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異邦的我族依情與本土的他族異情 本期專題 57 2023/10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本期原始規劃,即期盼獲知外國在地知識如何被取得之過程。收到的3篇文章,的確多少有相關的情境描述,惟卻也意外增添了不少海外「知己」,亦即,呈現出在國外場域裡,意外地知道了自己的效果。國際間,一國一國似乎分得清楚,但,其實,也沒那麼工整,有的反倒是出外看自己,或者在內書寫外人,總歸即是,不一定國外就只見外地文化。欲知天下事,跨出國境採集,當然是一法,學術研究的理想規劃,也是如此。研究者走出國門,一段時間返回,攜帶著紀錄實情,不久轉而可成本國的了解國外重要平台。巴唐志強的加拿大,楊政賢的德國,以及謝世忠的日本,分別取得了點滴成果,其中加國原民從卑微轉至第一民族,德國大博物館的世界文化匯集,還有北海道愛努族的化被動為主動,無一不深刻吸引讀者專注的眼神。然而,還有其他值得提醒者,那就是,外不只僅有外,內也可見識到外。

  人類學只信任長期田野之後的文化論述,其餘短時報告,可能會被歸類為粗淺或表相說法。本專題的3文,大抵只有謝文比較接近理想景況,但,也很難確認哪一部分基於多長田野的資料,畢竟作者自己也說,曾有僅是短短幾日的造訪紀錄。然而,無論如何,文章總是引來了在臺灣所能知曉的日本愛努文化,那是一種本土的他族「異情」情境。中文讀者閱後,即可於自我土地上,感受到遠族的文化史故事。這是內可見識到外的學術成果。

  與上述幾乎反向的巴唐與楊等二文,卻是跑至外邦細細端倪自我的文化物質製品。他們都去了西方國家,那邊的博物館藏有不少經由多重管道入庫的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二位作者與典藏機構都很重視這批文化資產,大家談到合作,也論及內容考證,更對當下文物回歸原本出處族群所在論題表達了高度關注。原民文物的確串起了某種世界情懷。看到一件件熟悉族人的祖輩手藝,渡過了重洋,靜靜在異國世紀之久,感慨之心,必然湧上。那正是異邦所現的依依之情,所以,外不只僅是外。惟建立新的合作關係,總是一個正面開始,文化內容必會藉此一源於「依情」的作用而豐富許多。

  跑到國外,不管是心底平靜地看到外地文化,還是心跳加速地撫摸自我文化,都是一個研究者即將引介人類文化創造故事的前提場景。作者們將異邦、本土、文物、典藏、人物、群體等等要素嫁接完整,就是要敘述「依情」與「異情」所帶給我們的一整套知識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