圖2 南王實驗小學的文化設施:salletriban陷籠(西側)
(圖片來源:林志興攝,2025/6/1)

  

附註

[1]猴祭,卑南語有兩種詞彙稱之,其一為mangayangayaw(模擬獵首祭/大獵祭之意),其二為basibas。此祭儀因先於正式的獵首祭/大獵祭舉行,儀式具有先行或啟動祭儀的性質,而有「跨越」、「穿過」的意思。所以,譯成中文時,南王部落長者較喜歡稱「少年年祭」。 本文因強調人猴關係,所以中文譯文選擇了較通俗的用法。

  

引用書目

林志興

2022 〈卑南族的生命教育:猴祭中的人猴關係〉。《原住民族文獻》5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