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的石板屋與老照片:華加志主委的祖宅、母親與大舅舅的故事
老照片講古
第64期
2025/08
文/林志興
林志興
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筆者受國史館臺灣文獻會之委託,得緣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華加志(Djaravak)進行口述歷史的調查活動,1為了瞭解華主委的早年生活,所以在華主委的邀請下,2024年的9月24日(星期二)走訪了吾拉魯滋(’Ulaluc)部落。
吾拉魯滋部落(泰武村)位在萬巒鄉台糖新赤農場地上。它是因為2009年莫拉克颱風來襲(俗稱八八風災)之故,為安置居住在大武山登山口處受地質崩塌威脅的舊泰武村居民,而在新址上由紅十字會興建永久屋基地的新社區。從華主委的記憶來看吾拉魯滋部落主要的遷徒活動計有5次。傳說最早的居地是在(1)小琉球(Tjakipua);後來遷入(2)大武山中的Tangedi,因該地不利於防守再移至(3)’Ulalucan(華主委出生的地方);1950年代被遷移到較淺山的(4)Tjamalangalj(泰武村);(5)新社區之中文名定為「吾拉魯滋」,是取譯第三次遷徒故居地之名。
華加志主委特別帶我們參訪新社區中心地帶設置的石板屋(如圖1)。據華主委告知,這個石板屋是依據他們居住在’Ulalucan時期的老家石板屋所重建的建築物。為了體現排灣族文化的特色,不忘祖源,是他向當時擔任重建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陳振川先生建議爭取所得的工程項目。不過,華主委也很遺憾的表示,重建工程是依照標準發包作業委製的工程,委由得標的廠商製作,文化考證與族人參與不足的情況下完成的工程,因此做出來的石板屋,並不道地,與他童年的記憶頗有落差(舊部落的石板屋請參見圖2及圖3)。說到這裡,他不免感嘆工程興建時,住在屏東市的他,未能認真地前來關切督陣。

圖1 吾拉魯滋部落石板屋
(圖片來源:林志興攝,2024/9/24)

圖2 舊泰武部落’Alangiyan家族的石板屋正面
(圖片來源:笠原政治編 1995:155,轉引自台邦.撒沙勒 2014:152)

圖3 舊泰武部落’Alangiyan家族的石板屋側面
(圖片來源:笠原政治編 1995:157,轉引自台邦.撒沙勒 2014:153)
仿原’Ulalucan興建的石板屋,現今扮演的功能是博物館的角色,裡面陳列了排灣族傳統文化,有雕像、生活文物以及老照片的展示。在參觀陳列的展示物件中,我特別注意到一張老照片,照片中有一男一女兩位人物。經華主委的介紹,我才得悉男的是他的大舅舅Kui(華貴),女的是他的母親Zuljzulj(華寵兒),兄妹倆人共同站在石板屋前留影,背後的石板屋,有可能是現今陳列文物的石板屋原型(如圖4、圖5)。以石板堆砌而成的房屋是排灣與魯凱族物質文化的特色,而頭目貴族的居屋更有廣場立柱、雕樑飾柱,以彰身份,所以,常成為族人自我介紹,以及外客攝影取景的焦點與熱點。難怪華主委會那麼重視石板屋的建樣。

圖4 吾拉魯滋部落石板屋中展示的老照片:首任原民會主任委員華加志之大舅舅(左)及母親(右)
(圖片來源:林志興攝,2024/9/24)

圖5 首任原民會主任委員華加志及其夫人李燕妹女士拍攝於吾拉魯滋部落石板屋內大舅舅及母親照片之前
(圖片來源:林志興攝,2024/9/24)
筆者由華主委口中得悉,大舅舅Kui在世的時候,是’Alangiyan家族的掌門人,亦即吾拉魯滋部落的頭目,更是與’Alangiyan家族轄下有關十三個分支的總頭目。所謂轄下有關的十三個部落,其實是由家族分支散布到各個鄰近村落的貴族之家所構成的跨部落關係網絡,其掌家人(頭目)或由宗家派出,或請在地親戚代理。2而泰武村的’Alangiyan家族是其中心的宗家。而同屬泰武鄉的佳平村的領導家系Zingru家族,則是另一個具有影響力的關係網絡中心,也擁有跨部落的影響力。在進入國家社會之前,那些領導家族,具有親戚關係的部落,常常在有事之際,成為攻守同盟的密切關係。日治時期,更成為日本殖民政府強化統治而實行懷柔與鼓勵日人結親的重點對象。
據華主委說Kui總頭目(1901-1944),在正式婚姻之外,還有不少婚外關係,且有子女。過去,這種現象常見於有權勢的頭目身上,據筆者所悉,頭目只要看上某家平民女子,就著人送自己的被褥到女家,表示當晚將至其家「臨幸」。一般人家難以拒絕,有時也十分樂意,因為將來所生子女也能獲得貴族的身份而抬昇社會地位。但,也有勇於拒絕者。就筆者所悉,岳家所居的安平部落(se Ludja)的祖輩時代,部落間也發生了頭目意欲臨幸的事件,但是那事件的女主角極不願意,到了頭目來臨的傍晚時分,不惜跳入糞坑自污,以示抵抗,使該頭目未能得逞(高玉枝、林志興 2016:40-41)。不過,雖說婚外關係,子嗣的連結,也具有擴張家族力量的功能。
華主委的母親Zuljzulj(1914-1945)是總頭目Kui的妹妹,在排灣族社會當中地位高貴,好比俗稱的「公主」、「郡主」那般。所以,如同前文提及,是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爭取並鼓勵日本警察通婚的對象。有貴族平民階層分別的排灣族社會,特別重視透過婚姻管道來改變社會地位的策略。而深諳並善用和親政策以擴大家族勢力的排灣族貴族而言,也樂於與統治階層的日本警察通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Zuljzulj乃與華主委之父,時任日警的中村澄義3結婚。可惜,太平洋戰爭爆發,局勢日緊,其父被徵調入伍,因此結束了這段婚姻。
而Zuljzulj又因家族相關分支部落需要頭目掌家之故,被派赴到Tjavangavangas(舊萬安社的四聚落之一)去繼承Rupavatjes(領導頭目之家名)擔任頭目,而幼年時期的華加志先生,也隨母同往新領地生活。Zuljzulj為了穩固在地關係,以招夫的方式建立了新的家庭,所以,華加志先生也有了一位同母異父的弟弟。然而,不幸的是,弟弟先因病而夭折,母親更在太平洋戰爭結束那年(1945年)也不幸染病逝世。母逝之後,繼父也返回其本家。泰武本家祖母Ljaikim心疼年方入學而失怙的Djaravak,於是,把Rupavatjes的領導事務交待在地親族代為掌管而被泰武村本家舅舅接回扶養。
石板屋、一張老照片,顯露了華加志先生出身於大武山高貴的’Alangiyan家族,但也顯示了他坎坷的童年。父親因戰爭而離去且音訊斷絕,母親更英年早逝,但,這一切並沒有限制他活出精彩的人生。
附註
[1]華加志主任委員一生經歷豐富,有興趣了解者,在筆者完成華主委口述史之前,可先參考兩本《大武山麓的傳說》(曾坤木主編 2011)及《華加志先生訪談錄》(臺灣省諮議會 2006)。
[2]排灣族的社或部落內常常會出現多個社會單位(或稱團、小部落或家族者,不過,排灣族的語境,則是直接稱呼其「具地緣性質的人群」之名),共同居住在一起,他們各有領導之家與子民,其掌家的領導人常被稱為「頭目」。
[3]來自日本九州的福岡縣。
引用書目
台邦.撒沙勒
2014 《泰武鄉志》。屏東:泰武鄉公所。
高玉枝、林志興
2016 〈臨幸被褥〉。刊於《回首來時路點滴話安平兼論排灣語法:高寶勤與高明喜憶從前》。頁40-41。作者自行出版。
笠原政治編
1995 《台灣原住民族映像: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楊南郡譯。臺北:南天。
華加志口述;曾坤木主編
2011 《大武山麓的傳說》。屏東: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發展協會。
臺灣省諮議會
2006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華加志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