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Decolonizing Ifugao History: Indigenous Archaeology in the Philippines (中譯)《去殖民的Ifugao歷史:菲律賓原住民考古》 新書視窗 53 2022/11

文/楊曉珞

楊曉珞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作者:Stephen B. Acabado; Marlon M. Martin

出版時間:2022年

出版:Naga City: Ateneo de Naga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621-4720-23-1

  

P72_0002

  

P72_0003

圖1 菲律賓地圖,Bicol和Kiangan兩場新書發表會位置如圖所示,橘色區塊為Ifugao人主要居住的Ifugao省。
(圖片來源:採用pixelmap自行繪製)

  

  Decolonizing Ifugao History: Indigenous Archaeology in the Philippines一書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菲律賓籍考古學者Stephen B. Acabado與菲律賓Ifugao文史工作者、拯救Ifugao梯田行動組織1執行長Marlon M. Martin共同撰寫,今年(2022)於菲律賓與美國分別出版,並在菲律賓的國家美術館與兩位作者的故鄉Bicol和Kiangan(位置見圖1)共舉行三場新書發表會(圖2、3)。本書是近期社群考古與原住民考古備受矚目的研究成果,考古學者與在地社群緊密合作,考古發掘同時進行現生人群的口述歷史訪談整合既有民族誌與歷史檔案,再由考古學者與後裔社群身分的作者共同撰寫本書。書中開頭便引用「沒有歷史的人」(people without history)2一詞稱呼Ifugao人3,指出Ifugao人的歷史一直是由外人書寫,因此這本書的撰寫目的一如書名所揭,藉由考古發掘與當代田野調查,於Ifugao人所在的地方重新書寫Ifugao歷史,將原本被殖民者、國家、非本族學者等外部書寫的Ifugao歷史予以去殖民(decolonize)。

  

P73_0001

圖2 新書發表會Ifugao場次於Kiangan的菲律賓國家博物館Cordillera分館舉行,作者的親友與當地居民身著Ifugao服飾參加。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2/7/19)

  

P73_0002

圖3 本書兩位作者在Kiangan的新書發表會上,按照慣俗一同跳Ifugao舞蹈。
(圖片來源:楊曉珞攝,2022/7/19)

  

  Ifugao人是菲律賓呂宋島Cordillera山區的原住民族,主要居住於Ifugao省(Ifugao Province,見圖1),其廣闊的高地水稻梯田舉世聞名。Decolonizing Ifugao History首要解構的便是既有的Ifugao梯田歷史敘事,Ifugao梯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名單,為菲律賓目前六處世界遺產之一,成為國家重要景點,梯田歷史敘事也被納入菲律賓國族歷史建構的一環(楊曉珞 2021)。在世界遺產名單的介紹中便提及「Ifugao水稻梯田建於2,000年前,代代相傳,是古老文明的持久存續能超越現代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挫折的實例。……梯田展現該文化傳統持續存在並且有顯著的連續性和持久性,因為考古證據顯示這項技術在該地區已經使用了2,000年,幾乎沒有改變。」(UNESCO 1995)此一由早期美國學者們提出的2,000年歷史敘事版本,4亦被納入菲律賓學校使用的教科書中,這個敘事不但界定了Ifugao水稻梯田的使用歷史,也形構外界對Ifugao人的認知,「古老」、「幾乎沒有改變」的敘事用語將Ifugao人描述為對立於現代且不具調整變遷能力的原始人群。而Acabado的Ifugao Archeology Project考古團隊與在地組織和社群合作,於Ifugao人的口傳起源地進行考古發掘,則發現水稻梯田在該地的年代僅有大約400年,在此之前Ifugao人的主要作物是芋頭,完全顛覆以往的千年古老梯田認知。

  同時,Acabado與Martin也藉考古資料和口述歷史紀錄指出,從Ifugao的人群移動與水稻梯田使用可以發現,在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期間,Ifugao人是藉由低地傳播到此的水稻農業強化社會組織的運作,鞏固政治與經濟資源,成功地抵禦西班牙統治,成為當時菲律賓少數沒有被西班牙殖民的地區。時至今日Ifugao人仍持續水稻梯田的運作,並非是「沒有改變」,反而是運用梯田這項文化資產,抵抗(resistance)來自低地的當代國家、市場經濟與基督宗教的壓力。因此本書的「去殖民」同時有兩層意義:寫出一部「去殖民」的Ifugao歷史,來敘說Ifugao人如何從西殖時期到當代的持續「抵殖民」(decolonize)實踐。

  本書在每個章節開頭均引用Ifugao耆老與祭司(mumbaki)的話語,呈現Ifugao觀點如何看待外來者剝奪文化與歷史詮釋權。後跋則邀請耆老Maria Galeon撰文,談及學校教育從未教導Ifugao文化和歷史,如今考古團隊與社群合作,一一詢問社群有關Ifugao所知,並帶來科學證據翻轉以往學校教科書告訴Ifugao人的2,000年梯田歷史,而這才是與耆老們的記憶相符的歷史。本書不斷強調Ifugao觀點,以及這項研究中「社群參與」(community engagement)的重要性,第九章更在談考古團隊在工作的同時,亦持續與在地NGO合作、賦權當地社群。可以說本書試圖想要呈現、或作為範例,書名所謂的Indigenous Archaeology(原住民考古)是如何進行並提出一部符合「去殖民」目的的原住民族群歷史。而最後得到的研究成果是一個縮短的Ifugao水稻梯田歷史,看似不是一個眾人都會喜歡的敘事版本,沒有所謂的2,000年那麼古老浪漫,卻是以Ifugao人為主體書寫歷史的開始。

  不過,相對於外部書寫的歷史往往以「古老 vs. 現代」、「僵固 vs. 動態」的二元對立描述Ifugao人,本書的去殖民歷史也塑造一種Ifugao人與外部力量持續抵抗的對立,然而從殖民以前直到現代,Ifugao人是否有更靈活的能動性去吸納與調整外部的力量?另一方面,Ifugao人並非封閉群體,長期與鄰近地區人群有各種交流與互動,此地區亦不是只有Ifugao人有種植水稻梯田,因此解釋Ifugao人面對西班牙殖民的反應以及近代發展的討論,更需考量該地區的整體連動。本書作為一個開頭,是為一個良好的社群考古、原住民考古範例,值得推廣,未來應會有更多研究展開、更多資料投入此一領域,期待未來菲律賓原住民族的去殖民歷史有更多的眾聲書寫。

  

附註

[1]拯救Ifugao梯田行動(Save the Ifugao Terraces Movement)為一致力於Ifugao梯田保護的在地非政府組織。

[2]本書序章名稱「People Without History」出自Eric Wolf(1982)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一書的書名。

[3]Ifugao人是位於菲律賓呂宋島Cordillera山區的多個族群之一。本文將Ifugao People以「Ifugao人」而非「Ifugao族」譯之,概因目前菲律賓的「People」與臺灣法制概念中的「族」此一制度性詞彙在觀念、概念和政策設計上沒有完全類同,為了避免混淆,在此使用「Ifugao人」(楊曉珞 2021:78)。

[4]美國統治菲律賓期間,美國人類學者與考古學者Barton(1919)和Beyer(1955)的研究推估Ifugao梯田的建造年代約為2,000至3,000年前,其論證為短時間內以人力無法建造如此大片的梯田,雖然Keesing(1962)等學者隨後反對此一觀點,但因彼此論據均為推估而無實證,因此2,000年梯田的敘事觀點仍是主流(轉引自本書頁50、56-58)。

  

引用書目

楊曉珞

2021 〈誰是「山上的人」?─被梯田生態場景纏繞的菲律賓 Ifugao 人〉。《原住民族文獻》47:60-81。

UNESCO

1995 Rice Terraces of the Philippine Cordillera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https://whc.unesco.org/en/list/722, accessed September 2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