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的祖祠Kakita'an與火塘parod
文物掌故
第64期
2025/08
文/楊政賢
楊政賢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Tabalong位於花蓮光復鄉東側。在日治時期,太巴塱部落因土地肥沃、稻米收成良好,而被稱為「富田」。Tabalong一詞在其他阿美族部落裡的概念是「範圍廣大的部落」,在當地的族人裡則稱ma´oraway a niyaro´,意指「古老的、歷史久遠的部落」,另外一層意思則是指「有很多白色螃蟹的地方」。太巴塱部落傳統社會架構尚稱完整,傳統文化中的年齡階層制度、祭儀樂舞、祭師、傳說、歌謠及禁忌等,在部落中仍繼續保存流傳,有跡可循。部落青年為了保存傳統的生活文化,近年來更是積極推廣織布、籐編、歌謠吟唱、野外訓練、木雕等傳統文化課程,並著手整理部落史料與發展民族產業。
祖祠Kakita’an:傳統部落政治運作的集會所
太巴塱部落的歷史相當久遠,根據當地的阿美族人一代一代的口述傳說,太巴塱部落的祖先,原本是住在南方Ala-panai-panaiyan的天神,傳到第四代有六兄弟姊妹,因么妹Tiyamacan被海神看上強求婚姻,以致家人四處躲藏逃避,但最後仍被海神發現,一怒之下,興起大洪水,強娶么妹而去。母親Madabidab非常思念么女,於是變成海鳥留在海邊;父親Keseng則攀登絕壁變成蛇木守著海邊;大哥Tadi Afo避難深山中,後來成為了泰雅族的祖先;二哥Dadakiyolo則跑到西邊而成為了台灣西部地區原住民的祖先,三子Apotok跑到南方成為布農族的祖先;四弟Lalakan和五妹Doci在大水中,坐在木臼中隨著洪水漂流到Fakong(貓公)的Cilangasan(基拉亞散),後來,結為夫婦。兄妹結婚後連續幾次生下了大蛇、烏龜、蜥蜴、山蛙,夫妻倆非常悲傷。有一天,太陽神來賜福他們,使他們生下了三個正常的女兒和一個男孩。全部冠上太陽的姓氏。孩子長大後,最小的男孩Tah-tah Cidal和大姐Cih-cih Cidal、三姐Pah-pah Cidal遷到Tabalong(太巴塱)Sak-sak-kay(撒庫撒克)這個地方(早期叫做Sababoyan)(圖1);二姐Rarikayan Cidal則遷到Kiwit奇美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奇美部落,成為了當地的祖先。由於人口日益增加,原來的土地卻日久貧瘠,收成不好,耕作已無法供應更多的食物,因此,祖先們就遷居到現今太巴塱部落的現址(圖2-4)。

圖1 太巴塱部落發祥地Sak-sak-kay紀念碑
(圖片來源:楊政賢攝,2020/8/17)

圖2 太巴塱部落復原重建完成之祖祠Kakita’an外觀
(圖片來源:楊政賢攝,2024/11/10)

圖3 太巴塱部落祖祠Kakita’an內供奉歷代祖先祭臺一景
(圖片來源:楊政賢攝,2024/11/10)

圖4 太巴塱部落祖祠Kakita’an內的火塘parod
(圖片來源:楊政賢攝,2024/11/10)
據說,太巴塱祖先遷居現址之後,歷經了數代,在一次洪水過後,天神以神喻告知族人,要興建祖祠Kakita’an建立大祭司制度,以便祖先可以回來保護子孫的平安,使族人生活美滿,延年益壽;但當時的族人們並未聽從天神的指示。過了不久,來自北方的Cikaso’an(七腳川)人來襲,但太巴塱人不敢出戰。此時,部落中有位勇士Matoka’ay(意為「懶惰的人」)領導族人祭祀祖先和天神祈求保佑之後,勇敢地帶領部落青年們出戰,一舉擊潰敵人。從此大家就照天神的指示興建了祖祠,並以砍獲的敵人首級祭祀祖先、太陽神、月亮神與天神等,藉以祈求部落的日常豐收與永續平安。
祖祠原來是部落掌權者1的房屋,也是部落長輩mama no niyara集會所,包含多重象微意義;它代表一個宗族世系的興衰。舉凡部落的承繼制度、宗教的祭祀、領土財產的所有及支配制度等等,通常都是在祖祠裡協商決定。換言之,祖祠是部落公共事務的行政場所(公領域),它通常座落於祖祠Kakita’an家族家屋(私領域)的附近,兩者相互依存,但公私分開,部落公共事務並未與個人日常生活空間重疊。1958年,一場大颱風把祖祠吹倒,原建材由中央研究院人員帶回保管並安置重建,作為歷史文物展示,當時的現址後來只剩下一座隱藏在檳榔園裡的納骨碑(圖5)。近年來,部落族人認為祖祠的存在具有凝聚部落的象微力量,於是在已故中央研究院胡台麗研究員的協助下,部落族人爭取了經費就地重建,也就是目前竣工後的現貌。目前,重建後的祖祠由居住在一旁的Kakita’an家族成員來管理,平時並沒有人住在其中。而整個祖祠重建的過程,胡台麗研究員亦同步進行詳實記錄,並於2011年完成《讓靈魂回家》此一紀錄片的製作與隨後的巡迴播映。

圖5 太巴塱部落祖祠Kakita’an旁日治時期的「納骨碑」
(圖片來源:楊政賢攝,2024/11/10)
火塘parod:家屋炊煮、取暖與祖靈同在的生命之源
火塘parod是傳統阿美族人對家的概念之一。火塘是族人作息、團聚、聊天的地方,是家的中心點,是部落ina(媽媽)的象徵,也是部落族人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因此,火塘除了對家族具有意義之外,對所屬的整個部落,祖祠的火塘更是整個部落團結的精神寄託之所在。
從前,阿美族傳統的房屋為了避免颱風的強大破害,屋頂的兩側簷篷坡斜通常會搭建得較低,但屋內的構造比現代的房屋還要寬大些。住屋多以茅桿舖頂,編竹為壁搭建而成,部分屋內樑柱或以淺雕浮繪為飾,2地面以竹藤舖列,可擋塵土與濕氣。屋內的設置分成為睡眠、作息、炊灶(火塘)等主要的場所。之外,草蓆、被褥、衣服及飲食、耕作家具等都放在屋內,並沒有像現在還另外建造廚房或倉庫等。屋內的火塘是取暖兼簡單煮食的地方,有時也是家族聚會活動的場所。昔日阿美族房屋雖然在屋內料理,但包含火塘在內的炊事皆有完善的炊爨設備,無論是煮、烤、燒、燻等都可以料理。火塘內可生火種(昔日仍未使用火柴)終日不熄,到了冬天,一家人經常可圍著火塘取暖聚會。
過去阿美族過的是大家庭生活,在屋內家人的作息是公開的,有什麼苦樂也是大家分擔與分享的。至於睡覺分配的地方,通常靠近大門口的地方留給未婚女子,以方便他們起身作家事,至於火塘邊為夫婦及小孩子們的位置,靠近最裡面高牆壁的地方則是老父母及祖父母輩的地方。有時候,到了冬天寒冷時,屋內還會為老人家特別設置小火塘供其取火抽煙與取暖之便。
阿美族的火塘天天生火冒煙會不會把屋內變黑弄髒?並且有可能隨時發生火災的危險?依據阿美族耆老的說法及傳統價值觀,一個傳統屋內天天生火冒煙,越變越黑才表示是真正的住屋。阿美族人認為屋內被火煙燻得越焦黑,表示屋內居住作息皆與祖先同在一起。反之,如果是空屋則將變成孤魂野鬼出沒的地方。此外,昔日火塘內的火種,如果小孩子肚子餓哭鬧時,族人也會經常順手拿地瓜來烤一烤餵養小孩。因此,火塘可說是阿美族人在家屋炊煮、取暖、作息,以及與祖靈同在的生命之源,世代傳承,生生不息(圖6-7)。

圖6 火塘是族人作息、團聚、聊天的地方。圖為大學生前來參訪並圍坐於火塘旁聆聽耆老上課一景。
(圖片來源:楊政賢攝,2024/11/10)

圖7 火塘的火象徵著族人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
(圖片來源:楊政賢攝,2024/11/10)
附註
[1]祖祠的掌權者(大祭司)依慣例由Kakita’an家族成員來擔任,屬世襲身分,並非推舉產生。
[2]一般而言,祖祠屋內樑柱會以部落起源神話等文本作為雕刻或彩繪的主要題材。但一般族人家屋屋內樑柱則不一定會有雕刻或彩繪,視個別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