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元素在原住民族流行音樂中的實踐:以Makav真愛《寶藏Treasure》為例
本期專題
第64期
2025/08
文/張洋
張洋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I. 前言
在原住民族的音樂創作中,福音音樂往往被視為宗教文化輸入的產物,但在某些實踐中,它也成為族群主體性的再書寫。陳芷凡指出,原住民族文學的文化翻譯實踐,不僅重構語言結構,更重建主體性的位置與敘事邏輯,混語與母語書寫正是其中重要策略(陳芷凡 2023);而駱維道對於原住民族福音音樂的研究則指出,原住民族在教會音樂實踐中所展現的語言與聲音創造,不僅延續族語生命,也使基督教語言內在化為文化記憶與聲音表現的媒介(駱維道 2016a;2016b;2016c)。筆者曾於「2024年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發表的〈原住民族流行音樂中朋克與未來主義的交織──以阿爆〈Thank You〉為例〉中,以阿爆榮獲第31屆金曲獎年度歌曲的〈Thank You〉之語言結構、副歌編排、MV呈現等面相之觀察,指出創作者如何透過福音音樂召喚都市原住民的身分再現與文化共同體的想像,並形塑一種未來性(futurity)的表述模式(張洋 2024)。
延續此脈絡,本文聚焦的布農族創作者Makav真愛自高中起便與阿爆(阿仍仍)建立創作連結,並參與《N1:那屋瓦一號作品》合輯一同入圍2022年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等獎項,隨後在阿爆等人擔任製作人的支持下,發行首張專輯《寶藏Treasure》,成為新一代原住民創作者中一重要聲音。專輯《寶藏Treasure》結合福音音樂、族語和流行音樂進行創作,並自我標示為流行福音專輯(賊樂兒 2024),在信仰敘事中重構非線性的時間觀,形塑一種以靈性為核心的未來想像。
《寶藏Treasure》不僅在音樂風格上展現曲風混搭的實踐,其歌詞亦具備聖詩般的詩性書寫與文學性,體現一種將嚴肅的信仰詞彙和族群文化、流行元素並置交織的可能性。本文所稱「使用福音元素的原住民族流行音樂」,並非將此類創作歸為宗教音樂類型,而是將其中的信仰語言、聖經意象與教會敘事視為音樂文本中的詩性資源與文化敘事,進一步作為原住民族文學的分析對象。因此,本文將從該專輯的歌詞出發,探討其如何透過語言與曲風的混用、結合信仰敘事,建構出一種未來性(futurity),亦即透過信仰語言召喚族群的未來想像。此一概念汲取自Afrofuturism與Indigenous Futurism對未來的文化書寫觀點,轉而回應宗教語言在原住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文化實踐與詩學潛能。
II. 未來性與福音音樂
在討論原住民族流行音樂中的福音元素與信仰語言之前,本文首先欲界定「未來性」(futurity)一詞。當代文化中的「未來性」概念,並非單純預示尚未到來的時間狀態,而是常與歷史創傷、殖民記憶與文化認同相互交織。1960年代黑人藝術家Sun Ra等人在太空探索盛行的時代下,創造了一套追求星際宇宙和幻影的非裔美國人未來想像,試圖將非裔美國人從種族困境中解放。隨後,「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一詞於1983年由藝術家Lloyd Dunn首次提出,一般認為是一種以過去的視角重現曾經期待的未來世界(Guffey 2006),在此之上,筆者認為復古未來主義既不是懷舊,也不是對現代科技的崇拜,而是一種體認──有時我們必須退回過去,才能邁向未來──的體認。此概念隨後被廣泛應用於音樂、視覺藝術與機械聲響創作中,建構一種介於記憶與幻想之間的未來性書寫,例如結合維多利亞時代美學與工業革命蒸汽機的蒸氣龐克(Steampunk);或是近代結合生物科技與基因工程的生物龐克(Biopunk)。這類的創作由過去觀點為出發點想像未來,時而帶有對進步和技術的質疑和批判。接著在1994年Mark Dery提出「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一詞,用以解釋二十世紀非裔美籍作家科幻小說中對黑人被奴役經驗與虛構身份的重塑。非洲未來主義相較於復古未來主義,不只是從過往觀點出發,更是以歷史創傷為起點,期望藉由逆寫歷史以解放未來。此類作品不只具有對抗殖民史與種族壓迫等政治性,同時在美學上結合埃及太陽神神話、靈性語言和非洲視覺等,並透過挪用復古未來主義中的太空裝、復古科技等視覺重寫黑人缺席的未來,而非單純懷舊。
在非洲未來主義的論述中,「未來性」往往是一種根植於歷史創傷與靈性經驗的倫理時間觀,是對主流時間線的錯位與反轉,一種以文化實踐召喚未竟歷史的想像行動。此類未來書寫常透過科技符號、聲音實驗或神話重構等形式展現,使「未來」成為詩學與政治語言的交會點。在音樂實踐中,Kodwo Eshun強調聲音能使主體逃離人類中心的位置,進入一種去屬性化、後人類的感知狀態;Marlo David則以黑人靈魂音樂創作者Erykah Badu的音樂為例,指出靈魂樂中後人類的音聲形式如何與靈性敘事交織,形構出黑人文化記憶與未來可能性(Eshun 1998; David 2017)。這種由特定或少數族裔在社會中被壓迫的歷史發展出的音樂未來性,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得以在不同的邊緣與創傷之間激起共鳴。筆者於碩論〈原住民族流行音樂的曲風轉變與文化翻譯〉中,即指出阿爆《kinakaian母親的舌頭》專輯藉由電子音效、藝人形象和裝幀設計的交錯,將祖靈記憶、土地敘事與科幻想像並置,在語言與神話中延續尚未完成的歷史訴求,構成一種與非洲未來主義相呼應的「原住民族未來主義」(Indigenous Futurism)語態((Dillon 2012;張洋 2023)。其後筆者於人類學年會進一步分析〈Thank You〉一曲如何結合福音語言、電子編曲與族語呼喚,展現都市原住民的文化記憶與共同體想像(張洋 2024)。本文延續此視角,關注以福音語言為核心的音樂實踐如何建構原住民族的未來性敘事,特別是在Makav真愛的《寶藏Treasure》專輯中,信仰語言與族語、福音音樂與電音曲風交織所構成的信仰指稱與文化召喚。

圖1 《Purple Night》黑人藝術家Sun Ra身著結合埃及太陽神神話與太空金屬感的非洲未來主義服飾。原始專輯錄製於1989年,Bandcamp於2017年8月8日發行數位版本。
(圖片來源:https://sunramusic.bandcamp.com/album/purple-night,2025年4月21日上線)

圖2 〈電音尬古謠 阿爆遊走的雙軌人生〉阿爆發行專輯《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時以排灣族太陽神和金屬飾品呈現其宣傳形象。
(圖片來源:蘇晨瑜 2024)
在上述語境中,音樂不僅是實踐未來想像的媒介,也是一種承載族群經驗的記憶場域,其中以黑人音樂,特別是福音音樂的發展歷程最為鮮明。黑人福音音樂(gospel music)是非裔美國文化中極具靈性與歷史意義的音樂傳統,其淵源可追溯至16世紀奴隸制度下的非洲裔社群。早期的黑人靈歌(Negro Spirituals)結合非洲集體歌唱與基督信仰,透過拍手、跺腳與節奏呼喊表達對上帝的信仰與對自由的渴望,成為信仰與情感交織的文化實踐。20世紀以來,Rosetta Tharpe、Thomas Dorsey等音樂人的實驗與創作將靈歌進一步發展為具有現代音樂形式的福音音樂,其特色包含主唱與合唱的對唱、重複詩句的情感強化與節奏推動。Gilroy指出,這類音樂實踐不僅僅是宗教情感的抒發,也是在「黑色大西洋」文化網絡中處理創傷與延續記憶的方式(Gilroy 1993: 36-38)。當代福音音樂更融合藍調、搖滾與流行音樂元素,發展出「都市當代福音」(Urban Contemporary Gospel)等子流派,進一步跳脫教會場域進入主流音樂空間,兼具宗教與商業功能(張洋 2024)。
此外,黑人音樂在1960年代民權運動中所展現的文化自我認同與政治訴求,不僅體現在歌詞語言上,也深刻體現在聲音與風格中。James Brown 的〈Say It Loud, I’m Black and I’m Proud〉透過標語式的簡潔語句,強調「黑人驕傲」的文化姿態,成為Black Power運動的聲音象徵之一。靈魂樂與放克(Funk)等曲風進一步塑造出具有文化抵抗意涵的「黑性」(blackness)音聲形式,使黑人音樂成為自我定義與群體延續的感性載體(張洋 2023:73)。黑人福音音樂同樣在歷史上與社會運動相連,特別是民權運動時期,靈歌與群體唱詩不僅傳遞信仰,也召喚集體未來。Eyerman 與 Jamison 指出,音樂在社會運動中的動員力,來自語言意涵與節奏、音聲、情緒等構成的感性資源,展現出音樂作為政治實踐的潛在能量(Eyerman and Jamison 1998: 87-90)。
相對而言,臺灣原住民族的福音音樂多透過教會體制與宣教活動引入,尤其在長老教會與天主教傳統中,族語詩歌翻譯與合唱團推廣扮演關鍵角色。駱維道指出原住民教會的多聲部唱法與母語聖詩的在地化使用,不僅為語言保存工具,更形構出一種集體靈性美學與文化自我認同的實踐場域(駱維道 2016b:259-261)。然而,相較於黑人福音音樂的直接政治性與公共表達,原住民族福音音樂在流行音樂語境中的運用,往往更傾向於內在敘事與靈性見證。如Makav真愛之作,其福音語言多用於表達自我經驗、療癒與神的親密關係,而非訴諸明確的政治抗爭,形成一種低頻而深層的文化位置訴說。二者的差異,不在於信仰的虔誠度,而在於其語境、傳承脈絡與音樂美學所召喚的未來圖景各有不同。在《寶藏Treasure》中,這樣的福音語言並非單一信仰表述,而是透過語言與曲風的混用召喚族群的未來性可能,本文下一節將進一步探討其語言策略與曲風交織的文化意涵。
III. 《寶藏Treasure》中的福音語言
1. Makav真愛與信仰語言的生命敘事
來自南投縣仁愛鄉武界部落及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的Makav真愛,是自小在都市成長的布農族人,高中時期就讀金山高中原住民藝能專班,因一場演講結識阿爆,並於後者主導的《N1:那屋瓦一號作品》合輯中首度以布農族音樂人身份參與音樂製作,該專輯入圍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為Makav真愛後續創作奠定重要基礎。初試啼聲即受到注目,更與阿爆約定在二十歲時以發行專輯作為成年禮。高中畢業後Makav真愛選擇就讀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流行音樂創作組,在阿爆和黃少雍等人協力之下,於2023年發行個人首張專輯《寶藏Treasure》,並於訪談中指出,該專輯以「信仰為主的流行福音音樂」為創作核心,期盼透過音樂表達個人靈性與生活交織的感受(PlayMusic新聞小組 2023)。

圖3 Makav真愛的宣傳形象
(圖片來源:https://streetvoice.com/nanguaq/songs/album/97320611/,2025年4月21日上線)

圖4 專輯《寶藏Treasure》中心為代表基督教信仰的十字架
(圖片來源:https://shopee.tw/Makav-%E7%9C%9F%E6%84%9B%E3%80%8A-%E5%AF%B6%E8%97%8FTreasure%E3%80%8B-i.204157510.23578402791,2025年4月21日上線)
《寶藏Treasure》一張專輯混用了布農語、漢語和英語,而為何以基督宗教信仰為核心創作,Makav真愛於受訪時表示,雖然從小上教會是被逼迫的,但在就讀大學時的某個晚上,由於離鄉背井、隻身一人,當必須獨自面對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時,開始與神互動和禱告並感受到與神的接觸,從其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Batu Yumin戴亞盛 2024)。然而,以信仰為創作核心難免讓人覺得嚴肅,但Makav真愛的創作並非直接挪用教會常見的唱詞,而是將其融入個人情感敘事中,並揉合了流行福音音樂、嘻哈(Hip Hop)、電子音樂(Electronica)和節奏藍調(R&B)等曲風演唱,巧妙地避開了基督宗教禮拜或佈道時的「說教感」(MTV 2023),期望透過帶有療癒人心感召力的音樂表達個人靈性與生活交織的感受。這樣的創作理念,具體展現在專輯首曲〈Madaidaz愛〉的詞句與編曲中,開頭即展現了強烈的信仰力量:
知道Tama(天父)的好/知道Tama(天父)的愛
當我tangic(哭)的時候/轉過頭祂一直在
但必須qanciap(明白)/不能一直像個uva’az(孩子)
除此,歌詞中密集運用聖經語彙與詩性書寫,包括「祂」、「祢」、「Tama Diqanin(天上的父)」等詞句。其中「Tama」為布農語中「父親」之意,「Diqanin」則為「上面的」,此一詞彙應源自布農語版《聖經》的在地翻譯。根據布農語聖經翻譯網站,在2024年修訂的版本中,「上帝」譯為「Tamadaza(上面的父親)」,「耶和華」譯為「Sasbinazdihanin(天上的主)」,「耶穌」譯為「Isus」,「聖靈」則為「Masaningsing tu Is-aang」,可見Makav真愛作品中的福音語言深受《聖經》語彙的在地轉譯所影響(Bun語聖經翻譯網 2024)。此外,〈Madaidaz愛〉歌詞如「成為新造的人/先從順服話語開始/祢愛我就像初戀」一句,呈現出信徒對上帝的順服姿態,但其中「初戀」的措辭似乎又打破了神人之間的上下關係,形塑一種融合服從又具有情感張力的靈性語言。該曲後段歌詞皆可在《聖經》中找到直接對應:
祂是腳前的燈/祂是路上的光/祂是避難所/祂是堅固磐石
祂是阿拉法/祂是俄梅戞/祂是彌賽亞/祂是耶和華以勒
例如「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出自〈詩篇〉119:105,「避難所」、「磐石」分別可見於〈詩篇〉46:1與〈哥林多前書〉10:4,而「阿拉法」與「俄梅戞」則源於〈啟示錄〉1:8、22:13。這些經文詞彙與名稱不僅堆疊出一種對神的讚美,也建構出一種從稱頌中誕生的詩性神學。值得注意的是,Makav真愛先以漢語演唱此段,再緊接以布農語重覆吟唱:
Sapuz a cia haan mai’, ciin qalza cia haan daan.(祂是腳前的燈 祂是路上的光)/pisdudu ngacia, magundu du qabas acia.(祂是避難所 祂是堅固磐石)/arfa acia, omega a cia.(祂是阿拉法 祂是俄梅戞)/misaia a cia, iehohua acia.(祂是彌賽亞 祂是耶和華以勒)
此一語言順序不僅是如福音音樂中為強調而出現的反覆吟唱,更展現出聖經語言在族語轉譯中的流動與詩化特質,形成一種以聲音為基礎的靈性召喚與文化再書寫。該曲最後則以英語「NO JESUS NO LIFE」作結,將信仰語言以最簡化卻最強烈的語句宣告,在強化宗教核心價值表達的同時,也凸顯其音樂策略中對多語場域的掌握。類似的語言混用亦可見於〈Let Me Know Your Heart〉,如「Maupa’i na latuza’in a nanu’ tu saduu.(因為相信的必看見)」與「Su’u ca tuza’ tu manau’az, tuza’ tu mantan macial.(你是最美的,最好的)」等布農語歌詞,展現了族語的抒情語氣與信仰詞彙之交織,使整首歌兼具靈性與人際親密感,也延續了前述詩性語言的文化位置。
基督宗教信仰的語言不僅體現在詞句的直接引用,更透過音樂打造具聲地景的概念,如〈我做了快樂的夢〉的前奏與尾奏採用牧師講道的錄音,使聽眾彷彿置身於教堂或佈道會場:
Beginning with verse 29. I hope you have your Bible. How many have your Bible today? Lift them up. Look at the Bible. Bibles in the hands of everyone everywhere. So let’s listen carefully and pray for the message of the word of God. Shall we pray.
(從第29節開始。我希望你們帶了聖經。今天有帶聖經的人有多少?請舉起來。看看這本聖經,每個人手裡都有一本。所以讓我們專心聆聽並為上帝話語的信息禱告。我們一起禱告吧。)
這段話重現教會講壇上引導會眾進入聖經閱讀與祈禱的語境,語調平穩但又有對上帝禮讚的激昂,透過句式如「How many have your Bible today? Lift them up.」喚起集體信仰的參與感。尾奏則以感恩與宣告收結:「And we thank Thee for the sound of history and proclaim good news: that God is love.(我們感謝祢讓歷史的聲音被聽見,並宣揚這福音:上帝是愛。)」呼應Makav真愛將以福音語言將生活經驗詩化的創作立場。尾奏這段語句將歷史、宣講與神學核心「上帝是愛」相互交織,作為整首歌靈性召喚的終章。而該曲橋段以布農族古謠為旋律、合唱族語的祝福性歌詞,也展現出聖經語言在口傳文化中的詩化轉譯與聲音記憶的延續:
manaskal mu’ampuk muskun ata luc’an(快樂同在 大家一起慶祝)
manaskal mu’ampuk muskun pis-qaci-bang(快樂團聚 大家一起遊戲)
manaskal mu’ampuk muskun lisha-hai-ia(快樂同在 大家手舞足蹈)
minuampuk tu taic’an miqumicang(同樂的朋友 祝福你們)
2. 曲風與族群語言混用的政治性
而音樂與曲風的融合,並不只有福音音樂的合唱元素和展現身分認同的族群古謠,更在其中融入了輕快活潑的非洲節奏(Afrobeat)。〈Didiqaning nas maiza祢一直都在〉開頭先以電子音樂中的環境音樂(Ambient)創造輕柔的聽感,並以簡單的節拍開始主歌對上帝的讚頌:
一直在我身邊 看顧我所需要的 當我走近你面 有大大的擁抱
我愛你給予的 喜樂平安在我心 祢是信實的 最信任的居所
歌詞中的「一直在我身邊」、「看顧我所需要的」、「祢是信實的」、「最信任的居所」等語句,明顯展現出源自《聖經》的語言影響。雖非逐字引用,卻皆可在《聖經》中找到對應之處,例如「看顧我所需要的」呼應〈詩篇〉23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及〈腓立比書〉4章19節「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而「祢是信實的」則幾乎是《新約》中對上帝常見的描述,如〈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神是信實的」。此外,「最信任的居所」亦可視為對〈詩篇〉中「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意象的詩性轉譯。這類語彙在福音音樂中不僅作為靈性修辭,也承載著祈禱、安慰與召喚的情感功能,體現Makav真愛如何在音樂中將福音語言以文化翻譯轉化為族語語境中的靈性詩語與感性音聲。
而與阿爆合唱的主打歌〈Kingdom Lifestyle〉,同樣先以Afrobeat和Ambient作為前奏營造溫和的情境,再以數次的「Cikaupa kaviaz(各位朋友)」作為開頭,續以:
Haiza ca kanahipun na qalinga is taqu mu’un.
Na ka mopata ata ha. Maca is’ang mantan tu macial.
Nanu’ tu tutuza’ ca dii.
(我有一個好消息要對你們說,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心裡會超級滿足,這是真的!)
彷彿在召喚親友前來聆聽上帝的福音。接著以英文饒舌的形式重組《馬太福音》第五章「天國八福」的倫理意涵進行副歌:「Don’t get mad. Flee sexual immorality. Keeping our commitments. Love our enemies.(不要動怒,遠離性的不道德行為,持守我們的承諾,愛我們的仇敵。)」等句,呼應後段的漢語饒舌經文完善其敘事邏輯與行為勸勉: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他們必承受地土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他們必得飽足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他們必蒙憐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他們必得見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他們必稱神的兒子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天國是他們的
並在第二次副歌後,以古謠旋律吟唱的聲詞:「o ay yan na i ye yan na / o ay yan na o a i ye yan」穿插於背景直至曲末,表現了族群文化與靈性語言的交融。
聲詞在原住民族文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既非純語義成分,也非裝飾音節的音樂元素,結合節奏與信仰,參與文化記憶的表現。陳俊斌認為:
聲詞的詩學形成一種美學規範,當這些聲詞不以成員們約定俗成的方式呈現時,會被認為是怪異的或無法理解的;它也和認同有關,當演唱者在相關的美學規範下使用這些聲詞時,他們會被參與歌唱聚會的成員認定為同類,相反地,違反這些美學規範將被視為異類。(陳俊斌 2013:195)
意即這些詞彙雖未有明確的意義指涉,但具有集體性文化意義的概念,其特定的語序邏輯和使用情境展現了原住民族的認同建構。而駱維道進一步指出,原住民族於聖詩中常使用聲詞補足節奏與語句連結,為聖詩情感高峰處搭建祈禱與召喚的聲音界面(駱維道 2016a:283-285);筆者亦於碩論中指出:「聲詞的使用不只展現社會對流行音樂中原住民元素的包容程度,也承載了創作者的身分認同與表彰和對族群的情感,同時,作為文化商品也回應了聽眾的想像」(張洋 2023:34)。由此可見聲詞在原住民族流行音樂中已從相對隱晦卻又鮮明的元素,逐漸轉變為族群標記與音樂結構的核心,參與族語詩性化的建構。
Makav真愛的音樂創作融合福音靈歌、原住民族古謠聲腔、Afrobeat節奏與流行R&B概念,曲風上展現高度混融。〈Kingdom Lifestyle〉中鼓點強烈的Afrobeat節奏搭配饒舌與呼應式歌唱,呼應黑人福音音樂的節奏結構;而族語吟唱段落則保留古謠中的重音與虛詞,使曲目在音響上呈現明顯的文化聲音交織。語言與曲風的交織不僅為情感與信仰提供多重表達路徑,也讓原住民族流行音樂的詩性與文學性超越語言文本的範疇,進入音聲、節奏與文化記憶交會的美學現場。《寶藏Treasure》所建構的,不只是對信仰的當代抒發,更是將音樂作為語言,召喚一種與族群經驗、靈性敘事與未來性交織的文化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整張專輯皆與福音語言直接相關。Makav真愛曾在專訪中指出,若要推薦專輯中的單曲,她選擇〈Mavaivi不一樣〉,因為這首作品「比較輕鬆,也拋開了族群、宗教稍微比較嚴肅的框架」,她表示:「不論白天黑夜或是開車還是其他場合,聽這首歌不會有太大負擔,所以我想推薦這首歌」(原住民族產業平台 2024)。這顯示Makav真愛創作的多元面向與靈活風格,在信仰之外亦有生活性的表達與風格探索。
在這樣的語言混用與音樂美學實踐中,《寶藏Treasure》不僅展現對信仰與族語的當代詮釋,也呼應了前述「未來性」的文化觀點。Makav真愛透過使用源自《聖經》的語言、融合布農語與流行節奏的音聲策略,建構出一種根植於族群記憶、指向靈性召喚的倫理時間觀。此種未來性並非指向某個尚未到來的技術願景,而是藉由福音語言的本土化運用,開展出族群文化於流行音樂語境中的位置重構與未竟想像,亦是原住民族音樂人在音樂場域中展演文化主體性的一種未來政治。儘管有評論認為《寶藏Treasure》作為獲得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的作品,其族語比例略顯不足,但Makav真愛身為都市原住民,將布農語與聖經語言融合於創作中,不僅展現出其對族群認同與基督宗教信仰的詮釋,也透過原住民藝能專班的教育背景與混語演唱的音樂實踐,揭示原住民族在臺灣,乃至在都市中,在語言與文化場域中所面臨的現代困境。
IV. 結論
本文延續過往研究,持續關注原住民族流行音樂的文化實踐,並聚焦其中福音語言的族群文化翻譯與詩性書寫。福音音樂長期被視為宗教文化的輸入性產物,但在原住民族的音樂創作中,卻逐漸成為族群認同與文化書寫的素材與媒介。筆者延續先前對阿爆〈Thank You〉中未來性策略的分析,進一步聚焦布農族創作者Makav真愛之作品,觀察其如何透過福音語言、族語與流行語彙的交織,建構出具有靈性召喚與未來性指涉的音樂語言。《寶藏Treasure》一張專輯不僅在曲風上融合福音、電音與古謠,其歌詞更在族語、漢語與聖經語言之間游移,呈現以福音語言作為族群未來敘事的一種文化實踐。
第二節,從復古未來主義與非洲未來主義的發展回溯「未來性」(futurity)的概念脈絡,指出原住民族未來主義如何作為文化書寫策略,以回應歷史創傷、靈性經驗與族群記憶的錯置與延續。復古未來主義展現了由過去視角想像未來的懷舊美學,而非洲未來主義則以歷史創傷為起點,結合科技、神話與靈性語言書寫被壓迫族群的未來可能。本文進一步將這些觀點延伸至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場域,特別是福音音樂中。透過比較黑人福音音樂與臺灣原住民族福音音樂的發展歷程與語言策略,指出儘管後者較少展現直接的政治性語言,卻在語言混用、文化翻譯與靈性音聲中,召喚出原住民族面對殖民歷史與文化變遷的未來倫理與敘事潛能,並為原住民族文化位置的重構提供一種感性且深層的文化對應與聲響回應。
透過對Makav真愛專輯《寶藏Treasure》中福音語言的文本分析、語言混用與曲風交織的詮釋,筆者認為其流行音樂創作已逐漸發展出自身獨特的靈性語言與文化書寫形式。專輯中福音語言的呈現並非簡單直接的挪用基督宗教傳統,而是透過族語、生活語言與音樂節奏的重組,建構具詩性、情感與未來性的文本。無論是馬太福音「八福」的歌詞改編、禱告式迴還復沓的族語歌詞,抑或是Afrobeat與原住民古謠的音聲交錯,都使這張專輯超越了「宗教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傳統分類,成為原住民族音樂和文學媒介中文化再現實踐的一部分。這種以信仰語言為核心的音樂創作,不僅召喚屬於族群的未來,也重寫了文學與音樂的邊界,為原住民族流行音樂的文本性、詩性與文化政治開闢了新的閱讀方向。
本研究以單一專輯為分析對象,雖可深入觀察其語言策略與文化脈絡,然單一釋例尚無法涵蓋其他原住民音樂人在福音語言使用上的多樣實踐,除此,單就文本的分析也未能充分納入聆聽者的經驗與詮釋。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布農語聖經翻譯的詞彙替換脈絡,以及其對當代創作詞彙的潛在影響,或延伸至不同族群語境下的福音音樂實踐,補足族語文本系譜與信仰語言的再造之間的連結,以豐富原住民族音樂與文學的討論脈絡與層次。
總結而言,Makav真愛的《寶藏Treasure》展現出以宗教信仰為核心的音樂創作如何透過使用福音語言和文化翻譯實踐,召喚原住民族的未來想像與文化位置。這樣的創作不僅是個人靈性的表述,更是一種集體文化經驗的再現與詩學回應,呈現原住民族流行音樂在文本性與政治性之間的多重可能。
引用書目
不著撰人
2023 〈Makav 真愛《寶藏 Treasure》專輯商品頁〉。「蝦皮購物 Shopee」,https://shopee.tw/Makav-%E7%9C%9F%E6%84%9B%E3%80%8A-%E5%AF%B6%E8%97%8FTreasure%E3%80%8B-i. 204157510.23578402791,2023年9月13日上線。
2024 〈Makav 真愛《寶藏 Treasure》專輯音檔〉。「StreetVoice 街聲」,https://streetvoice.com/nanguaq/songs/album/97320611/,2023年9月13日上線。
那屋瓦 Nanguaq
2021 《N1:那屋瓦一號作品》。臺北:那屋瓦文化有限公司。
阿爆(阿仍仍)
2019 《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臺北:十一音樂。
張洋
2023 《原住民族流行音樂的曲風轉變與文化翻譯》。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24 〈原住民族流行音樂中朋克與未來主義的交織──以阿爆〈Thank You〉為例〉。「2024年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宣讀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知本校區人文學院,9月28-29日。
原住民族產業平台
2024 〈布農族寶藏女孩 Makav 真愛 勇奪金曲新人與原民語專輯獎〉。「原住民族產業平台」,https://explorethesun.tw/story_detail.php?id=78,2024年7月2日上線。
陳芷凡
2023 《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俊斌
2013 《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臺北:臺北藝術大學/臺北:遠流。
駱維道
2016a 〈2009《聖詩》中台灣原住民處境化聖詩之初探〉。《神學與教會》41(1):283-320。
2016b 〈音樂的小世界:台灣原住民多聲部合唱技巧之鳥瞰〉。《神學與教會》41(1):258-282。
2016c 〈台灣原住民音樂對叫回合唱樂發展之前瞻性〉。《神學與教會》41(2):426-461。
麥煜道(Paul McLean)
2024 〈The Bunun Bible (2024) and Celebration Service〉。「財團法人台灣聖經公會」,https://bstwn.org/bstwn/Bun.htm,2024年7月2日上線。
賊樂兒
2024 〈【賊樂兒 聽點樂評】女孩 Makav 真愛《Treasure》〉。「方格子 Vocus」,https://vocus.cc/article/661f36f6fd89780001f8bed6,2024年6月21日上線。
蘇晨瑜
2024 〈電音尬古謠 阿爆遊走的雙軌人生〉。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 Guid=349f0253-6275-4696-923f-d28cd4a15ab3&CatId=10&postname=%E9%9B%BB%E9%9F%B3%E5%B0%AC%E5%8F%A4%E8%AC%A0%20-%E9%98%BF%E7%88%86%E9%81%8A%E8%B5%B0%E7%9A%84%E9%9B%99%E8%BB%8C%E4%BA%BA%E7%94%9F,2024年4月20日上線。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Batu Yumin戴亞盛
2024 〈布農寶藏女孩 Makav 初試啼聲 入圍5項大獎〉。「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https://www.ipcf.org.tw/-/News/Detail?newsId=24062511415963446,2024年6月24日上線。
David, Marlo
2017 Afrofuturism and Post-Soul Possibility in Black Popular Music.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ip Hop Music. Justin A. Williams, ed. Pp. 395-41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llon, Grace L., ed
2012 Walking the Clouds: An Anthology of Indigenous Science Fiction.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Eshun, Kodwo
1998 More Brilliant than the Sun: Adventures in Sonic Fiction. London: Quartet Books.
Eyerman, Ron, and Andrew Jamison
1998 Music and Social Movements: Mobilizing Tradi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roy, Paul
2006 Retro: The Culture of Revival. London: Reaktion Books.
Makav 真愛
2023 《寶藏 Treasure》。臺北:那屋瓦音樂發行。
MTV
2023 〈布農寶藏女孩 Makav 真愛 18歲初試啼聲 與「排灣普通女神」阿爆約定20歲發專輯作為成年禮〉。「MTV官網」,https://www.mtv.com.tw/news/newsdetail/10183,2023年9月11日上線。
PlayMusic新聞小組
2023 〈年僅20歲,什麼都能唱的布農寶藏女孩「真愛」,流利切換族語、中文、英文歌唱〉。「PlayMusic」,https://www.playmusic.tw/column_info.php?id=20431&type=news,2023年8月22日上線。
Ra, Sun
2017 Purple Night. Bandcamp, https://sunramusic.bandcamp.com/album/purple-night, accessed June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