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花圃計畫 3.0》:從小米的「種」與「釀」中找到延續文化的路 時事快遞 62 2025/04

文/Nieqo Soqluman、邵恪玄

Nieqo Soqluman

花圃計畫發起人

邵恪玄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候選人

  

  南投縣信義鄉青年所組成的拉盟岸青年會(Malusapuz)以延續布農族傳統文化為目標,自2024年的3月起,展開第三年的小米復耕行動,即《花圃計畫 3.0》。除了復耕小米外,拉盟岸青年會也於該年8月10日舉辦〈布要釀Muskun kadavus〉釀酒工作坊,8月24日則是終場活動〈小米饗宴季〉,拉盟岸青年會與文健站耆老用收穫的小米總共釀造了三甕小米酒,在活動當天與眾人共飲,為2024年度的小米復耕劃下美好句點(圖1、2)。

  

P58_0002

圖1 《花圃計畫 3.0》終場活動〈小米饗宴季〉與會貴賓合影
(圖片來源:全葛俊良 Paian Squlumam 攝,2024/8/24)

  

P59_0001

圖2 準備與眾人分享由小米在地品系釀造而成的100%純小米酒
(圖片來源:張智凱攝,2024/8/24)

  

  2024年初春,來自信義鄉各部落的青年們在臺大實驗林和社營林區的苗圃播下粟種(圖3),儘管梅雨季時連續降了一整個月的雨,小米在眾人細心照料下仍舊成長茁壯,順利於7月採收完畢。隨後,拉盟岸青年會與卡里布安村文健站合作,邀請耆老將這些收成的小米釀製成100%的純小米酒;收成下來的小米也在〈布要釀 Muskun kadavus〉釀酒工作坊中,由與會成員親身體驗小米脫粒、風選、浸泡、蒸煮、放涼、攪和、加水等釀製過程,透過身體實踐傳承布農族的「酒」文化(圖4、5、6),並在過程中瞭解傳統釀酒時需要留意的禁忌。在這釀酒過程中,文健站耆老和青年會使用同樣的小米品系1,但是以三種不同的釀造方式純釀小米酒,反映布農族釀酒文化在家族間的異質性。終場活動〈小米饗宴季〉中,部落居民攜家帶眷著傳統服飾踴躍參與盛會,與來自全臺各地的外賓共同品嚐微酸、酸甜適中、風味厚實等三種不同風味的小米酒。

  

P59_0002

圖3 初春時,眾人在微雨的臺大實驗林和社苗圃小米田播下粟種。
(圖片來源:Biung Soqluman 攝,2024/ 3/4)

  

P60_0003

圖4 以竹篩將脫粒完的小米進行風選,除去枝梗與種皮碎屑。
(圖片來源:全葛俊良 Paian Squlumam 攝,2024/8/10)

  

P60_0004

圖5 小米蒸煮,將空心竹筒置於其中以利熱氣均勻擴散。
(圖片來源:全葛俊良 Paian Squlumam 攝,2024/8/10)

  

P60_0002

圖6 小米蒸煮完畢放涼後,放入甕中加入麴菌攪拌均勻,接續加水封蓋,等待酒精發酵一星期左右,小米酒便完成了。
(圖片來源:全葛俊良 Paian Squlumam 攝,2024/ 8/10)

  

  《花圃計畫》的名稱由來,是希望眾人能從自家的花圃或花盆中展開小規模的小米種植,以此減少大面積栽培的壓力,從「保種」開始作起。而談起《花圃計畫》的初衷,就要從信義鄉部落的農業變遷開始講起。多數人對於信義鄉的記憶都建立在梅子、甜椒、番茄等經濟作物上,由信義鄉農會所開設的梅子夢工廠更是各地遊客來訪信義鄉時的必經景點。然而在1930年間,南投縣信義鄉其實是臺灣全島小米產量最高的地區之一,與仁愛鄉並駕齊驅(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94[1936]),只是在日本殖民、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影響下,信義鄉的農耕地景已從昔日的小米田,轉變為蔬果花卉為主的經濟作物田/溫室,現今當地有種植小米的家戶屈指可數,鄉內獨有的小米品系,也在耕作斷裂的情況下逐步消失。這段農業地景的變遷,其實深刻映照出殖民影響下部落傳統社會制度與社會網絡的崩解。而復耕小米的初衷,正是對於「延續布農族文化」與「保存地方特有物種」的渴望。

  《花圃計畫》復耕的種源,來自於1977年由美國人類學家 Wayne Hazen Fogg 博士在臺灣各地部落所收集的100個小米品系(Fogg 1976, 1983),儲存在美國農業部種原庫,於2011年由臺灣大學農藝學系郭華仁教授引種回臺。其中有28個品系來自於信義鄉,分別採集自東埔部落、久美部落與人和部落。為了延續這些小米品系,2022年發起的《花圃計畫 1.0》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展開,一群跨部落青年聚集在一起,各自負責28個不同品系的繁衍。而透過共組網絡的方式,青年們也得以交流栽培技巧與心得,讓沒有農業背景或遠在臺北的布農青年們也能得到技術與心靈上的支持,打破專業與空間上的限制。

  由於第一年的栽培十分順利,在臺大實驗林管理處、暨南大學布農族知識研究中心、玉山銀行等單位的協助下,第二年的《花圃計畫 2.0》更進一步延伸到小米相關的布農族歲時祭儀,除了在臺大實驗林的苗圃種植小米外,也在栽培過程中透過課程讓參與者們深入了解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驅鳥祭、收穫祭等祭儀細節。2024年的《花圃計畫 3.0》核心主軸則延伸到「釀酒文化」,並且首次與信義鄉的卡里布安文健站展開跨世代的合作。未來,《花圃計畫》會秉持傳承文化與延續物種的初衷繼續努力,uninang miqomisang

  

附註

[1]此次使用的小米品系,在本文提到的美國學者 Wayne Hazen Fogg 的紀錄上命名為 Danalsulook,當時採集自人和部落。此品系為糯小米,其俗名與刺蔥(布農族語為 tana)、咸豐草(布農族語為 susuluk / suluksuluk)等植物相近,可能暗示穗部外觀與刺蔥或咸豐草相似。此描述資料參考自邵恪玄等人(2023)之調查。

  

引用書目

邵恪玄、陳彥麇、Maia Isnangkuan、陳玉華、鄭森松、蔡明哲、林彥蓉

2023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小米品系之農藝分析與正名溯源〉。《台灣農學會報》23(10):102-12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94[1936]《高砂族調查書》。臺北:南天書局。

Fogg, Wayne H.

1976 Setaria Italica: Its Origins and Process of Cereal Domestication in Asi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

1983 Swidden Cultivation of Foxtail Millet by Taiwan Aborigines: A Cultural Analogue of the Domestication of Setaria italica in China. In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David N. Keightley, ed. Pp. 95-11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