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靈域、疆域、與山域 本期專題 62 2025/04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多數哺乳類動物都有領域本能,人類當然不例外。然而,既然是領域,它就有所範圍,也就是自我認定的一處範疇,正是專屬之途程活動領域。人類領域界定了族群存在的可能性,也直接引導出社會文化的特定化,它們讓人們因領域清晰而有了歸屬感。本次專題收錄三篇文章,有臺灣原民課題,有中國與東南亞之交的傣族議題,也有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脈一角的論題。各篇剛好分別談到神靈的領域、國度的領域、以及山巒的領域。

  阿美族Lidaw部落傑出女史林妍伶貢獻了一篇探討自己與sikawasay巫師於祖靈祭場域裡,一起前進擁抱祖先與眾靈的路途記實。當代的有形無形文明設施,正位處靈路踏尋的前方左右,它們不僅卡位,也陌生於此一祭儀文化,而族人在傳統引領之下,接續突破與化解,也得以和國家賦予的品牌價值共處對話。作為現代人,尤其是部落新成長的知識分子,將自己安置於靈域境內的一個學習者、浸淫者以及同命者位子,古今一氣,合力與百年變遷進行對話與批判,構成了一份啟迪讀者的人與靈故事文本。

  謝世忠的文章是一篇描述雲南與寮國北部接壤之中國邊地型態轉換的過程,它告知了一個固定疆域實質上的飄浮幻化屬性,也直接論及當代國族-國家邊疆文化的今日樣態。該文談到傳統中國邊疆的模樣,在今天的雲南省極南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幾乎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摩登大都會的建成。然而,舊時代邊城風采,卻於不經意之間,溜到南方的寮國北部再現其貌。於是,當下的中國邊地,事實上已經跨越國境,以一邊摩天一邊小屋的新舊雙重特性問世。這是新世紀以來的事情,疆域不再僅是固制疆域,它的全新浮漂移轉,給予知覺者一記大大衝擊。

  地理學家陳毅峰寫了一篇優質的報導文學作品,它的難能可貴在於其完整地引導我們認識了世界級大山嶺、喜瑪拉雅在地雪巴人社群、以及外來政治勢力與個人冒險家間,寫下的百年激情敘事。作者與其夥伴冬日從平地出發,經過臺灣高山等級的3,000多公尺中繼站區,進而抵達可以眼見聖母峰的5,000多公尺正式登頂出發營地,然後再徐緩下山回到原初。這期間有著喜馬拉雅近現代史傷痕的反思,也有對雪巴族人為何總會現身的政治文化典故說明,更有著一份敬山愛山人,正在領受風寒雪吹調教己身的深刻心情。山域是如此的可愛可觀可畏。

  大家都曾步入田野,也會於情境裡受到實質震攝或心境牽絆。本專題的三位作者各在其參與觀察路途中,領受到靈域、疆域、與山域的動態景象。每位作者均有濃濃的沉澱於底之心得,細讀文章必有同感,期盼讀友一起進入他們的論述世界,各場域在此或已融通,不論它是靈是疆或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