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水土的現代性 本期專題 58 2024/04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一本本民族誌詳實紀錄,被人稱頌許久,從日治時期一直到至少上世紀的八零年代,將近百年,都是如此,而那些文字千萬語,基本上就代表了原住民。後輩學子總能看到圖冊架上的該等專著,然後自己撰寫學習報告時,直接參考使用。人類學與民族學的訓練,自此開始,原民族群部落樣態就此也被完整分類固化。問題是,現在是當代,自日治時期起就算是了,那麼,原住民也當然是當代的一份子,怎會永久被固化在那制式標準般的生活模式?他們身處當代,時刻都在展演身為當代人的現代性特質,不可能總是那般固化了的模樣。於是,原民現代性成了今日認識原住民族的新挑戰。本次專題的三篇文章,就是針對原民家園本身與周遭乃至國家世界範疇的具象描寫,他們與它們均不再被固化於部落政經親族的描述,從而多能直接書寫當代的原民現代性。

  陸浩宇論及當代部落與空間重製的一文,描述卑南族卑南社領導家系的百年失落故事。一個社群土地全然擁有者,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在外來國家集團統治安排下,逐漸喪失原有權力,惟族內人士加上外部勢力,一起營造出泛稱卑南組合的組織,以接近過往領導家系的模式,試圖接管土地資源,以期使部落持續穩固。這是轉往現今世代的不得不然過程,它是族群的發展,也是力量興衰的紀錄。作者觀察入微,觀點突出,尤其強調這是當代的一齣史實,編委同仁一致肯定,更欲積極推薦本文。

  林頌恩看到成長班遍存發展的文章,也是書寫卑南族,它的時空範圍比前文更近今日,一個是當代,一個是當下,十足現代性的關懷。文章主要是敘述卡大地布、卑南、以及初鹿等三社族人,一起養成少年成員族群知識的努力過程。大小青年和小小青年一起同學,有講課,有論壇,有走訪,也有跑步,全部都是傳統卑南族世界的體會經驗。期間的文化資訊不時湧現,一系列地注入幼年孩童心靈,這無疑是族群意識躍起的一刻,族人命脈相沿,端賴大家的用心與學習。

  蕭冠祐的文章,探討了狩獵在於鄒族領域的人與動物關係位置。他藉此剖析了殺與被殺的對望一刻,而那正是其副標題所示之生態人文內涵主軸。作者至少有山羊和雞隻的取其生命參與紀錄,那份難以去而忘之的血戮記憶,以及與人烹調享用的滋味感受,一起交織成為省思文字。居處在必然強調反思的現代,多到不行的動物權利呼籲與生命唯真的價值壓力,總會驅使相關人等多一層思考,文化或許也會藉此改換面貌。不過,傳統的道理何在,鄒族的此則殺生詮釋,或可得其部分的答案。

  想到原住民族,山林海河土地必然躍上心頭,那全是族人古今承襲的根。只是,作為現代人,此份堅硬牢固的社會文化基石,必已受到來自他者以及自我生成的撼動。二篇卑南文章,都在講失去的那一份,然後再舖陳競逐取回的現代性機制。而鄒族狩獵一文,不僅是民族誌省思,也是族人大範圍安身立命世界的當前理解。土地與山林還是人們的依靠,只是轉個彎,大家齊力創造出一份當下的處置哲學,而那據稱就是一種水土的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