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台湾原住民文学への扉:「サヨンの鐘」から原住民作家の誕生へ》 新書視窗 57 2023/10

文/林志興

林志興

卑南族語言推動組織計畫主持人

  

作者:下村 作次郎

出版社:田畑書店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ISBN:978-4-8038-0407-2

  

P100_0002

  

  本年(2023)有一件與臺灣原住民文化相關的要事,值得為文慶賀,那就是日本學者出版了一本有關原住民的大作《台湾原住民文学への扉:「サヨンの鐘」から原住民作家の誕生へ(通往臺灣原住民文學的門戶:從「莎韻之鐘」到原住民作家的誕生)》,它是由日本天理大學已退休的下村作次郎教授所著,是一本厚達592頁的宏宏巨著。在其大作中,細數了當代原住民族文學發展的軌跡與脈絡。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一位下村作次郎教授。他是日本国和歌山縣人,1949年生於和歌山縣新宮市,擁有文學博士。他任教於日本天理大學(位於日本奈良縣天理市),目前高壽七十有四,已退休。天理大學是由源自日本的宗教組織天理教所辦的一所私立大學。該所大學與臺灣研究關係深厚,其所屬的天理參考館(博物館)就擁有二千餘件臺灣原住民族(包含平埔諸族)的精美文物,廿世紀末起,臺灣愈來愈重視自身的文化資產,所以原住民與博物館界,就常與天理大學產生互動。然而,除了文物與文化的互動頻繁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天理大學與臺灣文學,特別是臺灣原住民文學的互動更加頻繁。互動頻的原因,是因為天理大學擁有一位熱心、專情又精通臺灣文學的下村作次郎教授之故。若我們形容天理參考館與臺灣的連結是物的連結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下村作次郎教授是人的連結(特別是文學界人士的連結)。

  據筆者所悉,下村教授原初主修中國文學,或許受到恩師中村孝志先生(臺灣研究史的先驅,主要貢獻在翻譯多部與臺灣有關的荷蘭時期重要文獻)的影響而對臺灣研究產生興趣。但是,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關聯,卻是緣於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錦發先生(任期由2000年7月至2005年6月)的大作《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1989年由晨星出發社出版)。他被這本書吸引與感動,並進一步將之譯成日文《悲情の山地 台灣原住民小說選》(田畑書店,1992年10月)。此書,也是臺灣原住民文學譯成日文的第一本著作。也由此打開了下村教授志成橋樑,促進臺灣原住民作家與日本閱讀界互動的事業。

  翻譯與論述臺灣原住民文學作品,促進日本讀者認識臺灣原住民的文學世界。1992年起,卅年歲月雖然倏忽而過,但是,他在這期間完成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學作品的譯作、論文及促成的相關研討會,成果卻十分豐碩而令人盛讚。因此,在2012年12月18日曾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頒贈「一等原住民族專業獎章」。

  本書可以說是他30年來研究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集大成,更可以說是日本學界研究臺灣原住民族近代文學的首部巨著,也是日本臺灣研究學界中,走出人類學領域的重要里程碑。雖然本書是以日文出版,但是本書所呈現的研究視野的寬度與深度,相較與臺灣方面的研究而言,其成就不惶多讓。唯憾,受語言理解的限制,阻絕了一般臺灣讀者一窺其堂奧的機會。為了促進更廣深的學術及文學交流,促成中譯本的出版,應該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由本書的章節安排,可以看出是作者努力了30年的結晶。全書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以『兩個故事—「沙韻之鐘」與「義人吳鳳」』為主題,詳細探討了由外來殖民統治者為了自身的利益所塑造的故事。對筆者而言,能由作者所呈現的內容中,深切體會到原住民在這兩則故事中,被他者所塑造的無奈與傷害。作者特將之擺放在第一部份,明喻了原住民在未掌握書寫能力,自我發聲之前,被書寫的景況。

  第二部份標示著「臺灣原住民文學的世界」,由章節的主題:臺灣原住民文學導言/臺灣原住民文學的本質/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文學的研究—以翻譯、出版和書評為中心/原住民知識份子對臺灣原住民文學的言論/孫大川的原住民文學論/原住民女性形象是否被「可視化」?/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文學的接受情況等,一一呈現了臺灣原住民的社會文化處境、原住民文學作品關懷的主題,以及界定原住民文學世界與參與者身份屬性的議論等等。書中特別提到山地文學轉折到原住民文學的時代背景與脈絡。

  而第三部份名為「臺灣原住民文學點描」,日文點描之意有素描或速寫之意。換句話說,作者在這個部份分的五個章節點出他關懷的幾個重點議題。這五個重點包含了第一章「從霧社的視角」解析有關此一重大事件相關的書寫,包含了漢族作家及日本作家的作品;第二章「山與海的世界」,重點聚焦於孫大川有關臺灣原住民文學的論述與評析;第三章「山地的文學」,透過原住民作家瓦歷斯了解「臺灣原住民文學」的最前線(原住民運動與文學的萌芽),透過奧威尼點出原住民文學重要主題,小米文化與狩獵生活,以及日本的菊池一郎對北部泰雅族的研究,當做認識近現代歷史發展解讀「原住民的觀點」的縮影;第四章「海洋的文學」則集中在出身蘭嶼的夏曼.藍波安的作品推介與解析;第五章「女性的視角」則是由各個作家作品之中爬梳女性的意象的書寫;第六章「事件與戰爭」,則是透過巴代、王幼華(石其琳譯)及陳耀昌等人的歷史小說,探索人群互動、認同意識及所含的史觀。

  回顧關於原住民書寫的發展史來看,最初,原住民書寫是由探險家、傳教士及地方誌文史工作的記錄與描述開始,他們以探險尋奇的他者之眼書寫原住民世界。後來原住民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原住民書寫進入了講究科學系統方法的書寫世界之中,植基於科學主義的書寫者,曾經,儼然成為原住民知識的代言者,諸學科之中,人類學的研究書寫最為豐富及權威性。然而,1980年原住民運動勃興以後,文學的書寫蔚然成風,以主位敘事及呈現主觀情懷(文學書寫)的原住民書寫成為顯學,這風氣鼓勵與促發具有原住民身份的作家湧現。而對於此一文學的原住民書寫現象,臺灣不乏觀察與評析者,然而,相較而言,下村作次郎教授的大作,在廣度與深度的用功程度,無疑是諸作中之典範。筆者借由閱讀下村教授大作,彷彿重新回溯曾經參與經歷及走過的時代。不得不佩服他用功之深,套一句原住民的流行語來表達我的心情:他不是原住民,但他了解我們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