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原住民族女性觀點 移動的政治、認同、職場與祖靈敍事》
新書視窗
第55期
2023/06
文/葉秀燕
葉秀燕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主編:余桂榕
作者:王慧玲、田艾澤瀅、石惠貞、江愛珍、吳雅雯、林春鳳、高畹芯、曾梅玲、葉玉香、adus.Palalavi
出版社: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23/4
ISBN:978-626-7253-69-4
文字書寫,對口傳文化的原住民族而言,並非其「傳統」的文本,但,織布、採集、藤編、料理等,都是其文化的「文本」。當代北美原住民族女性用拼布的百納被,集體創作,說出她們的故事、記憶、歷史與創傷,這樣的「文本」交織串連,闡釋原住民族「說故事」(story-telling)的重要性,也展現出原住民族女性的韌性,開創出跨族群的理解與認同。
《她們:原住民族女性觀點 移動的政治、認同、職場與祖靈敍事》(2023)一書的出版,由臺灣10位原住民族女性共創了集體的書寫文本,從人才培訓、日常生活、家庭職場、公共事務、社會工作、原民事務、族群政治、轉型正義、混血認同、性別政治、創傷記憶、投身實踐、生態環境、空間正義到身體地景,豐富的議題連結了文本與文本間的共感經驗與7個族群10位「姐妹」間的深厚情誼(sisterhood),也創造出臺灣當代族群女性動人的文本、圖像與跨文化理解與對話的空間。
《她們》一書四月上市,不到一個月,已經二刷了。這本由原住民族女性自己書寫的故事,是女性自己、姐妹、媽媽,每個「她」共構出「她們」的生命史觀、創傷記憶與族群認同,挑戰了主流社會中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history),也說出邊緣原住民族女性日常的微觀政治與面對生命課題的挑戰與勇氣。
《她們》的故事,是生存的故事,也是抵抗的故事。這些書寫回溯的青春年華,不只是10位女性的人生歲月,也映照原住民族的社會處境,成為我們認識、理解與尊重臺灣原住民族女性的重要篇章,也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族群文化文本。王增勇在推薦序指出:「這個閱讀的『跨界』經驗,正是本書帶給臺灣邁向多元文化社會所需要的禮物」(頁5)。而原住民族女性書寫的意義更在於:
不讓別人來定義自己是誰,就要自己說出自己的故事,把詮釋權拿回來!在一個原住民族仍遭受誤解與歧視的社會中,這樣的發聲是重要且必要的政治行動。(王增勇 頁6)
這樣的「政治行動」回應了西方女性主義「個人即政治」的宣稱。我寫,我存在。在書寫中,原住民族女性走過血淚交織的離散生命經驗,一字一句,銘刻「陰性文本」,在故事文字的軌跡帶我們理解其生命經驗與社會歷史鑲嵌的交織性,而其主體的書寫,跨越族群藩籬,開啟我們新視野,突顯女性存在的價值,並且開展出邊緣原民女力的能動性。
從掙脫壓迫,從艱苦中而立,原住民族女性的覺醒與族群的意識,在本書「現身」與主流社會相遇,於是我們看到「她們」因為族群、性別、經濟弱勢受壓迫的殖民情境與生活,同時也見證女性在艱難困境中勇敢的承擔和堅毅的韌性,看到了當代原住民族女性在創傷中找到生存的力量與方向,走出自己的路,成為書寫敘事的主體,建構微觀卻深層的族群文化底蘊的集體文本。
書中最後一章,臺灣第一位原住民女性的性別教育研究所博士adus.Palalavi從生態女性的觀點來讓我們理解臺灣花東原鄉的移動地景和環境議題。她進一步指出:「若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臺灣原鄉的原住民女性普遍在操持農作物維繫家族的責任,自是無法置身事外於日常生活中和土地與生態環境的連結」(頁156)。
《她們》所展現的經驗與故事,是論述,是智慧,也是解殖的身體力行與實踐的能動性。期待活出自己、活出族群《她們》一書的出版,能藉由書寫召喚更多的「她們」,一同用多元的「文本」,如同北美的百納被,集結成「我們」臺灣的故事,讓「原女書」成為臺灣在地原住民族女性的知識體系,代代相傳,也和全球女性主義對話,展現臺灣原住民族女性的論述與書寫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