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解讀卑南溪畔的舞慶活動老照片 老照片講古 65 2025/10

文/林志興

林志興

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P65_0001

圖1 《臺灣蕃族圖譜》第七十四版圖,卑南溪畔舞蹈的卑南族人。
(圖片來源:橫尾善夫攝,1907/2,引自森丑之助 1915)

  

  上圖是出自著名的人類學研究者森丑之助1915年所編著的《臺灣蕃族圖譜》中的一圖。針對該圖,森丑之助提供了有限的文字說明如下:

  

第七十四版 明治四十年橫尾善夫氏攝影
蕃人の踊は各族とも衆人手を牽き合せ圓陣を作りて踊るを例とす、圖は卑南蕃の男女が卑南溪畔の原野に舞踏せる處なり。

  

  這段日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如下:

  

第七十四版 明治四十年橫尾善夫氏攝影
番人的舞蹈,各族一般都是眾人牽著手圍成圓圈跳舞。圖中所示,為卑南族的男女在卑南溪畔的原野上跳舞的情景。

  

  由文字的說明來看,森丑之助將這張拍攝於明治40年(1907)的照片編入圖譜中的目的,只是為了要以它為例展示原住民各族舞蹈的形式樣態。至於該圖中因何而舞的內容與背景,則未有進一步說明。但是,這張圖片很有名,常見到各種原住民文化介紹的書籍文章中引用此圖。引用時,也多作為舞蹈的輔助說明而用,都沒有提供進一步社會文化相關的說明。

  我大學之際,初看到這張圖的時候,頗為迷惑,迷惑於何以卑南族的族人要到卑南大溪畔跳舞?因為我們傳統祭典的舞蹈,通常是在聚落中舉行,何以圖中的舞蹈活動卻是在溪邊舉行呢?另外一個疑問是,為什麼是圍成兩個圈跳舞?原住民的圓陣舞蹈,為了彰顯一家人的團結精神,再多的人,也是圍成一個圓陣。即使當代舞陣愈來愈愛展現人多浩大的陣仗,也都是以一個同心圓的多重圓陣為主,不會分成兩個舞圈。這種迷惑不僅是我,在家鄉生活中,分享這張圖給族人看的時候,初時大家也都會產生和我一樣的迷惑。後來,我由卑南溪畔及圖中的山影得悉(圖2),擺下舞陣的地方接近現今卑南水圳的進水口後,推測這活動會不會與卑南水圳的工程有關?是不是峻工的慶祝活動?

  

P66_0002

圖2 臺東市岩灣里卑南大溪畔卑南水圳進水口處風景山色
(圖片來源:徐明正攝,2023/3/6)

  

  果然沒有錯,它不是我們卑南族年年要辦的歲時祭儀活動,而是為了一場特殊活動所舉辦的慶祝活動,那是卑南水圳工程峻工有關的慶祝活動。若依《臺東縣史:產業篇》中的記載來看,就可以很清楚的把這張照片和卑南水圳工程峻工的事件連上。該書有這麼樣一段文字:

  

明治三十八年(1905)一月,為了另外灌溉臺東平原北側,卑南社與馬蘭社及卑南街附近的園地,經卑南社與馬蘭社兩部落商議後,由森尾廳長、馬蘭社頭目kurasu等六名、卑南社頭目kurarao等五名,向總督府申請補助金修建卑南圳,至十一月,總督府同意補助6,351圓,十二月卑南圳即開始動工;該圳從土名gitaruan附近的卑南溪右岸引水,流經卑南社、馬蘭社及卑南街,於卑南港入海,含幹線及支圳四條,明治四十年(1907)二月竣工,灌溉面積800甲。(陳國川、林聖欽 2000:180)

  

  森丑之助的資料上呈現該圖是明治40年,由「橫尾善夫」氏所攝影,而上段引文中也顯示了明治40年(1907)二月竣工的描述。時間上吻合。讓我們清楚了解這張圖的意義,它和臺東社會的農業發展密切相關,也和臺東平原上的兩個原住民族群(卑南族與阿美族)的兩個大聚落(卑南社與馬蘭社)密切相關。上述文字中提到的馬蘭社頭目kurasu(標準音應為kulas或kolas),就是後來反而以綽號聞名的「馬亨亨」(Mahengheng)(圖3),mahengheng的意思是打雷聲,形容他講話像打雷,聲如宏鐘的意思。而卑南社頭目kurarao(姑拉老kerallaw),則有「最後的卑南王」稱號。他們兩位都是清末日初之際東部社會中原住民的重要領袖,在部落協調和日本殖民政府折衝中,都會看見他們的身影。

  

P67_0001

圖3 馬亨亨(中立著唐裝者)與眾多原住民合影
(圖片來源:https://taiwanauj.nat.gov.tw/Archives/ Taiwan-aujourd%27hui/63393/Retour-aux-sources,2025年8月13日上線)

  

P68_0002

圖4 有「最後的卑南王」之稱的kerallaw及其夫人之合影
(圖片來源:林志興翻攝,2025/9/13,翻拍自宋龍生 1998:396)

  

  那為什麼是圍成兩個圈呢?現在可以理解了,因為這項重要的慶祝活動聚集了兩個不同的人群:阿美族人和卑南族人,並非只是森丑之助文字描述中的卑南族人而已。這兩族人,語言不同、歌曲不同,連舞步也不同,圍成一個圈是跳不起來的!所以,他們一定是各圍各的圈,各唱各的調,各跳各的舞。我不知道,這項活動是不是原住民樂舞史上,第一次跨族共同慶祝的活動?有可能呢!

  不過,有一個問題,我還無法克服,要請大家一起來共同解密。那就是,哪一圈是馬蘭社的阿美族人?哪一圈是卑南社的卑南族人?

  

引用書目

宋龍生

1998 《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國川、林聖欽

2000 《臺東縣史:產業篇》。王世慶編纂。臺東:臺東縣政府。

森丑之助

1915 《臺灣蕃族圖譜》。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