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野到去殖民化的南非經驗:WAU 2024的參與觀察
時事快遞
第62期
2025/04
文/法撒克那墨禾 Fasa’ Namoh
法撒克那墨禾 Fasa’ Namoh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筆者2024年11月參加WAU(世界人類學聯盟大會)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辦的國際會議。這個國際大會每年都會吸引上百位人類學家蒞臨現場,Covid-19疫情之後,這幾年大會也支援其他學者線上視訊參與發表。2024年由南非在地的人類學會負責主辦會議。提到南非這個主辦國,不得不提這個國家在近代史中充滿殖民者足跡的文化地景。作為當今非洲大陸上最大的經濟體。南非經歷了兩個殖民時期(Suveren 2019),第一次在17世紀時荷屬東印度公司開普殖民,和第二次英屬開普殖民時期。南非晚近的一百年,於1948年至1994年施行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1當時南非政治因由少數的白人政治菁英執政,從居住空間到生活各個領域,都把多數的黑人社會與族群隔離在他們認為安全的地理空間,但面對黑人族群用如此粗暴的區分手段。話雖如此,但其實南非並非是相關政策的先例。把眼光遙望到太平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陸,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早在1876至1965年,美國內戰結束之後,美國南部許多州,白人社會就有對非洲裔美人,或是其他有色人種實施種族隔離相關制度的法律(Kushner 1981)。現在談起還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那些具體的措施包含黑人不能和白人同時進入公共場所,黑人要去專屬的賣場、餐廳、廁所、巴士,教育上也不能和白人同在一所學校等等。作為國際上其中一個重要的人類學組織,在南非舉辦世界性的年會,同時也表示南非作為東道主,如何透過人類學實踐去殖民化。作為一個曾經經歷種族隔離政策的國家,當代南非去殖民化的學術運動,正在對全球人類學提出呼籲與發聲。南非同時作為筆者14年前論文田野地2,自然有許多的生活回憶和感受,本次能因參與會議再次復返南非,筆者將提出二點WAU 2024在去殖民化的研究討論提出一些觀察和問題討論。
首先,本次大會主軸是Reimagining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 Perspectives, Practices, and Power(重新構思人類學知識的視角、實踐和權力)。呼應這個主題,大會其中一場主題演講題目是Towards decoloniality and a bioanthropology of care,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由香港大學的Michael B. C. Rivera教授進行演說(圖1)。Dr. Rivera是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生物人類學博士。如今在香港大學任教,同時也進行跨領域的生物人類學研究。他近年的研究也同樣努力在去殖民性的研究領域,他也在生物人類學的研究中,把研究取徑拉向非殖民性的正義和和解,從他近年在全球多點的考古現場中挖掘,他認為去殖民性的考古發掘,及生物人類學的論述,必須提供更多從在地原住民族的詮釋與史觀為出發點。研究者雖能有科學技術的發現,但如何與挖掘當地的在地社群民眾更多合作與結合。做法看起來雖小,但卻是研究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一個重要的關鍵做法。同時Dr. Rivera也在演講中提到,作為一位生物人類學家,他自己在研究和教學場域認為道德和情感是重要的因素,如何更加大膽地提出研究主張,面對多重性的真理知識,參與其中並騰出更多空間,讓研究者之外的民眾能夠加入學術討論。同時,培養個人的同理心、責任感和道德心,藉此激發未來的學生能參與更多的社會變革。唯有下一代學生能持續前撲後繼加入殖民化的研究及論述,才有可能推進人類學知識去殖民性的研究進程,有關Dr. Rivera這方面的討論與實作經驗,可參考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first course on race and racism helps students tackle tough topics with sensitivity(Hamer 2024)這一篇文章探討Dr. Rivera在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了解在研究上更具有去殖民性的文化敏感度。

圖1 Dr. Michael B. C. Rivera主題演講時一景
(圖片來源:法撒克那墨禾 Fasa’ Namoh攝,2024/11/12)
再者,大會其中一個場次是討論去殖民性的民族誌方法和實踐,透過移民者和離散的部落原住民及非原住民的視角作探討。其中有南非當地發表人分別從南非的Khoisan People(科伊桑人)的原住民族觀點,討論在地人所面對研究上的認同和爭議的例子;亦或是從南非低地草原土地的複雜性和多面性,討論說故事的多樣性(storytelling multiplicity)。讓說故事的話語權,作為原住民研究的一種去殖民實踐。南非作為非洲大陸上,經濟實力和教育水準都在前列的國家,近年在大學端的去殖民環境運動推動上,出現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那就是2015年從UCT(University of Cape Town)校園展開的。開普敦大學作為非洲大陸上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機構,南非當地的大學生也開始展開,屬於他們在學術上的轉型正義行動,也因開普敦大學校園內,過去設立了標榜白人權益至上的Cecil Rhodes雕像,他也是UCT校園土地的捐贈者。但因為雕像和他本人背後所代表的種族歧視意識形態,學生認為他是校園裡種族歧視的象徵(racist symbols on campus),使得2015年在南非開普敦大學校內展開了 「Rhodes Must Fall」(Rhodes必須倒)為訴求的去殖民化校園行動。3而Cecil Rhodes作為英國牛津大學的校友,在開普敦大學推倒他的雕像後,位於英國的牛津大學也有更多學生在2016年發起相關的行動(詳見牛津大學校內的報導4)。
綜觀WAU2024的全球大會中,可以看見南非作為本次的會議主辦國主動且積極的想在這個重要場合,除了展示南非人類學的學術能量,更重要的是藉機讓全球人類學社群了解,南非人類學界對當代去殖民化的研究取徑有更多的話語權(Daniel and Miller 2024)。透過當地社會議題的攪動和學術上的研究發表,南非作為後殖民國家中的重要代表,他們在學術去殖民化上的努力,以及對全球人類學展開新的意義(Maditsi et al. 2024)。筆者2024年復返田野地的經驗,在這一場國際會議中的學術對話碰撞,以及聆聽國外學者的研究發表(圖2)。作為一位青年研究者,如何在學術書寫中,時刻有去殖民化的文字敏感度在身。筆者現階段認為,這個訓練是必須從每一次的書寫、學術討論中去辯明和修正。因為儘管再怎麼努力,很多時候研究者本身的生命經驗,都還是會落入思想中常以為的「理所當然」。雖然當代人類學者強調的去殖民化,但當外來學者的研究文本被當成教科書般的存在時,是否仍會持續有不對等的知識權力關係?筆者認為,這就必須回到文章開頭,港大 Dr. Michael B. C. Rivera 所提出的觀點。作為一位研究者,必須時刻帶有同理心與道德感,這樣才有可能面對田野地的當地居民時,明白要如何進行知識分享與合作共享的學術知識生產。

圖2 筆者和Tourism, Migration, and Other Mobilities in the World of (In) Justices場次主持人與發表人會後合影,2024年11月12日。
(圖片來源:法撒克那墨禾 Fasa’ Namoh提供)
總結來說,藉由WAU 2024世界大會的參與反思,讓筆者有機會、且毫無遮掩的正視原住民研究者本身所研究的視角,是否真的能天生去殖民化?還是依然復刻西方人類學理論,觀看原住民文化?能批判性論述?又或著讓人類學更具有包容性,而不只是換一套理論框架而已。這方面國內學者的討論中,劉紹華(1994)在30年前的《去殖民與主體重建》碩士論文,就在探討歷史再現和建構原住民主體性論述的問題,作者提到原住民因被殖民社會影響,因此缺乏自己的歷史史觀,所以原住民知識份子開始累積文化權的實力,建構屬於自己的歷史。而具有知識權力的人,所撰寫的歷史如何可能再現主體,更是晚近學術討論上的重點。紀駿傑(2005)從後殖民的觀點探討原住民研究議題上的族群關係,作者認為1980年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就是追求自身主體性的運動,並展開族群認同和傳統領域的正名行動。在林徐達(2011)探討〈地方知識的所有權與研究職權〉一文中,林提到現代民族誌的田野反思,認為人類學者和田野地報導人是一種互為主體式的互動經驗和雙重處境。接續上述脈絡的論述,也可從謝世忠(2000)〈人類學應是什麼?〉對於人類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對照學術界研究者及民間對於人類學論述的兩種觀點與立場。在21世紀的今日,當學科人才的養成深受西方理論知識的影響,我們應如何在既有框架中,發展出具批判性的思考能力?還能具有批判性思考,進入去殖民研究場域中,特別是以原住民社群為研究群體的研究成果,在眾聲喧嘩的社會科學理論中,還能獲得備受肯定的主體性論述更是重要與難得。最後回到筆者自身經驗,2024年復返田野地的國際會議,了解到從去殖民化的社會運動,再到南非人類學學術研究的論述。作為原住民研究者的身份,這一趟復返的經驗,不單只是表面上單純累積學術能量的發表,更是一次對研究者與田野地報導人之間擬親屬關係的重新描繪。如同筆者14年前初次踏上南非的土地,面對一切都是未知的田野地,能夠好好地詳實紀錄和訪談工作,對一位初級研究者已經是實屬不易的事。回想當時置身田野之中,那些關於去殖民研究的對話時常在腦海中浮現,卻始終未能化為文字。14年後復返,從該會議中獲得的研究思辨與反思,使筆者再一次見到報導人家中兩位孫子已長大成人的變化(圖3、4),提醒我真實世界的田野地,是報導人持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去抵抗和面對當今南非社會中對亞洲人和有色人種(Asian or Coloured)無形的歧視和偏見。也讓我有機會學習從去殖民化的視角,看見新的田野樣貌。看見,不一樣的南非經驗。也透過南非的經驗像(應該是[向])我們揭示了另一種社會處境,而這樣的困境,其實也是當代臺灣原住民族在主流漢人社會中長期面對與抵抗的課題。

圖3 2012年筆者與關鍵報導人的兩位孫子合影
(圖片來源:Jenny Wu攝,2012/ 12/8)

圖4 2024年筆者復返南非,關鍵報導人的兩位孫子已長大。
(圖片來源:Jenny Wu攝,2024/11/24)
附註
[1]參考South Africa History Online文章:A history of Apartheid in South Africa(網址: https://www.sahistory.org.za/article/history-apartheid-south-africa,2025年3月17日上線)。
[2]法撒克那墨禾,2015,〈從臺灣到南非的跨國 Pangcah:家、教會、族群認同、適應與發展〉。《臺灣人類學刊》13(1):131-169。
[3]UCT correspondence around #RhodesMustFall. https://www.news.uct.ac.za/news/debates/Transform-UCT/, accessed March 17, 2025.
[4]February 2023, Rhodes Must Fall: The Legacy of Cecil Rhodes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Global History of Capitalism Project. Case Study #31. https://globalcapitalism.history.ox.ac.uk/files/case31-rhodesmustfallpdf, accessed March 17, 2025.
引用書目
林徐達
2011 〈論地方知識的所有權與研究職權:從詮釋人類學的觀點省思Lahuy的「論文返鄉口試」〉。《臺灣人類學刊》9(1):147-185。
紀駿傑
2005 〈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4(3):5-28。
劉紹華
1994 《去殖民與主體重建─以原住民三份文化刊物為例探討歷史再現中的權力問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世忠
2000 〈人類學應是什麼?當代人類學的學院自評與民間人類學論述〉。《考古人類學刊》56:158-180。
Daniel, Antje, and Josh Platzky Miller
2024 ‘Must Fall’ Movements Globally: Transnational Flows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 Activism. Third World Quarterly: 1-19.
Hamer, Lars
2024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First Course on Race and Racism Helps Students Tackle Tough Topics with Sensitivit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ttps://www.scmp.com/news/hong-kong/education/article/3250871/university-hong-kongs-first-course-race-and-racism-equips-students-tackle-tough-topics-sensitivity, accessed March 17, 2025.
Kushner, James A.
1981 Apartheid in America: A Historical and Legal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Racial Segre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ichigan Law Review 79(4): 856-868.
Maditsi, Mothusiotsile Edwin, Modjadji Mandy Rasehlomi, Thembeni Agnes Khumalo, and Vanessa Makhensa Risimati
2024 The Role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Promoting Peace and Social Solidarity among Local Communities in South Africa. Gender and Behaviour 21(1):21291-21303。
South Africa History Online
2016 A History of Apartheid in South Africa. https://www.sahistory.org.za/article/history-apartheid-south-africa, accessed March 17, 2025.
Suveren, D.
2019 The Colonization of South Africa and the British Impacts on Development.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3557990_THE_COLONIZATION_OF_SOUTH_AFRICA_AND_THE_BRITISH_IMPACTS_ON_DEVELOPMENT, accessed March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