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拾起.堅守──從青年的角度淺談太巴塱部落男性頭飾文化 文物掌故 58 2024/04

文/黃基成 Paljaljim Galuvu

黃基成 Paljaljim Galuvu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文專人員

  

  頭飾在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裡佔據了重要的標誌,李莎莉(1998)提到帽子的功能在於遮陽、避雨及保護頭部,後來則變成一種標誌。在阿美族的年齡階層和制度中,帽子是一種重要的飾物,更為社會地位區別的標誌,族人會用各種不同樣式的飾物,把帽子裝飾得相當美麗,以表特殊階級地位,並於部落階層、制度裡嚴禁較低者使用或仿作,因而形成帽子的神聖意義。

  位處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側的太巴塱部落,屬秀姑巒阿美,分為北、中、南、東富村,太巴塱部落是人口眾多、古老的部落,石忠山(2008)提及太巴塱部落約於1937年稱之為「富田」(其意為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此乃屬官方語言之行政命名,由於部落對文化保存及價值的認同,再加上民族意識的覺醒,直至1996年才將此老地名還原為「太巴塱」。

  Tafalong為太巴塱部落阿美族語,意指「有很多白色螃蟹的地方」,故在部落裡有許多螃蟹的意象裝飾。筆者分別於2022年至2023年著手太巴塱部落男性頭飾文化意義的田野調查,訪談人皆為部落青年,觀察到在具有年齡階層和頭目制度的阿美族社會中,帽子與服飾皆具有社會地位區別與權力的標誌,而在男子年齡階級制度中,會有不同的頭飾表現,也代表著不同的身份與標誌。

  圖1是由紅色毛線編製而成,太巴塱部落稱為renge’,該頭飾會依照個人喜好在上面用貝殼及其他材料做裝飾,為尚未有階層的男性1唯一可配戴的頭飾,但有階層的男性也會於年祭期間方便工作而配戴,並在年祭前階層開會討論是否配戴renge’,而這也是我們常見的阿美族頭飾。另外,圖2也看見renge’會出現於已退休之部落耆老的裝飾中,與前者不同之處是會戴上藤帽,現今則大多使用一般帽子,並於帽外再加上renge’

  

P92_0002

圖1 renge’ 頭飾
(圖片來源:黃基成Paljaljim攝,2023/8/20於太巴塱部落Ilisin年祭)

  

P92_0003

圖2 退休耆老配戴藤帽與renge’
(圖片來源:萬中興namoh提供,2022/8/19)

  

  圖3為太巴塱部落的potay,據訪談人曾明治表示potay名稱由來是以前有獵人頭的文化,部落之間常為了土地領域紛爭而獵殺人頭,有次獵到人頭的人名叫Potay,為了感謝他、紀念他,故將此頭飾稱之為potay。可配戴之階層為由下往上數第二階,而型制會用一個板子製作,上方插上四根羽毛,代表著四個祖先(但說法不一)。板子的製作材料有許多種說法,有檳榔樹的葉子、鱟魚的殼、鐵板等,而因時代的演進、取材的方便,板子的材料也與時俱進,改用珍珠板。

  

P92_0004

圖3 potay
(圖片來源:林應欽Tilo提供,2023/8/5)

  

  圖3的頭飾常會於與年祭(Ilisin)期間與報信息(patakos)時穿戴,而下半身會穿著黑色片裙(takiw),但在報信息(patakos)時不會配戴情人袋(alofo’),回到祭典後才會戴上情人袋。

  據訪談人曾明治、李宛縉表示在太巴塱部落有因流行而產生的頭飾(見圖4),稱為tamohong,是1955年阿美文化村成立之後創新製作下的產物,並流行於許多阿美族部落,不單單只有太巴塱部落。後期則被賦予地位的象徵,如村長、部落重要行政幹部,但在太巴塱沒有特別的意思與象徵。

  

P93_0001

圖4 tamohong
(圖片來源:黃基成Paljaljim攝,2022/10/11,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藏品)

  

  阿美族最高領袖是頭目,透過選賢與能制度,由地方領袖、男子年齡階級與祭司家代表在會議中選出。而kuwaw在太巴塱部落只有頭目與祭司(sapalangaw)可以配戴,表示身分、地位、權力的標誌,在部落也各司其職,其功能區分會以服裝辨別,頭目著紅色,祭司則為藍色(見圖5)。圖6為太巴塱部落頭目配戴之kuwaw,此物件為桃原文化創意工坊王富妤老師2023年仿製父親王成發頭目的帽飾再製,可見頭飾特色猶如清朝官帽般,加上帝雉、老鷹、鴕鳥中絨毛與白色絨毛、鬥雞鳳尾毛、大冠鷲羽毛。經歷殖民者的轉換,筆者認為帽飾的意義是傳承下來的,而從外部來看,大而美,加上許多鳥類的羽毛,表示作為階級、部落的徽章、神靈的信使、力量的象徵,也是部落族人敬重的角色,僅頭目可配戴。

  

P93_0003

圖5 太巴塱部落牆面頭目(左)與祭司(右)人像彩繪
(圖片來源:黃基成Paljaljim攝,2023/6/11)

  

P93_0002

圖6 kuwaw
(圖片來源:黃基成Paljaljim攝,2023/12/25,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藏品)

  

  筆者訪談李宛縉提到kuwaw是圓形,比喻大冠鷲以圓型的方式盤旋,象徵頭目在部落裡要做一位圓滑、可以磨合兩方意見的領袖,而頭目的帽子為何會微翹的原因是因為大冠鷲停下來的時候頭是微翹的。

  李莎莉(1998)談到使用各種不同樣式的飾物,把帽子裝飾得相當華麗,已表示特殊階級地位,並嚴禁較低者仿作與使用,因而形成帽子的神聖意義。從此篇文章的田野訪談也可看見太巴塱部落依舊保留帽飾嚴謹的使用制度,以表社會地位的區別。本文以田野訪談太巴塱頭飾的調查,淺談太巴塱部落男性頭飾的故事與配戴限制,筆者認為,不管是那個族群,未來在面對不同文化的交融,帽飾製作的材料或許會日進改變與創新,但帽飾的意義會依循部落的文化制度、脈動傳承下去。

  

附註

[1]此處尚未有階層的男性為尚未訓練完成的男性,約莫12-17歲,在臺東地區的阿美族稱之為pakarongay,在尚未有階層時,會依附於青壯年最小的階層學習部落事務。

  

引用書目

李莎莉

1998 《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南天書局。

石忠山

2008 《太巴塱部落志》。花蓮:花蓮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