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原民世界的臺灣心 本期專題 60 2024/08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這次專題的推出,係建立在一個古典又新穎的想法之上,說是「古」,的確,自原運一起始,就一天不離此,那是「世界原民大團結」一語的常掛嘴邊,而論到「新」,卻也是事實,畢竟亟欲統合全球原民,哪可能說說即是,勢必每回呼籲,都有一種最新出發的姿態。「南島」在臺灣業已赫赫有名,學術媒體政策活動書寫講話等等云云,總見此起彼落。帶著神秘汪洋又具實小不點土地意象的南方之島樣態,早就征服你我的想像方向。想到原民,就是南島,後者與前者在臺灣相依並存。話說這是臺灣唯一,其他所謂南島國家其實很是罕見。也就是被臺灣稱作南島國家者,在其內部其實對「南島」一詞卻是相對陌生。因為,「南島」只是一個極為小眾的語言學名詞,它不會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考察臺灣原運歷史,或者說包括國際第四世界原住民族族群運動在內,事實上,聯合各地原民的口號,卻總是鮮明具在。於是,論及臺灣原民,實難以僅僅看到南島。非南島的原民要素,就和南島一樣,始終黏貼著近半世紀以來的本土原民社會運動。本專題的規劃,就是基於此一考量,期盼收得較廣泛之討論世界原民的文章。

  本期投稿踴躍,經過審查之後,專題收錄四篇,剛好南島與非南島各二。以原民作家特定作品為材寫就文章,是臺灣研究原住民族文學的典型模式,也就是說,近幾十年間,有為數不甚多的代表性作者大作,被多次搬上論述場域,換句話說,專家幾人,專著幾文,一直是主角。本期的許明智文章就是典例。作者以二本小說,來架構第四世界的跨越時空模樣,一本為東太平洋的點狀紀錄,總能與回到蘭嶼老家之文化比對有所呼應,而另一本的近百年前故事創造,則拉近北海道與臺灣共有的日本經驗。第四世界經由作者的精鍊文字,彷彿真的穿越今昔,它忽然間活存於小說文學之中,而原本的原民現代政治經濟權利呼喚之聲,一下子似乎找不著痕跡。難道只要政經無望,就必然是激起文學希望的起手式?

  洪婉瑄Lregan Pakawyan的Rapa Nui/復活島是南島範疇的另一篇。該島的所在位置距離前段第一本小說述及之庫克群島約有5000公里,二者都屬於玻里尼希亞或南島東部族群傳統航路範圍,非常引人入勝。作者登上島嶼,或可與當年先祖踏上臺灣也是島嶼的心情相互對照。臺灣知識界特定人士總是熱烈想像南島,不論是小說式的模擬造訪,還是實際跑這麼一趟,不僅很有戲劇感,也頗具歷史抓入手的快感。婉瑄以報導文學體例敘述島上人文自然景觀,讀者可以一覽學習,只是副標題的字詞,可惜略有俗庸之氣,畢竟孤島神秘不必她強調,早半世紀的文獻報導就是如此,而揭開面紗更不是島嶼目前的急需。看待一個地點,當然可以更具開朗性,也應賦予它一個積極未來的鼓舞力量。

  二篇非南島者,一在南美,一在北美。前者是報導文學,後者則較接近小論文規模。年輕臺灣知識分子喜歡世界走動,這是好事,前面的Papa Nui之旅,以及此處作者潘貞蕙Yaway Suyang對智利最大原住民族群Mapurbe/馬普切之城市空間的造訪,都很能說明此一熱潮的興旺。作者記錄了舊村新蓋或續存情況,以及藝術與儀式的正被積極鼓勵發展,均足以回應族人在必須居住都市景況下的族群文化堅毅事實。到此一遊或許是簡單事情,但,作者不放棄可能的深層認識機會,於是接觸談話的過程書寫,十足幫助讀者得以更加知悉一個更遠於庫克和復活島群之地區的第四世界原民成員景象。北美的該文,出自盧山晴之手。他敘述至少四段自被征服俘虜,經過同化,最終來到自我藝術學院成立的近現代印地安美學文化發展路程,前三段陸續展現出飽受壓迫中的抵抗畫筆,直至族群覺醒與社會反思時代的到來。作者特別分析了幾幅畫作的內涵,加深了吾人對於北美原住民族藝術史的認識。白人對上印地安人,這五百年以上的接觸紀錄,基本上本土族群的非文字圖像創造世界,業已能述說出一個總體故事。

  四篇文章寫的第四世界有文學有美術,也有棄世島嶼和都市原民,它們涵蓋了南島與非南島。南島接合非南島是我們專題的期待,而它正是建基於臺灣原運數十年間所生成的另類國際關係。作者們的努力是一個開端,就和前文筆者說到每次一有國際場域事件,必是一種新起點的宣揚。本期專題看到了臺灣南島與國際原民雖熱卻冷的過往脈絡,因此就設法喚起你我更多關注,而它也正是世界原民的臺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