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重疊在政治光環下的角板山部落 老照片講古 55 2023/06

文/李慧慧

李慧慧

桃園市原住民族行政局原民福利科科長

  

  圖1是位在今桃園市復興區澤仁里的「角板山蔣公行館」。日治時期,該區即設置第一所蕃童教育所、蕃物交易所及興建太子樓,展現理蕃功績,角板山成為模範蕃社,也雀屏中選為「臺灣新八景」(鄭安睎 2022:65;鄭巧君 2022:69)。得天獨厚的山水地景,近似蔣總統的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於是生前常偕夫人來此,所居行館,建於日治時期大正3年(1914)供日本皇族住宿的太子樓。

  

P55_0001

圖1 1950年代某日蔣總統於角板山館前
(圖片來源:桃園縣復興公所編輯委員會 2014)

  

  復興區戰後原命名為「角板山」鄉,1954年更名為「復興」鄉,二條主街道分別為「中正」路及「忠孝」路,原蕃童教育所更名為「介壽」國民學校(桃園縣復興公所編輯委員會 2014:20-29),從角板山部落內的街道、學校等命名即可看見,政治光環映照在日常生活。「角板山」的由來莫衷一是,常被傳誦有二說,一是1886年臺灣省巡撫劉銘傳,見對岸河階地形如三角板,遂命其名為角板山。二是這個地區很早即是泰雅族人與漢人交換物品的地方,以意為物品交易場所的泰雅族語pyasan來稱,爰角板山僅指今復興區行政中心附近的「復興臺地」,無法涵蓋今之整個復興區。

  戰後初期,政局猶動盪不穩,角板山相對是安全之地,遂成為國家元首藉以思念家鄉或有軍事考量、思考國家大事的避世暫棲之地。在地居民述說,蔣總統珍愛大樹,行館前有與夫人種植兩棵合抱一起的榕樹,向世人訴說兩人堅定不移的愛情故事。圖3是蔣總統在忠孝路上散步,狗在前後跟隨,身旁隨扈簇擁。在地居民憶起蔣總統,總是穿著簡樸大衣及手拿枴杖,慈善親切,有人見到自動鞠躬,也有人低頭躲在角落。蔣總統也常到介壽國民小學了解學童上課情形。看到路邊玩耍的孩子,也會主動摸頭。被摸頭的孩子,旁人會說:「這孩子未來必成大器」,代表大人物摸頭是一種光榮。

  

P56_0003

圖3 1950年代某日蔣總統於忠孝路漫步
(圖片來源:桃園縣復興公所編輯委員會 2014)

  

  1975年蔣中正逝世,行館則在1979年對外開放,筆者亦多次進入行館,門前憲兵站立二旁,入門參觀元首居家空間與傢俱前,必經鞠躬行禮儀式。但,1992年4月3日一場大火,行館燃燒殆盡,改建成目前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如圖2。相連的角板山公園及1995年設置國際級的雕塑公園,成為熱門觀光景點。角板山在元首光環的加持下,赫赫有名,行走角板山的街道、山路或學校等角落,過往記憶不再只是那麼單純的偏鄉部落,有著說不完的官民互動故事,成為特有的新日常。

  

P56_0002

圖2 1992年4月角板山行館因大火付之一炬,右三為時任陳祥乾鄉長至現場關心。
(圖片來源:王閩雄提供)

  

  角板山行館往外的二條街道,左邊為中正路,右邊為忠孝路。蕃物交易所位在中正路旁,今之復興鄉農會農特產展售中心。右邊忠孝路為機關宿舍群,以及熱鬧的商街,有雜貨店、山產行、飲食店、美容店及文具店等,老闆均為居住百年以上的幾世代漢人,是泰雅族人經常來訪之街道,如圖4。距行館最近、位在忠孝路上的「和興商店」,商家回憶蔣總統多次駐足門口選購山產。部落族人會帶著飼養的雞鴨、撿拾的木材、種植的作物如地瓜、小米、黑豆、桂竹筍、水果等,送來商家交換日常用品或換取現金。多位族人都說老闆相當友善,會說泰雅族語,老一輩族人對商家總是心存感謝。亦如泰雅族人抱養客家幼童,鮮少聽聞慘痛關係,似乎只有一份溫馨感知(謝世忠、李慧慧 2022:65)。

  

P56_0004

圖4 1970年某日泰雅族人於忠孝路合影
(圖片來源:李鳳招提供)

  

  1960-70年代復興往台7線巴陵的公路局及往新竹關西的新竹客運陸續通車,和興商店兼具多重角色,因位在這二個客運站牌對面,兼做售票處,且在未有復興郵局前的郵件收發處及郵票購置,如圖5、6。筆者兒時在新竹客運站牌等車時,商店老闆娘會主動關心並詢問:「妳從哪裡來?」、「我認識妳的曾祖父、祖父……」,猶如身家調查,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對於各部落家族,竟可以如此熟悉,也能述說許多溫暖故事。

  

P57_0001

圖5 1960年代時之和興商店
(圖片來源:李鳳招提供)

  

P57_0002

圖6 1970年代某日和興商店代售客運車票處
(圖片來源:李鳳招提供)

  

  筆者與多位現居復興區的泰雅族人與漢人談及過往,雙方均以相互幫忙與疼惜看待彼此之關係。族人說漢人先祖來此,早期陸運不便,主要是自阿姆坪搭船上山,很多係以一根扁擔就上山討生活,也有擔任隘勇後轉任警察,都是辛苦人家,不但勤勞,也懂理財。角板山的二條主街,足見原漢攜手打造的共同生活圈,開展山區跨族群共生的交流時光,深山部落也不是與外界隔絕,以傳統方式維生的封閉部落狀態,早已頻繁出現在主街區,出出入入如自家部落,原漢日常生活,已是緊密相依的社群。

  角板山因受元首喜愛,溫馨故事多。在發展觀光路上,過去強調政治模範之地及元首的故事,但泰雅族文化少被關注。不過,近20年在地泰雅族人已意識到自我族群文化的隱沒不彰,漸被喚起關注,因而主街上復興區公所及介壽國民小學等廳舍外觀,已有可識別的泰雅族圖案,並有遊客中心展售泰雅族工藝品,原民文化比例略獲調和,漸見泰雅族原鄉文化的展現及人文地景的轉變,如圖7、8。

  

P58_0002

圖7 介壽國民小學門口及建築外觀使用泰雅族祖靈之眼的菱形圖騰
(圖片來源:李慧慧攝,2023/5/20)

  

P58_0003

圖8 復興區公所建築外觀也以菱形圖騰及在地竹子做為裝置藝術
(圖片來源:李慧慧攝,2023/5/20)

  

  珍貴老照片述說角板山的街名、思親故事、元首街上與民互動、以及元首衣著樸素的印象,總總回憶充滿元首的政治光環重疊交錯,延伸、涵蓋在角板山,牽動、影響週邊部落過往的日常,使偏鄉與政治版圖核心如此靠近,呈現邊陲有核心,核心亦在邊陲之中。使我們意識到,山區部落有著多重樣貌,未必千篇一律,如有機體一般複雜多變,不斷有新元素加入,共同形構真實的新日常。

  

引用書目

桃園縣復興公所編輯委員會

2014 《復興鄉誌增修》。桃園:桃園縣復興公所。

鄭安睎

2022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擘畫下的「蕃地」觀光想像與實踐:以桃園角板山山域為例〉。《桃園文獻》14:31-60。

鄭巧君

2022 〈戰後桃園觀光地區觀光意涵的演變〉。《桃園文獻》14:31-60。

謝世忠、李慧慧

2022 〈抱養的追憶:從‘msbtunux泰雅族qara’社Nokan家族談起〉。刊於《客家與週邊族群關係》。張維安編,頁45-72。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