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泰雅文化新編》 新書視窗 65 2025/10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作者:Hitay Payan 黑帶巴彥(曾作振)

出版社: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ISBN:978-626-7091-22-7

  

P72_0002

  

  這本書575頁,當然可謂巨著,而且關於泰雅族各項社會文化資訊,大抵都可以查閱得到,對於期望立即認識該族的學子來說,的確方便。而此一功能也合於作者自己於序言裡的自我期許,也就是完成一部資料庫屬性的紀錄專書,以使泰雅族文化不至於散佚。作為一名非學院出身的族人,以其堅毅意志,多年努力,寫就一冊民族誌式的文本,貢獻真是不凡。此外,該書沒有引用書目,也就是全數屬於作者的個人調查整理匯集,更令人印象深刻。

  《新編》是書的特別之處如下,其一,編撰理念獨特;其二,族語充沛使用;其三,實例搭配圖示;其四,諸多名詞解釋;其五,教學功能彰顯。作者非常強調文化的無所不在,於是,全書就以信仰文化、生活文化、倫理文化、以及語言文化等四大範疇構成。他自己就表明utux(靈體)與族人生活關係最為緊密,因此,必須以之也就是信仰文化,來做為開場首篇。這也就是其書編撰與眾不同之處。與眾的「眾」是指什麼?作者未交代,但,顯然應該就是過往學院的民族誌制式章節系統。民族誌慣習一般可能依照物質文化、社會制度、以及精神[信仰/宗教/巫術]文化等順序排比。在此一思考前提下,utux以及隨之不離的gaga(規範)/祖訓,就以近300頁份量,甚至跨越至生活與倫理文化部分,在首篇多個章節裡,被仔細地分類說明。

  族語詞彙以及整句段落鋪成豐富,是成書之第二個特色。得以大量族語出現,這是族人作者的優勢,也蔚為風潮,愈來愈多原住民族類似民族誌書寫的論著,都呈現此一特點(見如高淑娟 2021;Tjuku Ruljigaljig 2017;鄭漢文 2014),而這在過去超過一世紀的學術研究報告裡極為少見。作者擔憂文化消失,其中當然包括語言,而在正式敘述泰雅語篇章之前,先於各個文化生活面向,註記族語說詞,可說是直接開啟了傳統資產留下紀錄的任務計畫。到了生活文化的篇章,由於物質性質如家屋、器具、服飾等等大量出現,作者即貼心地以畫筆或圖片,輔以文字說明,讓讀者可以一目了然。而各部落採集到的故事,也散見於本書各處,增添了生動效益。圖說加上實際例子之安排,即是第三個專書特色。

  本書有如一份釐清或界定平時較常被混淆或誤解之泰雅族事蹟的著作。例如同樣被翻譯成「人」的tayalsquliq二字,到底有何區別,又如過去都屬泰雅族而今已然獨立之Seediq(賽德克族)與泰雅族的歷史關係為何,以及泰雅族的石生神話又如何解釋等等,作者均盡力說明。他的努力有否達到效果,見仁見智,惟至少一份用心,應被肯定。最後一項特色就是書的內容做為教育泰雅年輕族人教材頗為適用,除了各章的關鍵文化要素都有所解釋,以使初學者可於短時間內進入文化情境之外,本書的末章專講語言,也具教本屬性。此處同樣是初學者的園地,基本泰雅語構詞原則與句法規範,可於此學習到手。

  當然,寫書必有缺點,本冊亦不例外。首先所有篇章都以文化為名,事實上頗為勉強,例如有一節命名「勢力文化」,實難解其意。另外,第壹篇是〈泰雅族Gaga的探討〉,而第貳篇是〈Gagana Tayal泰雅族的Gaga〉,兩篇標題幾乎相同,那為何要分成二部份?作者未有說明,讀者可能也感到困擾。還有,為了留下原始資訊,作者少有進階詮釋,例如寫到第三空間的惡靈mhuni(邪術),他列出幾個實例,但就讓它們留在那邊,沒進一步說明,好似泰雅社會真的有那些害人的惡巫。進階詮釋得以說明為何該族會有相關的傳說,它或與資源競爭有關,亦與身處山林所生成之超自然觀念相關,更可能是社群秩序解組情境下的產物。作者沒能後續闡釋,殊甚可惜。

  

引用書目

高淑娟編

2021 《文化.歷史.傳承──一段走過的記憶與實踐》。臺東:臺東縣阿美族學會。

鄭漢文編

2014 《傾聽.發聲.對話──Maljeveq:2013台東土坂學術研討會紀事》。臺東:東台灣研究會。

Tjuku Ruljigaljig編

2017 《刻畫排灣學──文化的持續與變遷》。新北市:耶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