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文獻電子期刊/期刊內容

導論 迷妳(你)電車的抵達——原民的解痛文化與康業脈絡 本期專題 52 2022/09

文/謝世忠

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健康作為一種事業,簡稱「康業」。所謂事業,就是讓一件長長久久之人類生活目的事物具有成效,而且是依據一個系統的運作,來達成目標。原住民族在臺灣綿延世紀的生息,代表其維護自我康健之創意發明及其執行,必有效益,終至得以病困年衰艱難環伺之中,仍然屹立不搖。本期專題針對此一思考方向,公開徵稿,結果來了3篇幾乎可以說是序列作品,那就是文化健康站主題,以及1篇回望自古時代傳於今的「解痛文化」。這些文章都是原民康業敘述的代表作,那怕時代早已變動千萬,從自然經驗部落共享藥病知識,到電動小車老人家群體合一練身,在在解說著族人活得健康的奮力故事,也是解痛文化的核心所在。

  子軍年輕有為,費了大功夫,將文健站短短6年發展,做了完整的陳述。才6年,為何需要費周章?原因很實在,一來,組織名稱換過多次,表示大家集思廣益,試圖找到最具現代性又不失足以代表原民老人活力者,其次,它是當今政策與在地合力達成的新傳統建置,難能可貴,最後,未來的期待依舊閃亮,族人抱以希望。子軍求好心切,提出了多項建言,可見其殷殷期盼之心,畢竟族人長輩與文健站的暖心呼喚,寫下了當今社區的佳話。

  希文也是青年才俊,大學教職生涯起步不久,大作文章就連續貢獻本刊,令人感動。她的理論興趣,引導出文健站之文化內質建構的意義討論。的確,既然立名文化,必然有人來問文化的什麼,文化在哪裡?前篇的子軍也有相關述及。希文以「真實性」被辨識與被展演的過程,細細地分析老者和服務人員之間試圖取得文化理解的努力。當然,小小的地方新機制,要負擔文化任務,勢必承受壓力,吾人苦口婆心,其實內心多是關懷,寄望實務運作時,得以順心。

  慧慧是本刊老牌編輯顧問,也是寫作大將,算一算,她在公私雙忙碌日子裡,永不忘為最具代表性之原民刊物奉獻專業。她的文章眼光在都市的文健站。都市原民人口眾多,文健站的成效,促使陸續在城裡也設置多處,於是,族群文化就此匯集,好人好故事也依序開展。慧慧的「鄉社群組」四大範疇的說明,充滿理論的潛力,由她提出詮釋,恰到好處。城市人冷漠嗎?不盡然,幾個例子顯示笑聲滿堂和新朋老友的天天或不時短短碰面,那畫面動人。當然,文化是招牌,也是所有人的通關密語,在文健站它或許只是一個名稱,卻也帶來研究者與內部成員的高度興趣。子軍、希文、慧慧三位作者都具有參與協作文健站更表活力的經驗,她(他)們熱忱高昂,公務或專業之餘,揮筆大作,再次感恩。

  好摻一腳的總編輯,看到幾乎就是文健站專號的本期文章,一方面對一個不到幾年的新傳統受到如此重視感到敬佩,另一方面也想換換口味,寫個不一樣,裝飾一番。於是,謝世忠檢討一世紀以來民族誌研究者看到巫醫精緻技藝卻少見著病體本身的現象,成就了「病主體論」呼籲的文章。換句話說,原民千百年,作者不相信病傷疾痛總歸巫醫結尾,畢竟與自然界交往密集,各式各樣應對病痛策略,必能有一定程度的類科學知識與技術基礎,那是真正的原民康業,也是解痛文化脈絡的主軸,只是長期以來都未被挖掘深究。所幸,今日後裔,多人仍然知識飽飽,可見傳統留下,依是強勁。

  原民康業可以多重角度知悉,當下的文健站是其一,因為大家駕駛著迷妳電動小車前來,雖是緩慢的動作,卻也是試圖延續年輕健康記憶的努力,延續,就是文化,它不會斷。抓回古時代的些許自然素材治病方法,那是「病主體論」的一環,亦為祖輩康業的解痛文化紀錄。抵達到站,迷妳車象徵著不服老,也在工作人員身上看到積極支持的力道,族人專業上下齊心,一起讓不服老輝映著古時老智慧,成功地阻卻病痛,帶動著原民永續康業的活力。