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歷史交錯與時空穿越的國際線
本期專題
第64期
2025/08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我們規劃這期原民之世界性探討的專題, 結果接踵來了多篇歷史控寫手的投稿。這是令人眼睛睜亮的一次經驗,因為雖然大家心懷過往主題,卻又多能巧妙連上了國際舞台,於是作品多有提點原民步履蹤跡的世界駐足角落,閱讀起來深刻若海,思想亦如空暇之天。
求知者都渴望認識荷蘭治臺時期本土居民的生活情況,那是400多年前的光景。活躍於臺灣土地上,且與國際勢力面對面接觸者,正是平埔各族。他們和商業政權彼此密集涵化,直接促動社會型態的改變。陳鴻瑜的文章除了鋪陳詳細族人生活風貌之外,也試圖連上人類學folk society的概念。原本此一概念的提出,係針對當代世界人類社會組成模式的民族誌觀點,如今作者時間上大幅度拉回殖民帝國主義發展初期之場域,學術圓說融通與否,讀者判斷。林頌恩一文述及將近300年之後的東臺灣。那時七腳川事件爆發,阿美族人抵抗東亞新興帝國的侵犯,血戰以及鎮壓之慘烈可以想像。近年來關心此事者眾,各項學術探討與紀念特展或論壇等等活動,更形強化國人記憶起臺灣史上在地堅毅的這一刻。林文的特殊處在於她的團隊遠赴日本東京,一起見證七腳川留於海外的紀錄和懷思的展示空間。後輩族人連線前輩祖先,無以名狀的心境,全化成文字,以供讀者們同有心情。
時間再往後拉到距今30年前,也就是七腳川過後的80多年,有一個特殊的遷徙事件發生,那是一群排灣族人移出臺灣,前往貝里斯新居的一段宗教行動。法撒克‧那墨禾在對方移住之後30載,跑去該國探索其文化再現與身分同的景況。族人因著信仰,為了護住家人生命,不願冒著承擔90年代中葉流傳的中國進犯臺灣預言之險,決定帶著老小出走。那是一次重大決定,它也造成原民成員在異地生根的一回紀錄。第四篇張洋的文章,其所表達的歷史感則更為殊異。該文主角的幾曲原民創作,主打作者所言融合非洲未來主義或復古未來主義、以及黑人靈魂音樂或說美國黑人文化或者黑人福音音樂的歷史瞻望內涵。非洲節奏帶動歷史傷痕,乃至訴諸於古老埃及太陽神力量的福祝。這是一篇臺灣越出世界縱時與貫時以及南半北半球體場域的論著。
歷史在空間上演,自荷蘭現身,經日本與阿美的折衝,轉至今日的東京交會,接著來到二十世紀末葉彷彿南島遠洋前去的排灣族人離鄉之舉,最後在當下流行音樂舞台上左右連線北美黑人與非洲原生意象。這等等的一幕幕跑過,吾人亦隨之穿梭往來,從現在出發,積極對話著過往。那條國際線路或軌道,不受限於特定標點,它在作者們筆下,如風方向走去,讀者們也藉此理解了人類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