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男子頭飾的 hici 與 paiftonga
文物掌故
第54期
2023/04
文/浦少光、楊曉珞
浦少光
鄒族獵人
楊曉珞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在鄒族成年男性的服飾中,頭上配戴的是皮帽(ceopngu no hici,直譯為獸皮的帽子,加工處理過的獸皮稱為ceopngu,未加工的稱為feo’u)和額飾(paiftonga)(見圖1)。額飾通常由貝殼與獸毛裝飾,皮帽則是由山羊或山羌等動物的皮經鞣皮加工後製成,現在也採用牛皮或人造皮革。皮帽的中央會裝上長長的羽毛(teovsu,此詞彙特指皮帽上之羽毛),從頭頂自然垂落,上山行走時為避免羽毛勾到樹枝則會取下,這些服裝上的裝飾在過去是表現佩戴者的狩獵能力。鄒族的領袖則是有金草蘭編製的專屬冠帽tafange,在重大祭儀時加戴於皮帽前方。
圖1 當代鄒族男子頭飾包含皮帽與額飾,皮帽上裝飾羽毛,照片中額飾則以兔毛與貝殼裝飾。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14/3/9)
在特富野,皮帽上的羽毛數量通常會有八支,由三種鳥類的尾羽組成(圖2)。1兩支尾羽來自大冠鷲(koiyo)或熊鷹(y iski/eiski),必須要在這些鷹類盤旋天上的時候將其射下來,才可以配掛,展現佩戴者的眼力與狩獵能力。四支尾羽來自藍腹鷴(toevosu)的兩支黑色尾羽、兩支白色尾羽,表示佩戴者像藍腹鷴一樣很會穿越森林。兩支尾羽來自帝雉(ftuftu),帝雉通常生活在海拔2,500公尺左右的高山區域,老人說能夠拿到帝雉表示佩戴者很會攀越高山。這些羽毛一定要來自佩戴者親自獵得的禽鳥才可以配掛,就以前所看到的情況來說,如果男子沒有親自打到那些鳥類,就會只配戴沒有羽毛的皮帽,絕對不會配戴不是自己拿的羽毛。如果男子只有打到一或兩種鳥類,就會只戴他取得的羽毛,不會拿其他的鳥羽來湊數。
圖2 鄒族特富野男子皮帽上的八支羽毛,來自三種不同的鳥類。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3/3/26)
如今,已不是人人都有獵得這些鳥類的經驗,但現在大家的皮帽都會加上羽毛。沒有獵到並親自獲得那些尾羽的人,就會向別人索取,由於外面很難買到這些羽毛,有多餘的羽毛的人會願意贈送給沒有的人。現在也有人用環頸雉、甚至是火雞、孔雀的羽毛,老人看到會笑一笑,認為這純粹是配戴沒有意義的東西,但比較兇的老人還是會批評,平常配掛那種沒有意義的羽毛是沒關係,但是在參加祭典時不應該配掛。至於皮帽上的羽毛數量,基本上不會配戴超過八支,但也曾經看過山美村達娜伊谷有人佩戴了二十幾支藍腹鷴羽毛,那是個人為了表演用的服裝打扮,現在已沒看到有人這樣做了。
以前的男性通常只有配戴皮帽,少數人才會加上額飾,2以前的額飾也比較多樣化,在日治時期日本人留下的照片與說明中,可以看到除了子安貝與獸毛,也會使用鈕扣或其他骨製品做裝飾,現在的樣式則幾乎是統一的。以前裝飾的獸毛要使用佩戴者自己獵得的動物,以展示佩戴者有能力或命格獵取此獵物,3現在為了製作方便,且有些野生動物已不易取得,販售服裝的製作者通常使用山豬毛或進口皮毛(例如兔毛),以黑色或深褐色為主,仍展現如山上獵物的天然毛色。過去少見的額飾,現在幾乎成為不可缺少的服飾配件,也有許多人單戴額飾而沒有戴皮帽,尤其是在沒有穿整套鄒族服飾的時候,有些人會佩戴額飾作為族群元素的配件,顯示它已經成為鄒族服飾中具有高辨識度的元素。而年輕人通常僅佩戴額飾,以前男子在成年禮後便可以戴皮帽,但現在於成年禮中則以額飾做為跨越的服飾代表,當年輕男子登上kuba(男子會所)通過成年禮之前,他們的男性長輩便會幫他準備額飾,讓他們配戴著登上kuba接受成年禮考驗,之後訂做整套服飾時才會添置皮帽。
從鄒族男子頭飾的轉變,可以看到原本裝飾用的羽毛、額飾都呼應鄒族成年男性應具備的在山林活動與狩獵的能力,包含能攀爬高山、穿梭森林,以及展現高度狩獵技巧獵到的飛翔中的鷹類和特定動物。正因狩獵在鄒人生活中極具重要性,擅獵者即是獲得土地神的庇佑,且擁有獵人天命與性格,狩獵能力賦予鄒族男子尊崇的社會地位,進一步將這些動物也賦予社會文化意義(浦忠勇 2017,2022)。因此鄒族男人在頭飾中以鳥類尾羽和動物毛皮展現自己能獲取之獵物,不但是榮耀象徵,也能顯示其社會地位。而領袖冠帽使用金草蘭編製,則是以該植物在鄒族神話與儀式中有重要性,4將此冠帽用於重要祭儀並凸顯領袖地位。此外,頭飾的材料也顯示所在環境中能夠取得的資源,例如鳥類、動物種類與交易取得的子安貝或鈕扣,至於平原和淺山地區的環頸雉、外來的火雞與孔雀,以及人造皮和兔毛,這些都顯示了新材料的輸入。在狩獵不再是當代生活重心的情況下,有些人從親友網絡獲贈頭飾的羽毛,或採用新的材料製作,其頭飾不再連結佩戴者的狩獵能力。另一方面,過去頭飾以皮帽為主,現在則固定加入裝飾性強烈的額飾(圖3),額飾也因風格鮮明且方便穿著,已常常被單獨配戴,作為族群元素重要的一環。過去的頭飾展現佩戴者的狩獵能力、身分地位與年齡,現今皮帽、羽飾、額飾是一套完整頭飾的配置,作為識別與認同的族群文化要素,成為鄒族男子盛裝的固定形象。
圖3 2020年特富野祭典中男子穿著,幾乎皆為皮帽加上額飾,照片中亦有參與者僅佩戴額飾。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0/3/6)
附註
[1]本文第一作者出身於特富野,鄒族目前可分為特富野與達邦兩社,而兩社中亦有其他部落,服飾配件依據不同社、不同部落的所在環境和習慣差異,容有些許不同,或有羽毛種類搭配佩戴者地位的說法,本文敘事以作者在特富野觀察到的情況為主。
[2]在人類學者王嵩山的書中提到,頭目或征帥等具有勇士資格者,帽子前緣可以附加紅色紋飾帶,上面以珠玉和貝殼片裝飾(1995:18)。1931年勝山吉作的《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ツオウ族三頭目盛裝姿」(鄒族三頭目盛裝)照片,可看到照片中三人皆穿著此紋飾帶。
[3]獵人的狩獵命格,可參浦忠勇 2017、2022,例如鄒人不會刻意獵熊,但獵到熊表示有特殊的狩獵命格,會將熊的皮毛裝飾在皮帽上。
[4]例如金草蘭生長於天神Hamo的居所、戰神以金草蘭作為冠帽的配飾,kuba屋頂種植金草蘭,鄒族男子也在mayasvi儀式中於頭飾插上金草蘭。
引用書目
王嵩山
1995 《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稻鄉出版社。
浦忠勇
2017 〈獵場是男人的身體─鄒族傳統狩獵及漁撈文化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1:1-42。
2022 〈鄒族狩獵動物學芻議〉。《原住民族文獻》51,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631,2023年3月29日上線。
勝山吉作
1931 《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舊照片資料庫」,https://dl.lib.ntu.edu.tw/s/photo/item/2150916#?c=&m=&s=&cv=&xywh=-303%2C224%2C 1672%2C955,2023年3月26日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