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直感、客論與抽象的身體觀
本期專題
第65期
2025/10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原住民族文獻》總編輯
本期最原初的期望是看見原民身體黏著文化時刻的工學與力量呈現風貌。簡單地說,就是運動場上的矯健如何基底於文化,儀式舞蹈場域的步步為營文化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體質論述。我們不直接標示原民「運動競技」或「樂舞表演」,一方面係寄望尋求較為理論性的探討議題,另一方面也是試圖跳出老是如此想像原民的窠臼。收到並通過編審程序的三篇文章,至少有一文合於初始規劃準繩,那是陳俊斌卑南族特定部落祭典如詩歌般之吟唱配以舞蹈的要項分析。從該文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到原民的肢體美學語言,一直是論及南島族系文化之時的重要連線標記,也就是透過它,縱使不是用說的方式對話,也均可有效串起各千里之遙群體間的點頭理解。一個小小部落的幾雙牽手,不僅述說著如何與為何此舉的故事,也輕輕點開了海洋高山等同一致的祖源關係。陳文是客觀討論原民身體觀的一篇。
同樣強調身軀本體的關鍵位置,李慧慧的報導文學文章述說著一位泰雅族先覺,他生於阡陌環繞美境,長於大水逐步聚滙威脅的時代,接手父親留下之以水治水以及以水之強還於水之弱的技藝日常數十載,最終留下了族人難以忘懷的一個英雄榜人物。敘事中的主角天天於汪洋大湖之面,以其穩健的身體動能觸震水族,讓牠們一一成了大家維生蛋白質的供應者,餵養了艱難日子裡的同胞,也撐起家族的綿延希望。一名漁人75年一生,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感動讀者,也揚起了對於原民知識理解之外的另類體會動機。李文是直觀述及原民身體情感文化的一文。
謝世忠文章有別於前二篇的客論(客觀討論)或直感(直觀情感),它轉而訴求於一種抽象提示,提示研究者身體進身體出的田野境況。作者以三個寮國宗教研究例子,在一定比例非主體族群成員參與其中的敘事內容支持下,加入了本專題。所謂研究者在田野,就是自身踏入而感受客體社會文化的過程。必須要在田野場景之中,看聽聞問以及觀察入微,那是研究者深入其境的一系列紀錄。三個南傳佛教實踐事件應該如何被學術意義上地有效看到?文中有所介紹,也告知了參與文化場域之時刻的緊湊忙碌。研究者的身體律動係隨著一份訓練而來,訓練的扎實注定了研究工作的高成功率,反之則可能流於與觀光客無甚差距的險境。
本期三篇推薦給讀者,來日相關主題可能捲土再現,等待更多有志者加入提筆。擁有直感、客論以及抽象形質的身體誌,好像不容易被立即理解,但,其實它的範圍宏大,深具探研專論之題目很多,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