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返還的跳開與迴避 文獻評介 60 2024/08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賴韋利 Kai Limadjakan

2022 〈文物返還的另類可能:共同策展、認同與文化教育─談「召喚Kaviyangan的記.藝─回佳」的共作展經驗〉。刊於《探究排灣學─知識體系的建構與連結》。李馨慈 Tjuku Ruljigaljig 編,頁211-235。屏東:國立屏東大學。

陳叔倬

2022 〈排灣族祖靈柱國寶登錄的多元敘事〉。刊於《探究排灣學─知識體系的建構與連結》。李馨慈 Tjuku Ruljigaljig 編,頁239-262。屏東:國立屏東大學。

  

  博物館內的文物來自何方?這是一個大哉問。在參觀展場驚嘆精彩之餘,若有稍許片刻,想一想如此大量被層層保護的物品,竟能一起集中,且共同享有歷史文化價值,怎不是一大奇異?藏有較多原住民族文物之館舍者,其所以特別之處,即在於族人的文化生產結果,幾乎全數搬到館內,然後它們的故事,也就由非屬部落的典藏專業來主導述說了。

  上述的情況大致可以涵蓋世紀之交以前的百年光景,惟時至今日的新世紀二十數年間,原民聲音以及社會支持管道,外加政府也接續參與,直接論及此等文物的合理歸屬課題,至少我國是如此情形,而歐美例子則有先於數年之紀錄。在臺灣,大家的公開態度一致,那就是,響應原民的主體性!先不問進度快慢,基本上臺灣的博物館演化方向也是如此。至少近幾年出現過「文物婚禮(或說國寶婚禮)」與「文物結盟」等之前所稀奇罕見的部落與體制機構合作方式,雖然後續並未引發更大之積極討回文物的典藏衝擊事件或原民社會運動,卻也陸續引來部分批評討論。李馨慈主編的《探究排灣學》一書,即收錄了二篇針對相關議題的文章。

  賴韋利 Kai Limadjakan曾協助研究機構將所藏部落服飾文物轉至原出部落展示之計畫,他是工作人員,也是新一代族人。文章的論述主軸從前文所提之文物婚禮與文物結盟起始,接著才是本次服裝為主的展覽活動。同一個部落,經歷婚禮、結盟以及文物回家等等過程,表面上大家所支持的部落主體性,已有了不錯的成績,畢竟,其中策展或主導,多由部落人士出面。作者論文題目以及所呈現出的文章觀點,就在於強調雙方合作,同時喚起年輕族人認同與學習。不過,那是副標題的文字,而主標題卻是以「文物返還」的字詞來引領注目。換句話說,作為文章讀者,我們一方面看到作者身為原民新知識份子的包容豁達態度,另一方面卻也讀到特定觀念的模糊潛藏或說迴避之處。至少文字內透露出了期盼文物返回,以及來自族內之批判聲音未曾歇止的訊息。難道這是多數原民年輕一代會有的舉措?也就是,事實上,就如同過往,在體制機構之專業形式壓力下,原民之無力,似乎依舊未變,而在文物擁不擁有的課題上,青年們的典型回應,就是如此,一半配合,一半無奈。

  相較於前一文的直接題目出現「文物返還」字眼,陳叔倬文章標題很中性,就是各方敘事並陳之意。作者跳掉或迴避了「返還」的敏感詞彙。他的確先敘述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作為,包括文物婚禮與文物結盟等事的發生歷程,以及典藏一方的以原民主體性為要的支持。惟到了後半部分,作者寫到了更具體之文物應該回到部落的主張。賴韋利 Kai Limadjakan有說到部落指控文物婚禮有如「出賣靈魂」,惟沒有細說情節。而陳叔倬對此則有較詳細的說明。二位作者關注的事件相同,也都提到族人嘆息聲的存在,文物縱使來到部落,時間一到又要離去,根本再也看不到了。其中陳叔倬結語之處,更直白說出理應歸還的部落意願。賴文題目直接,內文多所隱晦,陳文則題目平凡,文中卻有表意。惟他們事實上都有文物終歸不再之感慨,只是說詞上明晦不一而已。

  過去的世紀時光,「科學唯一」述說著國家進步的必要性,於是原民文物被剝離族人生活,轉而至機構典藏,從未引發可能會出現問題的意識,大家如此作為非常平常,也據此認定科學家的價值,畢竟學術素材已然到手,且永久守護住了。時至今日,學術依然重要,只是多了一個「原住民主體性」的守護神。祖輩學者辛苦將文物搬下山,數十年甚至百年之後,後輩學人將同樣文物回搬山上,或者以各類有形(如複製)無形(如婚盟)方式,說著兩方共有的美好情事。只是,回鄉之後以及結婚與結盟之餘,文物真品依舊在機構不動如山。所以才會說科學至上之本質,基本上沒有改變,反而原民一方展現的包容更形突出。不過,二篇文章作者或顯或隱,或跳開或避躲潛藏,讀者卻已能體認到,他們關心的仍是:文物終究還是回不來!到頭來文物失落還是重點,那怕「原民主體性」已經被揭舉遵從無數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