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臺灣與菲律賓的山豬牙臂環 文物掌故 55 2023/06

文/楊曉珞

楊曉珞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山豬牙臂環/臂飾是將二個弧形的山豬長牙組成一個圓環,在豬牙缺口處的兩端以布條、毛線、麻繩或皮繩等接合,有時以棉布帶或者加上毛髮束作為裝飾,配戴於男子的上手臂。在鄒族、布農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等臺灣原住民族的社會中,皆有這種山豬牙臂環(圖1)。1 過去,臂環使用權利與獵首有關,有些臂環會繫上敵首之頭髮,以表彰獵得敵人首級的英勇事蹟(李莎莉 1998:149),在鄒族亦謂男子必須與山豬搏鬥將其擊斃,才有配戴的資格(浦忠成 2000:54-55;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15:78),山豬牙需夠大才能環戴於臂上,故也顯示佩戴者獵得之山豬在一定的體型之上。因此,山豬牙臂環不只是服裝上的裝飾品,而是彰顯善戰善獵者的功績與隨之而來的社會地位。這種山豬牙臂環通常是在慶典祭儀時才盛裝配戴(圖2)。

  

P62_0003

圖1 山豬牙臂環,左:鄒族達邦社,右:布農族干卓萬社,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展品翻攝。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3/5/5)

  

P62_0002

圖2 鄒族mayasvi祭儀中,特富野領袖與長老們於左手臂配戴山豬牙臂環。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0/3/6)

  

  現今,帶有人髮的山豬牙臂環,目前已無人配戴,只有在博物館藏品中仍可見到,2 目前仍被配戴的山豬牙臂環通常以布條、山豬毛等作裝飾,或僅有簡單的繩線接合。臺灣原住民的獵首活動在日治時期被禁止,加之當代狩獵方式改變,山豬牙臂環雖仍彰顯佩戴者善獵的能力與社會地位,但已非直接連結到獵首戰功,亦少有直接與山豬搏鬥後獲得。數年前在鄒族特富野社mayasvi祭典之前的開場,曾將山豬牙臂環(peo’u)頒贈給特富野出身的一位學者與一位年輕研究者,藉以表彰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貢獻,顯見在此已將山豬牙臂環的配戴意義轉化為當代認可的功績。

  在菲律賓的原住民社會中同樣可以見到這種山豬牙臂環,民答那峨島的Bagobo人,呂宋島中北部Cordillera山脈地區的Ifugao人、Bontok人、Kankanaey人、Kalinga人、Bugkalot人、Gaddang人等都有使用山豬牙製作臂環(圖3),3 以細竹條或藤編接合,形制與臺灣原住民的十分近似。另則因地方及群體差異而有裝飾上的不同,例如,Ifugao人的山豬牙臂環有些會裝飾以Ifugao常見的人形木雕,在服飾上使用珠子的Gaddang人在臂環上也用到珠飾,而羽毛和人髮亦會出現在Cordillera地區各族的臂環上。這些族群過去在臂環上飾以人髮(圖4),往往是從獵首得來的頭顱上取下,以此人髮裝飾的山豬牙臂環能夠彰顯佩戴者的地位與社會聲望。有資格配戴的男性將山豬牙臂環戴於上手臂,通常在慶典、饗宴或特定儀式等盛裝時才會配戴在身上,例如Bontok男子在稻米儀式begnas時便會佩戴此臂環,Kankanaey男子則配戴此環參加獵首成功後的儀式(Abayao N.d.; 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 N.d.)。

  

P63_0001

圖3 菲律賓原住民Ifugao男子的山豬牙臂環(左下除外),伊富高博物館(Ifugao Museum)展品翻攝。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19/4/6)

  

P63_0002

圖4 帶有人髮的菲律賓Cordillera地區原住民的山豬牙臂環,碧瑤博物館(Baguio Museum)展品翻攝。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19/4/27)

  

  1904年時值美國殖民菲律賓期間,於美國密蘇里州St. Louis舉行的聖路易博覽會(Louisiana Purchase Exposition),其中的菲律賓展區由1,102名菲律賓人(主要為原住民)展示他們的物質文化,裡面便包括山豬牙臂環,以及傳統武器(Noack N.d.)。展覽結束後這些展品大部分轉至德國Linden博物館,該館在館藏說明中指出,當時博覽會選擇這些展品的目的是為了將菲律賓原住民呈現為「原始」、「獵首」、「野性」等形象,以凸顯美國在菲美戰爭(1899-1902)中併吞菲律賓是肩負帶來文明的使命,合理化美國統治的正當性(ibid.)。而在美國統治菲律賓時期,因獵首活動的停止,原住民已很少配戴飾以敵人頭髮的山豬牙臂環。現今因生態環境和生計活動的改變,以往臂環使用狩獵獲得的野生山豬牙已較難取得,臂環的再製品便使用一般的豬牙,或用木頭等其他材質製成類似的環狀飾品,在文化活動中配戴(圖5、6)。有人髮或傳統材質的山豬牙臂環,幾乎只能在博物館和收藏家的藏品中看到,或被當作古董和文化藝術品,對外高價販售。

  

P64_0002

圖5 菲律賓Cordillera地區原住民青年在碧瑤的文化活動表演中,配戴以其他材質製作的山豬牙型臂環。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19/4/13)

  

P64_0003

圖6 Ifugao少年在慶典活動中配戴山豬牙臂環,攝於Hungduan的Punnuk Festival。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2/8/13)

  

  臺灣和菲律賓的原住民族有相似的山豬牙臂環,也有類似的文化背景與使用脈絡,可以看到兩個鄰近國家的原住民族有著相近的物質文化。然而,兩國原住民族亦同樣在外部殖民與社會變遷的影響下,山豬牙臂環逐漸脫離原有的使用脈絡和意義,更多是成為博物館或收藏家的藏品。山豬牙臂環作為過去生活中獵首與狩獵記憶的象徵物,雖在當代被視為原住民族群的重要物質文化,但已逐漸在具體的實踐脈絡中淡出。

  

附註

[1]臺灣原住民族群使用山豬牙臂環情形,整理自國內外各博物館館藏出版品與線上藏品照。

[2]見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等數位館藏照片。

[3]Bugkalot人過去被稱為Ilongot,與Gaddang人並不被列為Cordillera山區的Igorot(過去Cordillera山區原住民族的集體他稱,今日所稱的Cordilleran/科地耶拉人),然而Ilongot、I-gaddang與Igorot是過去外來者對這些人群的分類範疇,這些Cordillera山區淺山和河谷地人群與Cordillera高地人群長期互動往來,親緣關係與物質文化都有難分的關聯,故筆者認為應一併放在Cordillera地區討論。

  

引用書目

李莎莉

1998 《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南天。

浦忠成

2000 《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臺灣原住民特富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臺北:里仁。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15 《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Abayao, Leah E.

N.d.  “Bracelet (Tangkil).” Mapping Philippine Material Culture, https://philippinestudies.uk/mapping/items/show/15310, accessed April 29, 2023.

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

N.d.  Tankil tusk armband from the Philippines. ETHNIKKA, http://ethnikka.blogspot.com/2011/07/tankil-tusk-armband-from-philippines.html, accessed April 29, 2023.

Noack, Georg

N.d.  “Armschmuck ‘ Tangkil ’.” Linden-Museum Stuttgart, https://sammlung-digital.lindenmuseum.de/de/objekt/armschmuck_617, accessed April 2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