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ītiki Taua:全球原住民研究社群團結與知識共享
時事快遞
第63期
2025/06
文/楊曉珞
楊曉珞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國際原住民族研究研討會」(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Research Conference)於2024年11月12日至15日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毛利卓越研究中心(Ngā Pae o Te Māramatanga)舉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學者與實踐者參與。這場研討會相較於其他原住民族研究的研討會,高度著重原住民族的主體性與文化實踐。主辦單位強調發表者應為原住民族身分的研究者(Indigenous researchers),或需要說明自己與原住民社群的關係,確保原住民在研究中的話語權。專題演講則安排多位重量級原住民學者與原住民社群領袖,分享原住民族知識、文化實踐和原住民族當代議題(圖1)。此外,從開幕儀式在毛利聚會所marae舉行,以Pōwhiri(傳統毛利歡迎禮)迎接與會者(圖2),到會議網站、印刷品和發表中廣泛使用毛利語,紐西蘭毛利人的文化主體性展現在每個細節之中。

圖1 專題演講中安排毛利社群領袖主講,大量使用毛利語。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4/11/14)

圖2 研討會開幕儀式以Pōwhiri(傳統毛利歡迎禮)開始,在毛利聚會所marae前面迎接與會者。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4/11/12)
這場研討會不僅是學術會議,更是強調原住民族自主性與知識分享的平台。來自紐西蘭、加拿大、澳洲、美國、臺灣,以及其他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原住民族共同討論語言復振、土地權利、去殖民等關鍵議題,展現全球原住民族研究的多樣性與連結性。我們可以從全球原住民研究者發表的題目中,歸納整理出當前各地原住民族關注的核心議題。語言復振與文化保存是各國原住民族共同努力的方向,從毛利語沉浸式小學(Kura Kaupapa Māori)到數位科技在語言教育中的應用,都顯示出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族群認同的重要基石。土地權利與主權議題則強調各國原住民族如何透過法律與政治運動推動土地返還與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紐西蘭、加拿大和澳洲的案例提供了許多值得參考的經驗。教育與知識體系的討論則圍繞去殖民化的學術實踐,學者們探討如何將原住民族的知識融入主流教育體系,並建立屬於原住民族的研究框架。
毛利研究在此次研討會中占據重要位置,不僅是因為地主國,也因紐西蘭原住民族在文化復振與政策倡議上始終是全球原民參考的重要對象。年輕一代毛利學者的研究題目不僅具有創新性,也巧妙結合毛利傳統知識與當代科技,特別是運用數位技術將毛利文化、信仰、知識、都市毛利人的當代處境等抽象概念,以各種圖像或影片具體表現。毛利語言的復振仍然是研究的重點之一,學者們分析了毛利語在紐西蘭社會的發展歷程,並探討《毛利語言法》等政策如何影響語言地位,也討論以數位技術吸引年輕一代學習語言,例如開發毛利語的應用程式(App)與線上課程。此外,土地權利與主權議題也是討論重點,許多研究關注《懷唐伊條約》(Te Tiriti o Waitangi)在土地返還談判中的應用,與政府的合作案例,以及毛利人如何利用返還的土地建立文化和教育中心,還有毛利社群如何運用傳統土地管理方式來應對氣候變遷。健康與福祉的議題則以 “Te Whare Tapa Whā”(毛利健康模型)為核心,從身心靈與社會關係的整體視角探討健康與文化的交互作用,研究顯示傳統毛利治療法與現代醫療結合後,對提升社群健康具有顯著成效,特別是在心理健康與創傷療癒方面。毛利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亦是一大亮點,無論是雕刻、編織、音樂還是舞蹈,這些藝術形式不僅被整合進教育與創意產業,也為毛利藝術家提供了發展新的文化產品的靈感。
此外,毛利研究另一特點在於特別注重青年世代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圖3),研討會中有多場討論,包括毛利青年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認同、同時與其他族群對話,也鼓勵毛利青年參與政治與社會運動,擔任文化與土地權利的倡議者。毛利研究還有一個重要面向,是透過學術與社會實踐推動去殖民化,毛利學者探討了去殖民化的不同策略,包含如何重新解讀毛利歷史並融入當代教育課程,為其他國家的原住民族提供實踐經驗與理論支持。

圖3 研討會不但有原住民青年世代積極參與,也納入歌謠吟唱作為發表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4/11/15)
這場研討會的主題為Whītiki Taua: Research Solidarities,“Whītiki Taua” 這個毛利詞彙體現社群間的紐帶與集體力量,而 “Research Solidarities” 則強調在原住民族脈絡下致力實踐合作研究。今日全球原住民族面對許多共通的挑戰,原住民研究者應進行合作、促成團結,重視知識分享和集體賦權,以增強集體的力量。1這場研討會不僅促進了不同原住民社群之間的認識與對話,也為未來的跨國合作鋪下基礎。我們在會議中分享了臺灣原住民族的經驗,並從其他國家的案例中獲得啟發,看到全球原住民族如何彼此支持,共同推動語言和文化復振、土地正義與去殖民化運動。
參與這場研討會不僅是經歷四天的學術交流,也讓與會者體會到學術研究與社群行動密不可分。在奧克蘭期間,來自臺灣的與會者們響應了毛利人爭取權利的遊行運動(圖4),不僅是對國際原住民族夥伴的支持,更是希望將這些經驗帶回臺灣共同思考與行動。這場研討會充分表現原住民族的主體性與行動力,此外,毛利人在文化復振與現代發展之間的平衡也提供寶貴的經驗,無論是在學術討論還是生活實踐中,都展現了文化作為抵抗、連結與創新的力量。

圖4 臺灣的與會者們在奧克蘭參加Hīkoi mō te Tiriti遊行,反對侵害毛利權利與主權的《條約原則法案》(Treaty Principles Bill),實際認識毛利人如何走上街頭爭取權利,而此一議題又與研討會中的討論相互關聯。
(圖片來源:楊曉珞提供)
附註
* 本文內容擷取自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2024年國際學術交流暨參訪計畫成果報告」(計畫主持人:Bavaragh Dagalomai 謝若蘭),納入本文之文字均為筆者負責撰寫,未影響成果報告其他作者之著作權。
[1]參考研討會網站(https://www.iirc.ac.nz/)對於大會主題的英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