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合奏:看見桃園市都會區原住民女力的崛起
時事快遞
第58期
2024/04
文/李慧慧
李慧慧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教育文化科科長
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數已達8萬2千多人,僅次於花蓮縣,並擁有完整16族原住民族群。在人口結構上有二大特色,一是設籍都會區人口超過88%;1二是阿美族佔了將近半數。2過去,原住民遷居都市被視為有社會適應的問題,生活需要強加輔導,期能跟進平地住民(Lewis 1975: 391-401;李亦園 1982)。因此,臺灣省政府於1985年8月10日頒訂「照顧遷入都市居住之山胞生活應循之原則及實施要領」,各縣市轄區有遷居都市30戶以上的山胞住戶,必須成立「山胞生活改進協進會」,爰此桃園縣在都會區12個行政區設置了協進會,直至1994年原住民族正名入憲,山胞改為原住民,並刪除「生活改進」之貶抑性字眼,迄今稱為「原住民族協進會」。
移居桃園市的阿美族人承繼傳統辦理豐年祭,以具地緣關係形成的社區,遴選頭目、組成年齡階級及婦女會等,延續原鄉部落組織及傳統祭儀的內涵;各行政區內的社區頭目,亦會遴選區內總頭目,主持區級豐年祭。桃園縣政府為順利推展原住民族政策,於2008年訂定「桃園縣都市地區原住民事務幹部組織輔導要點」第三點揭示事務幹部組織,係指頭目組織及原住民生活教育協進會等二個系統,前者「頭目組織」,分有市級/區級/社區等不同層級的頭目,負責歲時祭儀文化傳承之推動;後者「協進會組織」,係由政府每年編列經費維持運作,協助政府推行政令,照顧都市原住民生活,並兼顧保存傳統文化。2014年桃園市升格為直轄市,廢止前項規定,3於2015年發佈「桃園市原住民族事務幹部組織發展要點」,第9點載明市副總族群領袖7名中需有3名山原,以鼓勵山地原住民共同參與。另外,區族群領袖185名,需有70名為山原。
桃園市原住民族事務幹部是原住民族政策與福利的重要推手,也是文化傳承的要角,亦在原住民民意代表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天鳴 2014:151-152;陳文德 2013:169)。桃園市升格直轄市迄今,已辦理三次桃園市原住民族事務幹部選舉4。最近一次係於2023年下半年辦理屆期2024-2027年事務幹部選舉,包含10月底完成區總及社區頭目改選;11月4日辦理各區協進會主席、副主席投票;11月26日選舉市總頭目及市副總頭目,共推(選)舉263名。
近三年選舉結果男女性人數比,經筆者統計如表1,2016年選舉結果女性有21.72%,而2023年已達42.58%,女性參與事務幹部人數比例大幅提升了20%,協進會幹部女性有40位,男性26位,女性人數高於男性。協進會肩負重任之主席及副主席均有5位女性,以往由男性擔任之青年組長,男性有12位,女性有9位,婦女組長21位均為女性。歷年統計數字的變化,足見原住民族女性進到都會區之後,參與原住民族事務幹部的比例提升,有了更多展現自我能力的舞臺。
筆者於2023年參與觀音區主席、副主席選務工作,發現3組侯選人均為女性,她們展現出幫助離鄉背井族人的熱忱,並把事務幹部當成鍛鍊自己的機會。觀諸性平倡議者欲從各場域看到對女性的參與,協進會不僅反映都會區具有對女性友善的環境,亦彰顯女力在公共事務參與的提升,尤其是協進會幹部需善於撰寫計畫、溝通協調、核銷等繁雜的行政事務,女性在此展現優勢,也回應了自1970年代,臺灣開始出現本土婦女運動,挑戰父權主義下婦女長期弱勢的處境及地位,致力改革兩性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石素英 2012:6;陳芬苓 2005:15)。
相對於此,市級總頭目/副總目及區總頭目,仍均為男性,且未曾有女性擔任之情形,顯見主持傳統文化祭儀者,仍難以超越性別框架,族人認為傳統是需要被維持,也就是性平很難去挑戰,在儀式上性別分工明確的部分。更深入地看,主持重要儀式者,亦實是權力的象徵,這種權力在傳統長期結構延續下,也是不容易挑戰與跨越。從這樣不同的組織對照看,協進會組織並非文化權力的表徵,而是行政事務的推動者,反而女性有更多參與的機會。
從都會區原住民族事務幹部女力參與傳統與現代交織,符合都會特性,更呼應了強調性平的時代趨勢發展。另,在桃園市政府2014年升格直轄市前,自2000年即成立了主責原住民事務的機關─原住民族行政局,升格前15年的時間,共歷經3位行政首長,均為男性;升格後10年的光景,也有3位首長,其中已出現了2位女性,從這也可看到女性在公務部門受到重視,這樣的變化也見於目前六都原住民族行政機關首長均為女性,是可喜的現象。
圖1 2023年觀音區協進會主席、副主席3組侯選人均為女性
(圖片來源:李慧慧攝,2023/11/4)
圖2 2023年觀音區協進會選舉唱票情形
(圖片來源:李慧慧攝,2023/11/4)
圖3 年輕女性族人穿著族服及帶著幼兒關心原住民族事務幹部選舉
(圖片來源:李慧慧攝,2023/11/4)
圖4 關心原住民族事務幹部開票情形女性多於男性且相當專注
(圖片來源:李慧慧攝,2023/11/4)
表1 桃園市原住民族事務幹部近三屆男女人數比
(資料來源:整理統計自桃園市原住民族行政局工作報告)
附註
[1]桃園市有13個行政區,除了復興區為原住民地區,其他12區均為平地地區,通稱都會區。
[2]參見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812FFAB0BCD92D1A/47DCC78D5EC386CDF6BA256524B47291-info.html,2024月3月7日上線。2024年1月設籍桃園市原住民族人數計82,459,阿美族則有39,332人。
[3]桃園縣都市地區原住民事務幹部組織輔導要點於2014年12月25日公告廢止。
[4]三次分別為,第一次是2016年選出2017-2019年。第二次是2019年選2010-2023年,考量不與縣市長選舉同一年,改於次年選舉,該屆任期延長一年,並修改要點改為四年一屆。第三次於2023年選出2024-2027年之事務幹部。
引用書目
尤天鳴
2014 《都市阿美族在桃園縣的結社》。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石素英
2012 〈多元價值─從女性觀點出發〉。《新使者》132:4-9。
李亦園
1982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灣研究叢刊 7》。臺北:聯經。
陳芬苓
2005 〈跨越父權/母權之分─原住民族群兩性關係之初探〉。《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177-221。
陳文德
2023 〈臺灣都市原住民的治理:桃園市的例子〉。刊於《邁向治理與世界構作的人類學─比較南島觀點》。郭佩宜、鄭瑋寧編,頁233-28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Lewis, Oscar
1975 The Culture of Poverty. In City Ways: A Selective Reader in Urban Anthropology. John Friedl and Noel J. Chrisman, eds. Pp: 391-401.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