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舊新科學裡的「這一族這樣,那一族那樣」 本期專題 54 2023/04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學術以原住民族為對象,經由一定的方法程序,最終動筆寫出了特定族群部落社區家戶或個人的樣貌,一份份該人類範疇的研究報告陸續出爐,於是,認識或界定一個類族裔對象,就有了一套足以被信賴的參酌資料。我們的原民知識來源,多半即是依照此一模式的取用過程。

  當然,學術有它不同時代的差異性,也就是,縱使都標榜為科學,或自然而然地被以科學位階對待之,在認知原住民族的課題上,我們至少可以辨識出舊科學與新科學之別,舊、新科學都在書寫原民,科學報告繼續積累,原住民族學術庫存不停量增。此時,識者或生成剎車省思必要之念頭,當然,也可能學人擁至,持續加碼,不斷地新產出,最終也只能委由讀者擇選評斷了。

  本專輯的設計,就是想稍稍檢討「這族那族」模樣的出現過程,畢竟,原民是活生生人類群體,是否始終以一個模子定樣,的確需要三思。四篇論文各有千秋,也分別論述不同群體,首末二文分論原民集體,一為日治時期泛民族誌紀錄者成就今日文學素材的討論,等於是舊科學界定了原民,而原民文學家對此的回應,被今天新科學分析者又次剖析其義;另一為荷治時期統治者一步步類分區辨以及定義各個原民單元的細緻整理,那是針對17世紀舊科學的人類人群治理範例,經由今日學人統而描述,以史學新科學之筆,再論古時代人治技藝的成果。

  有別於綜觀屬性的頭尾二文,中間的兩篇分別專論排灣與雅美/達悟。前篇是典型的排灣文化新科學觀,或說是科學教育下的排灣新知識。舊民族誌科學在該文中,顯然不再是接觸排灣文化的主導者,更多的此類新文章出現,會否翻轉自日治迄今已然成型的原民文化文本,值得持續觀察。後篇的雅美新舊物質文化比觀下,銀盔即使依然閃亮,內質與外貌在研究者眼中早已兩異。為何族人肯接受大差異的變化?舊科學民族誌描述界定了古風價值,而新科學人類學竟無由退卻,對新時代價值遲遲難以下筆。這是一個文化變遷故事,卻也引發祖傳智慧認同上的困境。

  這四篇文章延續百年原民探索學術的步伐,或也增添了「這族那族」各自模樣的讀者想像。「想像」是一種信任,源於對科學知識的信仰。人們努力了許久,原民終於能於文字瀚海裡,建立一個知識基地,從整體古今之原民全員,到分別各族專有之文化皆然。在可預知的將來,勢必仍見著科學書寫他風別俗的新紀錄,然後,就會有新科學或反思舊科學人等,起而挑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