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從局外人視角看太魯閣族pgagu的前世今生 文物掌故 62 2025/04

文/黃基成 Paljaljim Galuvu

黃基成 Paljaljim Galuvu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文專人員

  

  臺灣原住民族的物質文化當中,常出現笛子的蹤影,型制多以縱笛為主,如排灣族、魯凱族的單雙口鼻笛等,其材料的取材皆以居住周遭易取得的植物,如桂竹。泰雅族(Atayal)、賽德克(Seedqi/Sediq/Sejiq)、太魯閣族(Truku)中有一個消失、神秘的樂器「獵首笛」,早期稱為馘首笛,意即取得別人首級方能吹奏的樂器,透過樂器注入神聖的文化儀式性,族人們遵循宇宙文化觀的gaya/gaga,相信被獵者的靈會增強部落的力量,保佑、保護部落。

  首先,筆者先將本文提到的「獵首笛」稱之為「獵笛」,因謝金水老師表示現今沒有獵首的慣習,故稱之為「獵笛」,但對於太魯閣族人來說,依舊習慣使用太魯閣族語pgagu(見圖1)。

  

P79_0001

圖1 獵笛pgagu短笛(左)、 長笛(右)
(圖片來源:黃基成Paljaljim Galuvu攝,2025/3/2)

  

  pgagu的命名來源為綠鳩(見圖2),因笛聲如同綠鳩啼叫聲,故稱之。若從殖民時期的時間軸來看,1895年以前,獵笛的使用未受限制,1895年後,日本殖民時期開始禁止使用,因殖民政府誤解此樂器為部落傳達訊息的媒介,如摩斯密碼等。而後,國民政府來臺到解嚴前,嚴格執行禁止說族語,部落文化藝術、記憶也相繼被忽視,甚至是消失。直至1996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成立,才開啟族群傳統技藝傳習重新學習的新契機。

  

P80_0003

圖2 綠鳩
(圖片來源:自然系圖鑑網,https://www.naturesys.com/NatureSys/Species/ Specie,2025年3月2日上線)

  

  謝金水Taru Ilay老師於2021年完成之論文《原住民太魯閣族馘首笛與其他樂器之製作傳習專業實務報告》中記載著獵笛的文化脈絡,與謝老師製作獵笛的工序,他在文中也提到獵笛的製作以高山桂竹取材,分有三孔、四孔、五孔,於正面挖孔後,背面頂端竹節處挖出音孔,笛頭吹氣音孔則沿管壁內側鑿出薄薄縫隙,背面出音孔挖成斜角,以竹節當作木塞發出聲音。

  

P80_0002

圖3 訪談太魯閣族謝金水老師
(圖片來源:黃基成Paljaljim Galuvu攝,2024/4/25)

  

  謝老師提到在太魯閣族的「獵笛」具有性別使用上的禁忌與限制,型制分為長笛與短笛,長短笛又分三、四、五孔,其作用與文化意涵也不同,前者傳統的長笛約30公分,據謝金水老師表示:「長笛三孔是屬於法器;四孔為一般使用;五孔則為出征、獵首、傳達訊息之用」,惟在成功獵取敵人首級,並於返回部落途中方能使用,平時則無法使用;短笛約15公分,為一般男子與尚未成年之男子自娛、把玩或追求女子使用,較沒使用上的限制。另外,筆者訪問泰雅族的Tasaw Watan老師關於「獵笛」的族群差異性,Tasaw老師表示在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獵笛的使用禁忌與限制上,大同小異,唯獨吹奏歌曲依部落的文化發展略有差異。

  

P81_0002

圖4 拜訪泰雅族Tasaw Watan老師
(圖片來源:黃基成Paljaljim Galuvu攝,2024/4/21)

  

  對於太魯閣族人來說「獵笛」也是獵具,其使用的禁忌也非常嚴格,太魯閣族謹守女性不得觸碰之說,也不得跨越男性之器具,包含男性打獵器具,族人深信會為部落帶來不好的厄運,並表示平時不得隨意吹奏長笛,惟部落傳統領域遭受侵犯時,屢勸不聽才會發生獵首,為的是保衛部落的安全。

  

P81_0001

圖5 拜訪太魯閣族宋鴻偉Boqey.Isaw
(圖片來源:黃基成Paljaljim Galuvu攝,2024/4/24)

  

  臺灣的原住民族會在器具與配飾上加諸地位與神聖的意涵,代表著當時代族群的社會文化意義,如阿美族的頭目帽、排灣族的鼻笛等,皆有地位與性別的意涵與使用限制。周郁庭(2022)一文中提到泰雅族依靠口傳千年的歷史,將傳統文化保存下來,為了適應社會的急速變遷,傳統的慣習隨著時代轉變,舊有的宇宙觀面臨挑戰,體現在社會製作、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上,這些基本的「社會」與「個人」的哲學觀,作為人與人關係的基礎,也界定了性別角色的詮釋。

  在面對社會時代的變遷,「獵笛」pgagu也受時代演進的挑戰,現今可以見到獵笛多於舞臺展演中出現,成為當代展演的樂器,對此演變,Tasaw Watan老師也贊同傳統樂器與時俱進的使用:

  

現今的文化與過去不太一樣,蠻荒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今文化的優化,在獵笛的呈現,可以作為紀念、悅耳、舞台展演的樂器,我是很贊同。

  

  對於部落耆老來說,「獵笛」做為舞台展演的器具,依舊是禁忌,唯獨在獵首成功、迎接、慰靈的情境下,方能使用。對於現代的族人來說,從未經歷過傳統領域掠奪的時代,無法在濃厚的文化情境下體認,對年輕一代的太魯閣族人宋鴻偉Boqey Isaw來說,也有不同的看法:

  

就我來說,現今沒有獵首的行為,要如何傳承、延續到現在及未來,需要透過展演、媒體、學校的教學讓更多人了解獵笛存在的意義,這樣不單文化傳承,也是音樂傳承上的教育。

  

  透過不同世代對pgagu獵笛的討論,筆者認為傳統的文化規範與限制昇華到更高層次,其背後文化脈絡的gaya該如何讓族人、學生了解,或許能避開傳統型制與使用。然而,對於當代太魯閣族人來說,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若將pgagu獵笛作為展演的樂器,是可以讓族人更輕鬆認識、學習pgagu獵笛昔日的文化與故事、族群的精神象徵。

  最後,本文謹向已故的謝金水Taru Ilay老師致以深切的敬意。他將畢生心血奉獻於太魯閣族樂器文化的傳承,即便在踏上彩虹橋的前一刻,仍堅守於電腦螢幕前,以不懈的精神譜寫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使命,同時為下一場教學計劃準備。未來,筆者衷心期許自己能秉持謝老師的熱忱與精神,為文化的傳承與貢獻盡一份綿薄之力。

  

引用書目

周郁庭

2022 《傳統文化與西方宗教的交織:泰雅族多元性別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謝金水

2021 《原住民太魯閣族馘首笛與其他樂器之製作傳習專業實務報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